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金钱逻辑
13783500000010

第10章 始终对金钱的诱惑保持清醒

84.现金流是一切生意的基础

我们在上一节中提到了“现金流”这个词,如前面所说,现金流是一切生意的基础。有了良好的现金流,就像有了一条河渠,能让资产的流动始终处于活跃和更新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现金流呢?从概念上来讲,现金流是“现金流量”的简称,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通过经济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的现金流出和流入的情况。对于企业现金流的理解应该是这样,它并不是单纯地指代现金的流动,它其实是企业的一种库存总量,包括了银行里的资产或者其他货币资金,以及风险较小的投资。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都能被称为现金流,属于现金流范畴的投资需要包括四个特点:第一,期限短;第二,流动性强;第三,容易转换为现金;第四,价值改动的风险低。现金流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偿还债务能力和资产变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也是最有权威的一项指标,既能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关系到企业的兴衰。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利用现金流指标来评定一个公司的综合实力,很多世界知名的投资集团,他们的投资评审团在对一个企业进行评定时,也会首先考虑投资对象的现金流量。因为从前几次的世界经济危机来看,很多企业就是死于资金周转困难。

比如美国最大的商企之一W.T.Grant,就在1975年的时候突然宣告了破产。在1974年的时候,这个公司的营业净利润还达到了将近1千万美元,而在更早的一年前,也就是1973年,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仍然能够按照其收益的20倍的高价出售。按理说,该企业的利润如此巨大,应该稳稳地坐在最强的商企行列,正常地进行运转。然而事实是,该公司早在破产的五年前,现金流量的净额就呈现了负数,虽然看上去有高额的盈利,可公司的库存现金却远远不能支付巨额的债务和生产运营成本,最终造成了破产的悲剧。

不仅是W.T.Grant,美国的安然公司、新加坡的亚洲金光纸业也都是因为现金流出现巨大问题而走向衰败的典型。据统计,破产倒闭的公司中,有85%是盈利状况非常好的企业,然而,短期内无法清偿负债的现金困境,使得他们最终都避免不了覆灭的命运。

如此看来,“现金为王”这句话果然不假,对于企业来讲,加强现金流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与传统的参照利润指标衡量企业运行状况的旧模式来看,现金流更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收益质量。

这并不难理解,现金流只计算企业的盈利,非经常性的盈利状况不在计算范围之内,而利润指标可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作假,比如虚假销售。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很多有利润但账上却“穷得叮当响”的企业,还有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借钱来缴纳所得税。这其中必然是有“水分”的,不排除一部分账目是故意做出的“坏账”。而现金流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只看企业的现金收付,从而也可以将企业账目中的“水分”甩出。

企业经营者在做生意时,不要盲目地关注利润,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既掌握自己的资金状况,也看清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的真实“水准”。这也能帮助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

85.在悬崖前止步

任何形式的投资和创业都是有风险的,无论你怎么回避。我们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看,有风险是正常的,而且风险是一种常态。但是,你必须懂得如何对风险做出清醒的判断,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停止脚步,规避风险。阿里巴巴的前CEO马云说:“危机不可怕,但企业没有准备就真的很可怕。”

危机来临时,最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应急能力和预案准备,只要提前想到了最坏的结果,做好对风险的应对措施,难关总会渡过。

然而,很多人对风险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已经做得万无一失,风险几乎为零,这样就不必再未雨绸缪,去做一些劳力伤财而且还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于是他们大胆冒进,丝毫不考虑前方可能会遇到的突发状况,也不为自己留后路,义无反顾地向前迈进,不料半路竟遭遇晴天霹雳,由于没有防御措施,又没能及时刹车,结果自然就是万劫不复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声称自己是“安全”的,而且规模越大的企业所要面临的困境越多,可能遭遇的风险也更大。而这些风险不可能是单方面的,风险既会来自于外部,也会由内部而生。有很多企业经营者在自身不够强硬的情况下,往往为了“被动”生存下去,将过多的精力放到研究外部市场的形势以及打败竞争对手上。他们觉得企业所有的危机都来自于外部,只要挤掉对手,让其不再对自己产生威胁,危机就会解除。

然而事实是,企业真正的危险除了来自未知的市场和竞争对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内部。而组织内部产生的问题才是根源性的问题,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由每个器官决定的,千年古树的腐朽是从内里的掏空开始的,大厦的坍塌则是毁于内部结构的不稳。同理,一个企业的最大危机主要来自团队内部。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管理者很有远见,但他们在致力于消除不确定的未来的麻烦时,最容易忽视眼前,结果却因为一颗小石子而崴了脚。道理很简单,当眼睛盯着远方时,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脚下。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掌控者,一定要具有全面的战略思维和眼光,既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到外部,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脚尖。企业管理本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顾此失彼,但经营者绝不能因此松懈,更不能冒险,绝不能为了追求效益而忽略潜在风险。

这个道理对于理财投资也同样适用。理财是为了让钱生钱,投资者从心理上能接受的风险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如果风险高于收益,你就要仔细地想一想,因为如果投资失败,得到的结果可能是钱“吃”钱,辛苦赚来的家当也会一夜之间化为负债。

有一家公司的老板想要招聘一名司机,由于条件诱人,报名应聘的人很多。经过几番严格的技术考试,只有三名应聘者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面对三名应聘者,面试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在你开车的途中,远远地看见前方有一个悬崖,你认为自己能在距离悬崖多远的地方刹住车?

