书城社会科学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13754000000047

第47章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

在确定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之前,需要先对绩效评价的构建原则、构建思路进行明确,以指导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确立,评价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诸方面进行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再对定量指标标准化得出各级指标标准值,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判定指标权重,最后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构建原则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是提高其资产使用效率,提升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克服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中的矛盾和困难,应在资产绩效评价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安全高效和保值增值相结合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纷繁复杂,项目众多,其中,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评价重点考察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非经营性固定资产重点考察固定资产的非经营性和社会福利性。作为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其所有者和出资人关心的重点包括以下四点。

1.固定资产的安全。固定资产的安全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政府对其进行固定资产注入的必要条件之一。

2.固定资产的质量。固定资产的管理者、使用者是否较好地维护了资产的可用性、完整性、安全性,是否能保证高校发展的需要。

3.固定资产的效率。效益是要求资产增值、资产的收益,而效率则侧重于考查资产的利用与配置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是否配置科学合理。

4.固定资产的贡献。固定资产贡献是资产质量和资产效率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但它不同于资产效益,它主要考核资产使用的结果,以及固定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除上述核心指标外,对固定资产的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经营性与准经营性资产的效益性与保值增值状况也应进行辅助性的考查。

(二)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相结合

高校因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功能是相同的,具有行业的共同属性。只有在共同的指标下,才能对评价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进行量的差异比较。因此,在进行评价指标必须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共同特性。比如,资产总量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对比就几乎没有意义,在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对比意义不大,不具备共同的属性,很难作出就有可比性的数据。

此外,在进行评价指标设计时,既要对共性指标进行设计,也要顾及同类院校的对比性问题。共性指标要兼顾到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类型差异,使其能够各类院校之间作基本的对比。非共性指标要兼顾到不同地区、同类高校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对比。简言之,在确定指标标准的时候,不仅要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可以横向比较,而且同一高校的不同时间段或不同高校的同一部门也应可以进行比较。为了避免绝对指标的缺点,除了指标的口径、范围必须一致外,不同高校之间的比较也应采用相对数、比例数、指数和平均数等数据。

(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在进行评价指标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评价过程中的可行性。可量化的指标,可按照规定的内容运用现有工具测量获得明确结论;不能量化的指标,可通过定性的描述获取数据,定性描述不具备直接可测性的,应通过可测的间接指标来测量。同时,也应考虑绩效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可行性,如果在评价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渠道不通畅或尚不能获得充足的相关信息,此类评价指标不管设计的如何之好,也没有实际的运用意义。高校固定资产是市场经济下公共部门各种经济资源和财产物质的价值体现,它既是千万种实物形态的财产物质,又具备着统一的价值。高校的院校类型多种多样,固定资产的形态更是千差万别,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的可比性。为了便于资产进行比较和评价,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应以资产价值指标考核为主,同时对资产的实物状况等非价值指标进行辅助考核。

(四)共性统一和特性分类相结合

高校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以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为原则,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基本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要兼顾高校之间、部门之间的共同特征和类型的特殊性。为了科学、合理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共性特征,便于对不同高校或部门之间资产绩效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必须建立统一标准的共性指标。比如:高校党群与行政部门的资产绩效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与实验室的资产绩效评价就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不同高校的固定资产特性复杂多样,又要求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各个高校的特点。除了设计基本的共性指标外,还应根据各类高校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特性指标,以反映某一类部门或某一类专项资产绩效状况。绩效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因高校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同样是反映资产贡献的指标,但由于服务性资产的运营目的是为高校正常运作而服务,并不在于保值增值,因此在绩效考核中应侧重考虑其服务性。而高校的经营性资产或校办企业,虽然在名义上仍然为高校投资拥有,但却有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内在需求,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这类资产应当按照企业资本金绩效评价方法进行考核。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构建思路

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难点,更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但要遵循绩效评价的一般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还要从战略上把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并结合各地区高校的特征和管理模式,构建起符合办学实际、作用明显的指标体系。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可以借鉴文教系统专项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也可以参照企业业绩绩效评价的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在总结12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在保留传统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从而达到全面计量企业绩效的目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联系起来,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

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平衡记分卡、兼顾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基础上,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应设计为资产安全、资产质量、资产效率、资产贡献、资产偿债和资产发展等六个一级指标。然后,在具体设计每个功能模块和具体指标内容时,界定各类高校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层层分解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二级指标。在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指标类型。不同性质的指标其评价标准、处理方式和计量方法也不同。在设计定性指标的思路上,应当对定性指标增加数量的计量维度,为后续的评价指标的计算处理提供数学依据。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

