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从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行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就我所能作判断的那个范围来说,英国学校制度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现实。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奢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写出来的谚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从人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也都是如此。
但是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而反过来,计划的实际也使它增长和加强。这里有极大的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极大。同样工作的动力,可以是恐怖和强制,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惩治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和好奇心,知识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同一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教育影响可以有很大差别,这要看推动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对苦痛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没有影响。
我认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不分善恶,只知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法西斯德国和一些专制国家成为常例;在瑞士,以及一切民主管理的法西斯国家决非如此要使学校不受到这种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的侵袭,那是比较简单的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第二项动机是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个人希望得到他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的最大约束力之一但在这种复杂感情中,建设性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要求得到表扬和赞许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注意防止为了引导学生努力工作而使用那种会造成个人好胜心的简单化的方法。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印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的这种破坏性经济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一个蚁群里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竞争所必须的,人类社会中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
因此,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傻瓜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营造出一种快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关键在于发展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胜利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我知道有些儿童对在学校时间比对假期还要喜爱。
这样一种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木行成为一个艺术家。为了能在学校中养成这种精神,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正像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一个人永远健康一样,万应灵丹是不存在的。但是还有某些必要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这样的学校成长起来。其次,在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应当给教师很大的自由。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无疑会扼杀他在安排他的工作时所感到的乐趣。
如果你们一直在专心听我的想法,那么有件事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但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譬如说究竟应当以语文为主,还是以科学的专业教育为主?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治理和收益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应大概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生活的要求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用这样专门的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要再一次强调一下,这里所讲的,虽然多少带有点绝对肯定的口气,其实,我并没有要求他比个人的意见具有更多的意义而提出这些意见的人,除了在他做学生和教师时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来做他的根据。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一个自己离开校园、迈入社会?是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满肚子的专业知识。
因为“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栋梁之才;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也是创新型人才稀缺的一大根源。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时代呼唤能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