第一名面试者不假思索地说:“两米。”

第二名面试者咬了咬牙,也蛮有把握地说:“一米。”

第三名面试者注视着考官的表情,认真而严肃地说:“我看到的第一秒就会掉头,远远地离开那里。”

最终,被正式聘用的只有第三名面试者。主考官对在场的所有人说:“既然你已经看到了危险,为什么还要靠近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规避一切不安全因素的司机,而不是一个冒险家。”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前面两个应聘者一样,仗着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以为运气也能经常光临自己,所以,他们是“冒险主义者”中的一份子,喜欢放手一搏。看上去好像是“破釜沉舟”,其实却是没有头脑的赌博。很多人“千金散尽”,最后却不能“复来”,在本来还能后悔的情况下,为了更大的欲望而选择了放弃回头的机会。

我们说人生不能重来,企业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重新振作的。“悬崖勒马”不能作为常规避险措施,因为企业者不能总是想着在最后关头规避风险。而最安全有效的做法是,在一开始就预知到风险并且远离它,面对再大的诱惑,也要首先考虑到可能面对的后果,衡量自身的承受能力。如果风险高于你可能遭遇的最差后果,而你又无法规避,那就不要犹豫了,果断放弃。

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逻辑——赚钱的机会有很多,这次错过了,还有下一次;赔钱的机会也很多,但如果这次赔光了,恐怕就很难有下一次了。

86.保持自觉性

你要懂得怎样训练你的助手和员工,让他们成为一名“自觉的战士”,而不是推一步走一步的棋子,这对你来说这相当重要。我们不但自己要自觉地去做最应该做的事,而且要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认识到它的必要性,用强大的自律神经来约束自己,争分夺秒把事情做好。

许多公司都存在一种现象,老板在的时候,员工积极努力,跟打了鸡血似的拼命工作,好像每个人都是敬业的员工,让老板高兴不已;但管理者一离开,他们立马变成了另一副样子,聊天上网,或者干脆打瞌睡。这并非个案,在我调查过的超过4000家中小企业中,管理者普遍反应存在这种情况。员工不踏踏实实地工作,没有自觉性,既对公司不负责,也对自己缺乏责任心。

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成功呢?将来他走出单位自己创业,又怎么可能赚到钱呢?做事应该是一种自动自觉的行为,不管上司在与不在,时间是否充裕,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完成手上的工作——可以提前一个小时做成的任务,就不要只提前半个小时。假如你总是因为“还有时间”就放下工作去做别的事,那么过几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十分严重的拖延症,对待工作非常不认真,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这些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每个人不管干什么,都要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不光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对于个人的事业发展也是最基本的保证。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加剧,人们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机遇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员工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差,比如我们发现,有的人或者工作,或者做生意,都会不长时间就换一次。工作换,甚至生意也要换。有人春天的时候还在卖饮料,秋天就开了一家蛋糕店,到了冬天又去卖服装了。这就是缺乏自觉性的严重体现,做什么都不能善始善终,没有自律性,于是不管做什么都不成功。可以这样说,一个缺乏自觉意识的人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他甚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没有专注的精神,当然就不能在任何一个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为什么有些人会缺少自觉性呢?思维决定行动,他们没有在大脑里搭建起一个良性的思维框架,没有一种严格自律的工作精神。为别人工作时,他缺乏主人翁的意识;为自己工作时,又没有长性,什么都做不长,也做不精。这样的人,即使眼下的企业和市场能够容得下,将来也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87.永远都不要抱怨和绝望

有句话叫做“贫穷是一种病”,也许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但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贫穷的确是一种病。只不过,它不是一种不治之症,而是一种较容易治好的坏情绪。

犹太人将贫穷视为耻辱。他们认为富有是自由、安定的基础,贫穷是罪恶的开始。犹太人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商人,他们这样看待贫穷自然有其深刻的道理。犹太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却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民族。历史上有许多伟人,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毕加索等,都是犹太民族。而且,无数的亿万富翁也产生于犹太民族,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控制过世界的经济命脉,他们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美誉。而犹太人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如果你贫穷,不要抱怨,也不要绝望。抱怨和绝望就是两种毒药,它会让你丧失改变现状的勇气,甚至连试一试的欲望都消失了,渐渐地,你会变得麻木,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实。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得越发急促,几乎除了睡觉,一睁开眼睛就要开始忙碌,因为我们要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账单,来自职场的压力,来自生活和社会的责任,压力逼迫着人们早出晚归、超负荷工作,很多人丧失了闲暇和娱乐,最大的慰藉甚至只是能睡一个饱觉,由此,抱怨遍地开花。