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的共性特征,以及资产的特点,应当从资产安全、资产质量、资产效率、资产贡献、资产偿债、资产发展等六个方面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一级体系。从资产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应当从一般性指标和特殊性指标两个方面来设计二级指标。

(一)一级指标

1.资产安全。高校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因而其在使用过程中也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因此,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就成为资产占有使用部门的首要责任,成为政府和出资方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公共资金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包括投入的资金不被挪用,国有资产不流失、缺少。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完整不流失;资产只有完整,才能完成高校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资产安全与资产完整,二者相辅相成。资产安全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是否完整,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评价高校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2.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指高校固定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障。优质的资产配置有助于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目标,反之,不但会影响其任务的实现,还会降低资产的使用效率,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优质的资产应该表现在: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

3.资产效率。高校固定资产效率指标重点考核资产在高校管理和高校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效率,以及在资产运行过程中的闲置浪费情况。资产利用效率主要的考察要素包括:一是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由于高校资产配置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高校资产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二是单项(台)资产的利用率。单项(台)资产利用率是考察高校资产利用率的最基本指标,最能详尽说明高校资产利用效率。但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单项(台)数量较多,该指标的计量工作任务较重,在实际绩效考评中,可以通过抽样的方式予以考核该指标。三是资产共享使用情况。为了解决高校之间、部门之间资产“大而全、小而全”和资产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应该鼓励高校之间、部门之间共用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利用低的设备。四是资产流动周转速度。对于一些闲置、多余等利用效率不高的固定资产,应当鼓励和促进其合理流动到最需要的部门,实现其最佳的用途,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能,减少不必要的资产购置计划,尽可能地节约资金。

4.资产贡献。高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以及教育服务的非货币计量性,就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贡献评价是一个难点。对高校资产贡献评价按其功能和性质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后勤服务型资产和社会事业型资产,分类别来设计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价。经营性资产,由于其不承担社会公益责任,而且其营运发展与国有企业并无较大差异,故其资产评价也应与国有企业资产评价方法相同;后勤服务型资产,考虑其在高校资产中的特殊性,结合资产所有者对其使用提出的运行要求和目的,则其应既强调其经济效益,也需强调其社会效益;对于社会事业型资产,其产出计量比较复杂且无法计量,对于已经实现了货币化的资本产出,可以将高校的收入作为资产贡献指标。

5.资产偿债。在高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在正常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债务,这对教育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校必须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规模等诸多因素,以此来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举债规模,如果过度举债就会出现财务风险,给今后高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偿债能力反映了高校负债的物质保证程度,以及高校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高校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是指高校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高校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实力;长期偿债能力是指高校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高校偿债能力的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参照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6.资产发展。资产发展是保持高校持续发展能力,反映高校发展后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资产保障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资产发展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反映经营成果的营利能力,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二是反映财务状况的资本扩张能力,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等。对于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的高校而言,资产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长期的财政支出和资金沉淀,且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相比并无“保值增值”的要求,因而反映非经营性资产发展指标不用考虑净利润的增长情况。一般来说,高校固定资产发展能力应包括资产发展潜力、资产积累速度、资产积累速度效率等因素指标。

(二)二级指标的一般性指标

在一级指标之下,又设立了若干的二级指标。用这些二级指标来反映高校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目标及其关联的所有指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便构成了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1.资金预算及来源。高校资金预算及来源指标是固定资产安全指标的基础部分。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虚报冒领、挤占挪用、随意调整预算是高校资产预算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资金预算的合理、适度是关系资金分配的公正、合理,也关系到高校的整个预算质量。根据上述情况,应当从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四个角度来评价资金预算及来源情况。

2.资金投入使用。高校资金投入使用指标是资产安全指标的关键部分。高校往往只重视资金的争取和分配,而轻视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对投入资金使用的管理,将促进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客观评价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效益性,促进高校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重点从专项资金内控制度是否完善,资产是否被挤占、挪用,是否“账外有账”将截流的高校收费、罚款、专项资金等收入作为其“小金库”,专项资金使用中工程管理是否混乱等方面来评价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3.资金使用后的效果。高校资金投入使用结果作为资产安全完整指标的一项内容,很难进行量化考核。这一指标也是资金使用效果的评判,但在指标量化过程中难以考核,只能依赖定性分析。考核这一指标,重点从高校能否按照经济有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其资源(如人、财和物品等),由上级部门确立的项目效果或资金预期结果是否顺利实现,已经实现的效果如何,是否做到了以较低成本达到预期效果等方面来评价资金使用完成后效果情况。