我们抱怨“非人”的公司制度,抱怨挑剔刻薄的客户,抱怨物价飞涨工资却从没涨过,抱怨只见加班不见业绩,抱怨职场冷酷无情,抱怨人情冷暖……甚至连公司茶水间的咖啡,隔壁邻居家太吵的狗,也都成了我们抱怨的对象。

抱怨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情绪可以通过沟通、倾听的方式得到解决,从而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缓解不满和浮躁;但从职场的角度讲,抱怨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首先,抱怨是有一定的风险性的。因为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传到领导的耳朵里。你能保证热心而积极地倾听你说“闲话”的同事确实是在替你舒缓愤懑吗?所以,和同事私下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拿捏好分寸,有些话可以说,但要清楚最多说到什么程度,有些话不可以说,就宁可烂在肚子里。比如那些抱怨老板的话就不能说,你随口说说可能很解气,但是,不久你就会发现,那些抱怨的话竟然被添油加醋地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当他微笑地望着你时,说不定心中已经对你有了看法,而你却浑然不知。

其次,抱怨除了有可能被老板知道以外,也从侧面反映了你工作能力差的事实。强者通常不会抱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首先想到如何解决,因为抱怨也没有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宁可把时间省下来反省和提升自己。

有个调查显示,公司里最容易抱怨的都是那些业绩靠后、能力不足的员工,一旦工作难度超出了他们的正常水平,就会喋喋不休地抱怨一切。优秀的员工通常不会抱怨,他们喜欢挑战难题,乐于主动迎战棘手的任务,甚至都会抢着做那些“难啃”的工作。在他们看来,那些抱怨者的逻辑“不可思议”:这明明是一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为什么要抱怨呢?

事实也证明,抱怨除了让嘴巴痛快了之外,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而且还会导致我们的积极性下降,人变得越来越懒惰,遇到问题就想推脱,渐渐变得没有责任感。这种情况恶化下去,就会使工作情况更加糟糕,从而心里也会产生“我什么都做不好”、“活着真没意思”的绝望情绪。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打住,离你远去的可能不仅是“升职的机会”、“加薪的可能”,你很可能变成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讨厌鬼,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到处传染坏情绪的人交流。

生活中没有一番风顺的人,也没有取之不竭的财富,纵然是坐拥几万亿身家的富豪,也有很多不能如意的事情。一个人拥有多少金钱并不能代表他就具有多少价值,难道你能说穷困潦倒的乞丐不配活着吗?而一个身家千万的富豪就可以称为圣人吗?当然不能,人生的意义和金钱并不等同,而苦难和不幸只要能够被克服,就将会成为另一种财富。

从现在起,停止无谓的抱怨,收起你的不满,克制内心蠢蠢欲动的欲望,时刻让自己的心里充满正能量。你会发现,当你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独当一面时,战胜金钱的引诱也会变得轻而易举,形成了这样的良性循环,你的心境也就能慢慢地平和下来,不再抱怨和绝望了。

88.坚持每天看新闻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看新闻真是一个很令人头痛而且“过时”的习惯吗?如果你一直这么认为,那你可能会变得很无知。

如今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千变万化,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动。如果你经常看新闻,就能及时了解到国家新出台的一些政策,也就能比别人更早地预判到市场的动向。你不得不承认,很多商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敏感的神经和长远的眼光,能够提前看到政治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我有一个朋友小张,典型的全职太太,用他老公的话说,每天除了知道看电视和嗑瓜子外,其他一概不关心。在很多人看来,小张是一个只知道依附于家庭和老公、每天围着厨房转的地道家庭主妇。然而,小张却特别喜欢看新闻,每个频道的新闻时事她都不会错过。

有一天,小张忽然对老公说,她看到亚运村附近有一个楼盘,开盘价非常低,而且申奥刚刚成功,她觉得这里的房价铁定会涨。老公很惊讶,没想到一向不关心赚钱事情的太太竟然有如此独到的眼光,现在炒房正是好时机,他正也准备投资房地产。于是他问小张:“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没想到小张满不在乎的说:“看新闻呗,电视上都说了。”

就是这次偶然的谈话,使得小张迷上了炒房,她和老公在多地购买房产,短短几年间就净赚几千万。

看新闻的益处不用细说人们也会明白,但实际上很多人仍然不去关注的,而年轻点的人更是打开电视就寻找娱乐节目、体育节目。有一个调查显示,看新闻人群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0岁,有70%的年轻人不关心政治,99%的人关心娱乐新闻,95%的人从不看农科频道。

这种调查结果虽然与生活压力有关,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整体的浮躁和价值观。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似乎只想放空一下大脑,没有心思关心时事。然而,最能与这个世界同步的,就是新闻;最蕴含商机的政策,也都在新闻中才能了解。

有一个农科专业毕业的应届生小王,本可以留校发展,但他放弃了在大城市扎根的机会,一毕业就返回了农村老家。跟随他一起回去的,还有准备和他一起创业的同班同学小李。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放着大好的前途不要,跑回农村做什么?后来有记者采访到他们,原来,小王和同学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了种植菌菇的新型方法,并已经申请了专利,而且他们喜欢看新闻,了解到国家政策对这一块相当扶持,也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不能错过的机会,所以,他们果断选择回乡创业。没想到,一年过去后,小王的菌菇生产基地居然实现了规模化,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两年后。

很多人不喜欢看新闻,是因为不关心政治,他们觉得那些事情离自己很遥远,不需要他们关注。而事实是,新闻里讲得不光是政治,还有民生。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反过来,政治又会主导经济。很多时候,市场形势是跟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国家也经常会对市场做出调整。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到这些,我们的头脑和眼光就会滞后,容易被市场带着走。因此,我们要经常看新闻,了解时事政治,并从中寻找出政治与经济间的关联。这样你才能挖掘出那些潜在的赚钱机会,从而在经济市场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不要觉得这件事情很难,只要你每天抽出半小时时间关注一下最近的新闻,了解一下政策变化,它给你带来的益处将是你无法想象的。

89.不要轻易相信合约

我们在进行一些商业洽谈的时候,总是会签一份合同,作为彼此约束和承诺的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这份保障也充满了“未知”。

社会在不断发展,而一些人的良知却逐渐倒退,他们把赚钱当成了人生的目标,却不通过正当的渠道换取,而是通过犯罪。在各种看似高明的犯罪手法中,“造假”首当其冲,而且造假技术越来越高,就连生意场上签署的合同都是假的。这时有人就会问了,合同也能造假?没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假合同”。

“虚假合同”是指具备正规合同特征的但不是合同上署名双方或多方签订过的合同。怎么理解呢?我们举个新闻中曾报道的例子。

一家食品公司最近在扩展客户,没过几天,有一个自称有很多人脉关系的商务人士前来洽谈,他自称可以通过多渠道搞定很多有难度的项目,之后,双方达成意愿签署了一份合同。但是这份合同签署后不久,这家食品公司发现根本无法执行,后经检查为假合同,因为这个商务人士私自伪造了甲方公司的公章,而甲方公司根本不知情。

这是很典型的假合同案例,很多经验不够丰富的公司都遭遇过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没有调查清楚对方的背景,二是因为过于轻信合约。

通常情况下,合同只要一经签订,立刻就具备了法律效力,签订合同的双方将围绕合同中的内容履行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形成了双方义务和权利的关系。一旦其中一方违约,就要承担合同中约定的赔偿款项承担法律责任。可以这么说,签订一份正规的合同,就相当于保障了双方的权益。然而,不法分子却钻了人们心理的漏洞,利用人们“相信合约”的认知进行不法牟利,结果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我们前面说了“虚假合同”,那么什么的合同才是正规有效的呢?无论你签订的是商业合同还是其他约定类合同,一定要注意在合同签署前,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各种款项,谨防各种合同陷阱,绝不能随便一过目或者赌对方的人品,看都不看就签下名字。要知道,有时候你的疏忽大意,可能导致这一纸合约变成了你的“卖身契”。

商场合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案例,前段时间,网上就有一个“不法分子利用虚假合同诈骗200万”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新闻中的犯罪嫌疑人于某,是一家农业商贸公司的负责人,于某向合作方谎称自己有上万亩土地。为了让自己的谎言更逼真,于某还伪造了乡政府的公章,起草了若干份证明这些土地属于他的假合同。这些文书证明无疑让他的“身家”看起来颇为可信。

正是仗着这些假合同,于某先后和几个人签订了合作合同,而且他又假借收取定金的名义,从他们手里共骗走了200多万。钱骗到手后,为了躲避违约还钱等事,于某干脆人间蒸发了,万般无奈之下受害人只好报了警。

法网恢恢,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在逃逸了几个月之后,于某最终还是被警方抓获了。发生在于某身上的事情为不法分子敲了警钟,同时,对于很多经商者和创业人士也是一种警示: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违法犯罪,也不能被违法犯罪份子欺骗。