4.可用资产率。可用资产是指安全完整的资产,具备该资产应具备的使用价值,包括已投入和虽闲置但可以随时可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可用资产率是指使用价值完整的固定资产量占固定资产总量之比,反映了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在固定资产整体中所占的比率,是衡量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虽登记在册但已丧失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其已经不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故不记入资产质量完好范围之列。

5.资产更新率。为了维持高校的正常日常教学科研活动,进行必要的资产更新换代是必要的,资产的更新换代要本着节约、有效的原则,既要保证高校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要节约使用高校的办学经费。资产更新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是近三年)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总值与期初固定资产总值的比率,反映高校现有固定资产的更新比重,也反映了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更新的规模和速度。在评价高校固定资产更新的规模和速度时,也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例如高校为了保持一定的育人功能和服务能力,必须的设备更新是合理的,但如果更新设备只是为了替换旧的设备就不合理了,也浪费了学校的办学经费。

6.固定资产使用率。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率是考核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这一指标也可以看出,高校是否较好地完成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率是指高校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占高校固定资产总额之比。固定资产使用率高的院校,则说明其固定资产在高校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如果这一指标过低,则说明固定资产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不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目标实现欠佳。这一指标的建立,必须重点考核在册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1-固定资产使用率,则表示高校固定资产闲置率。

7.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指单项固定资产平均使用时长占部门平均工作时长的比例。指标数值由单位五万元以上设备的个体资产利用率乘以资产权重后加总得出。该指标反映的是单项固定资产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年)的详尽利用台班或工时情况,更能详尽地说明单台(单位)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但由于这一指标要求掌握资产的详细利用情况,对资产使用的原始资料要有详尽的记录,因此,只适合于对大型、重点单项(台)固定资产的评价。

8.固定资产共享率。固定资产共享率是指非本校或本部门人员使用固定资产工作时长占资产运行工作总时长之比。该指标反映高校之间或部门之间共用固定资产的情况,该指标的考核能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配置造成的浪费,有利于改变资产使用的“大而全”、“小而全”局面。

9.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指高校收入净额占平均资产总额之比。该指标是衡量高校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财务比率,多用来分析高校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这个比率较低,则说明高校利用全部资产进行运营的效率较差。在此情况下,高校就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从而提高价值创造或处理多余资产。

10.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是指高校职工人均拥有的固定资产数额。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固定资产规模和发展实力。正常情况下,人均固定资产数额越高,证明高校技术装备水平越高,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愈雄厚,发展潜力越大。

11.资产积累率。资产积累率是指本年高校所有者权益增长额与年初高校所有者权益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本期资产和上期资产相比的积累速度。权益的增长一方面说明了高校的规模与速度,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证。

(三)二级指标的特殊性指标

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组成的复杂性、公共产品价值的非货币计量性,使其资产贡献或产出评价成为一个难点和复杂问题。因此,对高校固定资产贡献或产出评价应按其功能和性质分为纯经营性资产、后勤服务型资产和社会事业型资产,分类设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1.纯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指实际为高校占有并由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的固定资产,如高校举办的各种经营性企业、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和科技开发公司等。虽然这部分资产仍为公共部门投资拥有,但却有经营性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内在需求,内在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对纯经营性固定资产完全可以按企业资本金绩效评价方法进行考核。

2.后勤服务型固定资产是指为高校拥有,资产目的不是资产增值和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而是为了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主要用于高校的后勤服务。举例来说,这部分资产有学校的食堂、学生宿舍、职工的福利文化娱乐设施等。后勤服务型资产应以资产保值为目标,以一定的收入维持资产的不断更新发展。由于高校内部服务的垄断性,服务性资产的收益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收益率会导致公共福利的损失,故服务性收入抵减营运成本(不计提折旧)、税费后的净收入和总资产之比,应接近标准折现率。

3.社会事业型固定资产是指高校参与社会事务,履行社会服务管理职能的那部分固定资产,其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高等学校首先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虽然有些高校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但是,其资产所从事的物资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多数不属于竞争性生产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