创业者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方考察,不要轻信对方的自我介绍,因为其中很有可能暗含“水分”。在具体了解了对方的真实实力和诚意后,才决定是否要合作。切不可听信对方的一面之词,如果对方极力地表示出“我很抢手,你再不赶紧决定我就要和别人合作了”之类的催促行为,你就要提高警惕了。而且,哪怕在合同签署之前,你已经咨询过律师,你仍然要谨防上当受骗。而如果合同内设置了相关定金的内容,即使对方已经将钱打入你指定的账户,你也不可只看账目上的数字,要仔细向银行确认,看这笔钱你是否能真正地取出来。

除了“虚假合同”外,生活中还存在另外一种不可轻信的合约——“君子协定”。这种合同通常发生在“老熟人”之间,由于双方进行了多年的合作,彼此合作还算愉快,于是合同的效力渐渐被“私人关系”淡化,即使有一方发生违约的情况,只要不算严重,双方也不会实行其法律效力。比如,双方约定在某个日期前付款,结果一方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按时到账,结果就导致合同完全失效,该到的款一拖再拖,双方抹不开面子,结果时间过去很久之后,这笔钱就变成了“死帐”。

这里就要提醒企业经营者一点:商业合作只有利益,没有人情,一定要和私人关系分开,混为一谈的后果可能就是“撕破脸”,不但合作机会没了,朋友也做不成。

这个社会里到处都是机会,但也时时处处会有陷阱。与他人合作的时候,一定不能草率鲁莽,要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要知道,诱惑越大,风险就越高。如果对方开出的条件过于优厚诱人,就很有可能是个骗局。你可以想象,既然对方如此大方,愿意与其合作的人应该有很多,假如自身又没有太明显的优势,对方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自己呢?

诱惑和欲望面前,切不可昏了头脑,迷了双眼。即使双方有了很明显的合作意向,也不要急于签合同,落笔之前最好给自己一段考察对方的时期,不能盲目地信奉对方是“大公司”,而表现出“如饥似渴”、巴不得合作的样子。大公司也有骗子,很多“皮包公司”就是如此。总之,多进行几方暗中的考察了解,特别是对方的实力和信誉,一旦发现对方存在信用不良记录,或者业内对其口碑评价不佳,果断放弃。宁可不赚这笔钱,也不要搭上公司的利益。

“小心驶得万年船”,行动的时候保守一点,稳重一点,对公司百利而无一害。

90.眼睛能看到的部分往往并不重要,看不到的部分才决定成败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得吗?不一定。那我们亲耳听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也不一定。不论是眼见还是耳闻,能够摆在我们面前的,很多时候都是经过包装的,而真相却往往藏在我们见不到的地方。投资理财就是如此,人们在关注一个项目时,能看到的往往是赚钱的部分,而风险部分呢?有的人是看不到,有的人是假装看不到。

你一定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第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牙,他说大象就像一根光滑的长萝卜;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大象就像一把蒲扇;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大象就像一条绳子;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肚子,说大象就像一堵墙;最后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最后,五个人争吵起来,他们都坚持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的大象。

这五个人都是盲人,所以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手“看”大象,然而手能触到的只是局部,这就使得他们“看”到的也只是大象的某个部分,但他们却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

那他们五个人有错吗?其实都没错,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但问题不在于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没“看”到什么。很显然,没看到的部分才是重点,那才是真正的大象模样。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犯这样的错误,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他们看不到的部分似乎就成了“假象”。比如有些人看好了一个投资项目,眼睛里看到的就全是这个项目能赚多少利润,有多少发展潜力,全然看不到背后潜藏的风险。可真正决定一个项目能否赚钱的偏偏就是风险的大小。

在风起云涌,充满凶险的商场之上,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一定要树立起全局观念,整体观念,不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惊雷”。

有些现象只是暂时的,就像现在赚钱的项目,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赔钱。就拿买股票来说,人人都喜欢牛股,但是牛股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接下来往往就会沦为垃圾股;而有远见的人就会选择买潜力股,目前好像不赚钱,但是日后却会稳步增长。所以我们说,不要完全相信你现在看到的,你看不到的那部分才是关键,那才是决定成败的重点。

风险一般都没有那么直观,都是看不到的,就算它是一个大陷阱,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它可能伪装成了“大馅饼”,如果你不能辨别出真假,抵挡不住诱惑,一不小心就会栽进去,到时候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还是那句话,不管你是准备投资还是创业,也或者你已经是某企业的经营者,在下手之前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轻易被对方开出的诱人条件蒙蔽。决定合作前先想想背后潜藏的隐患和陷阱,如果对方开出的条件超过你的预想,就一定要警惕其中的猫腻。

不仅是做生意做投资,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片面地看待问题,要总是能够想到事情的另一面。当然了,我们不是教大家悲观地看待问题,而是说要换角度思考。当你身陷困境的时候,不要悲观,因为上帝关上了一扇门,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你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因为你有资格得到更好的;当你向上天祈求帮助,你的心愿没有得到应允,不是上天不帮你,是因为上天相信你的能力。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乐观者和悲观者?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就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能够看到的问题更加不同。乐观者和成功者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所以他们总是能够走出泥泞,拥抱阳光。

面对生活,我们可以更关注令我们愉悦、舒心,光明美好的一面,不能总是以悲观的心态去面对。当你的口袋只剩下一块钱的时候,你要乐观地想:呀!还好还有一块钱,而不是悲观地想:太倒霉了,竟然只剩下一块钱了。但如果是要创业和投资,就不能再过于“乐观”了,保持适度的“悲观”,有助于我们谨慎地做出决策、全面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在经济活动中“碰壁”,由此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效益也就能实现最大化。

91.不要让你的团队中有家庭成员的影子

我们知道,现在在中国,创立一个小公司、小工作室并不困难,很多人会选择跟身边亲近的人一商量,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然后一个由“家庭组织”组成的公司就成立了。在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夫妻店”、“父子帮”。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和家人一起创业?因为这样创业的成本低、易于管理,都是自己人,不必担心忠诚度、人才流失的问题。而且家人会节约很多成本,工资可以开低一点,加班可以不给加班费,也不用进行专门的培训,有问题在家庭餐桌上就可以解决,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家人会对公司尽心尽力,整个公司的运行依靠血缘和亲情为基础,只要不发生大的利益碰撞,一切都好商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族企业,在真正地成长为“企业”之前,大多创业者都会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势出现,然后慢慢成长。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存在这种企业组织形态,不单单是在中国。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克经过研究后表明,“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到了65%到80%,而且这是最保守的估计。而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是家庭企业”。

单就美国来讲,家庭企业每年为国家创造的GDP就占到了50%,而且他们还为国家创造了50%的就业岗位。如此看来,家庭企业是有着重大和积极的存在意义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比如,有的公司老板在他事业起步阶段,暂时找不到愿意同甘苦共进退的创业伙伴,而且创业资金有限,就会在尽量压低成本的前提下,由自己的太太担任会计,某个弟弟做经理,父母叔婶管理库房等等。我们必须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模式是很适合创业初期阶段的,血缘纽带就是一种先天的优势。但是,当企业渡过了初期,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与先天优势相伴的缺陷和问题也就出现了。

首先是利益分配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内部会产生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感情关系复杂,领导者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更加复杂和棘手。比如,企业中的一些元老人物,他们是企业能够成长到今天的大功臣,然而后来的成员也觉得自己付出的很多,而且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应该得到更高的位置。结果,双方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领导者夹在中间,需要巧妙地处理才不会影响到企业大局。

其次,外来人才的问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招纳更多专业的人才,然而,重要的岗位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被瓜分殆尽,新来的人才无处安插,给的位置低了,就委屈了人才,给的位置高了,家庭成员又不乐意。优秀人才被排挤了出去,可家族成员却由于能力有限,早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如此一来,这种抗拒“外来”人才,保护既得利益的状况,就会严重阻碍公司的长足发展,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无论是从企业的发展还是管理的角度来讲,家庭成员都不该出现在你的团队里。试想一下,你的父母和你一同经营,如果你们之间发生意见分歧,团队的成员到底是该听你的还是听你父母的?不管最后听谁的,都会让他们感觉如履薄冰,无所适从。再举一个例子,你是整个团队的核心领导,而你的下面还有一个直属于你的“小领导”,他是你信任的家庭成员,但是团队中的其他人就会觉得这是你安插进来的“监视器”,觉得你对他们不信任,这样一来,团队的凝聚力就会降低。

除了不宜让家庭成员成为员工以外,还应注意的一点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工作和生活要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千万不要与你的员工发展工作以外的关系。即使是朋友关系,也不能走得太近,毕竟工作和生活关系不可能完全泾渭分明。而一旦你们之间确立了恋人关系或者情人关系,对方就应该从这个团队中离开了,不然,这段关系早晚会成为今后的“隐患”。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公司得到长远发展,就要尽量避免团队中出现家庭成员的影子,或者其他情感关系密切的人的影子。这不仅是出于公司发展的考虑,也是对亲密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担忧,既是亲人又是上下级,管理起来必定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而很多矛盾却是无法调和的。

92.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成大事者如此,做人做事也是这个道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有一个明确的底线,绝不能做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情。

生活中不乏一些“精明”的经营者,他们往往自恃聪明,喜欢投机钻营,时刻想着怎么钻政策的空子,捡法律的漏洞,无论于情于理于法,这都是不正当的经营手段。任何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地立足于市场,都必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也许暂时会充盈你的口袋,但是“不义之财”却无法让你安眠。

有很多人会为自己不光彩的行为找借口,“行业竞争那么厉害,我不这么干就饿死了”,“他们都这么干,也没见谁出过问题”,“肯定会有人成为倒霉鬼,但那个人一定不是我”。

这种赚钱逻辑看上去无可厚非,还带着需要被“同情”、被“理解”的色彩,就如同一个等待钱财救济的小偷,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有苦衷的一个道理,难道偷盗行为会因为他的“苦衷”而被原谅吗?如果人人都这么做,法律也就成了一纸废文。竞争激烈永远不能成为经营者“巧取豪夺”的理由,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违法经营的行为,可能会让经营者付出比“破产”更惨重的代价,而且更不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就为每个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了醒,赚钱要讲道义和良心,不能为了利益就忘记了该如何做人,在金钱和道德面前,道德才更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

企业的管理者不仅在和竞争对手较量时要谨记这一点,在对企业的内部经营上也要以此为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人并没有界定好自己在企业中的职责,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需要管理者去做的事情太多,常常会导致深陷其中无法脱身,而如此一来,该处理的事情没来得及,工作越堆越多,效率变得越来越低。

在管理学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三流的管理者是自己忙,员工都闲着;二流的管理者自己忙,员工也忙;一流的管理者自己闲着,员工忙。越是中小企业,管理者越偏向“三流”,由于企业规模、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人才配备各方面都不完善,就导致了管理者需要身兼多职,一到了工作繁忙的时候就陷入一片混乱,如果员工的效率不能让他满意,有些管理者就会立刻把工作“夺”过来自己处理。最后自己累了个底朝天,工作却从一座小山变成了泰山。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的话,管理者会陷入一种认知“死角”:养了一群废物,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久而久之,员工变得越来越闲、越来越平庸,而管理者则越来越失望,越来越忙。

三流的管理者通常就在这种状态中发现自己经常会“力不从心”,在他自己看来,他成了超人,却也无法拯救全世界;而在员工眼里,这个管理者反而失掉了权威,因为他不信任员工的能力,而且喜欢剥夺员工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做了那么多,只是在抢员工的饭碗而已。

这就是管理者做了不该做的,为了不该为的。结果是,出力不讨好。那闲着的管理者就一定是一流的吗?其实,那些一流的管理者也不是真的闲着,只不过是你看不到他们在忙而已。他们掌握整个公司命运,关注一切工作的进展,闲着的可能是身体,但大脑却时刻在运转。你看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喝咖啡、看报纸、打电话,其实这一切活动都与工作有关,他们从这些看似悠闲的活动中发觉市场动向、关注用户需求、研究竞争策略、规划企业发展,这一切都是不需要从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而这些,才是一个管理者、领导者真正应该关心和操心的事情,员工的效率低你就要想办法提高,而不是代替他们去提高效率;员工技能缺乏你就要想方设法让他学会这项技能,而不是找另外一个人来弥补他的缺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管理者要做的是引导和指正,而非到处“救火”。所以,管理者要懂得放权,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该让员工发挥的,自己千万不要代劳,因为你永远有比“普通”工作更重要的事情,只要安排好工作流程,吩咐下去就可以。这样才会形成一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良性运作方式。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管理者在通往更高效益的道路上,一定要清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要性,这虽然是一条很简单的管理之道,却也是最有效、最有秩序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动物园的管理者去下面视察,刚好发现一个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管理者非常生气,立刻找来下面的负责人开会讨论,研究的结果是,笼子太低了。于是管理者立刻决定,把笼子加高十米。可是换上新笼子之后,管理者发现,袋鼠又跑出来了,管理者又决定再加十米。折腾了几次之后,袋鼠笼子的高度一直达到了五十米,可是老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管理者非常愁闷,有的人开始建议单独给袋鼠盖一个围墙。

正在管理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刻,从外面进来一个动物饲养员,他小心翼翼地说:“我猜是笼子的锁坏了。”结果,管理者一看,确实只是锁的问题,他们费了那么大的周折,只是在闹笑话而已。

管理者感觉很尴尬,于是愤怒地问饲养员:“你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不早说?”饲养员委屈地说:“领导告诉我此事很严重,他们要开会讨论,让我管别的区域。”这就是管理者犯了“越权”的错误,本该是让员工去解决的小问题,结果自己接手过来,却还闹了大笑话。

93.保守你的秘密,尤其是在女人面前

很多成功的商人都是赚钱高手、理财大师,而且都很精明、老谋深算,并且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手段,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败在了女人的手里。

这是因为,很多人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会想到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想方设法地窃取对方的商业机密。而在万千的手段和方法中,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美人计”,把漂亮的女人送到对手那里,让其成为自己的“内线”,通过美色迷惑或者“情感出卖”,让对方陷入圈套,从而得到他们想要的利益。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商场中,美人计为什么总是能够得逞?其实根源是一个人的嘴巴问题,如果他能够守得住机密,不该说的闭紧嘴巴,不随便透露商业机密,再厉害的美人计也无法得逞。一个人或是一个企业要想不被竞争对手扳倒,要想长期立足于市场、保持优势,保守秘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很艰巨的问题。

苹果公司总是能够给消费者创造惊喜的一个最关键因素,就是能够保守秘密。在苹果公司内部,如过没有必要,员工是不能随便打听关于产品的事情的。乔布斯曾就保密问题严肃地告诉每一个人:“本次会议如果有人泄露,不只是会被解雇,我们的律师还会尽力起诉。”

有员工曾回忆说,虽然他们对于这件事情感觉很不舒服,但是他们却会倍加小心,不让自己的嘴巴漏一点风声。可见,保守商业机密不只是重要领导层的问题,还需要公司上下共同努力。

其实,保守商业机密并没有那么难,当你出了办公室就立刻忘掉工作上的“担忧”,即使有些事情缠绕着你,需要占据你的私人时间,也不要轻易把事情的核心告诉别人。比如,当你私下与别人交往时,可以倾吐烦恼,以解忧愁,但是当通信、通电话时,就要学会回避,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能避免泄露公司的秘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对方是很亲近的人,比如你的父母妻儿,也要尽量避免谈到工作中的具体事项,那都属于商业机密类的问题,要做到绝口不提。

很多人在工作当中都会有一些外派出差的机会,而这也是人们可以借机放松的机会。但是,在约束力减小之时,也不能麻痹大意,因为出差的过程中最容易放松了警惕,出现差池。比如遗失遗漏文件、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这些存很重要的公私资料、文件一旦丢失,就会产生很多麻烦。还有一些人比较容易轻信,在进行商务洽谈和交流的时候,容易说漏嘴或者被对方“套话”,有的甚至在日常的攀谈中就会泄漏出问题,自己可能还毫无察觉。你一次无意的透露,轻则只是给公司带来一些小损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公司陷入困境;而对于泄漏机密的个人,往轻里说可能只是丧失了工作机会,严重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都是保密的道路上绝对不被允许的。为他人打工的职员要对自己要求严格,身为公司掌权者的领导更应如此。

毕竟公司最核心的机密不可能让员工知道,而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既然身为领导,酒场上的应酬是在所难免的,想要从自己手里得到消息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所以,那些包围在身边的人就会使劲浑身解数套取信息,这时,领导者一定要保持清醒,切不可因为几杯酒下肚,几句“逢迎”之词就卸下了警惕,有些“心”可以谈,但是不能交,尤其是在酒桌上。

除了这些每个人都不得不应对的情况外,还有一个最容易泄密的场所,就是那些灯红酒绿的风月之地。有的人是工作需要不得不去,也有一大部分人是喜欢去这些场所。尤其是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出于“炫耀”的心态,特别喜欢在那里宣传自己的“本领”,展示自己的财富。这时,一旦有美女绕膝,夸赞他几句,就开始找不到北了,为了让美女对自己五体投地,他们经常会说出那些不该说的秘密,来博取美女的欢心。

我曾见过许多类似的事情,一些人赚了一点钱就跑到夜店花天酒地,结果在女色的诱惑之下,把自己赚钱的秘密全都吐了出来,被别人抓住了把柄,最终生意失败,前途尽毁,自己所有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所以,为了防止自己的机密泄露,有些场合还是少去为妙,能避免就尽量不去。

对于很多现代企业来讲,你的核心机密就是你的生产力,也是公司发展制胜的法宝所在。如果你连赚钱的根本都告诉了别人,后果不用我多说也会明白。因此,创业者一定要提高这方面的警惕,谨防被外界的一些东西诱惑,尤其是女色的诱惑。

要点回顾

1现金流是一切生意的基础。有了良好的现金流,就像有了一条河渠,让资产的流动始终处于活跃和更新的状态。

2任何形式的投资和创业都是有风险的,无论你怎么回避。我们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看,有风险是正常的,而且风险是一种常态。但是,你必须懂得如何对风险做出清醒的判断,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停止脚步,规避风险。

3抱怨除了让嘴巴痛快了之外,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而且还会导致我们的积极性下降,人变得越来越懒惰,遇到问题就想推脱,渐渐变得没有责任感。这种情况恶化下去,就会使工作情况更加糟糕,从而心里也会产生“我什么都做不好”、“活着真没意思”的绝望情绪。

4最能与这个世界同步的,就是新闻;最蕴含商机的政策,也都在新闻中才能了解。

5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方考察,不要轻信对方的自我介绍,因为其中很有可能暗含“水分”。在具体了解了对方的真实实力和诚意后,才决定是否要合作。切不可听信对方的一面之词,如果对方极力地表示出“我很抢手,你再不赶紧决定我就要和别人合作了”之类的催促行为,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6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得吗?不一定。那我们亲耳听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也不一定。不论是眼见还是耳闻,能够摆在我们面前的,很多时候都是经过包装的,而真相却往往藏在我们见不到的地方。

7千万不要与你的员工发展工作以外的关系。即使是朋友关系,也不能走得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