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空间站之窗
14006000000020

第20章 组装完毕的“和平号”

1996年4月23日,俄罗斯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了“自然”号环境研究舱,3天后与“和平”号空间站顺利对接,标志着“和平”号空间站的组装全部完成。

1996年2月20日,“和平”号空间站迎来了十周年生日。至此,“和平”号空间站已绕地球飞行57157周,近25亿千米。可是作为空间站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号舱却仍在地面。按前苏联的原定计划,“和平”号空间站应于1990年全面建成,但由于经费、技术及前苏解体等原因,组建工作大大推迟。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用“质子”号火箭把“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送上地球轨道。该核心舱重21吨,长1313米,最大直径42米,容积110立方米。它由过渡舱、工作舱和服务推进舱组成,共有6个对接口。其中首尾对接口用于连接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而侧面的4个对接口用于连接其他科学仪器舱。两块太阳能电池帆板总面积76平方米,最大输出功率为9千瓦。

1987年3月31日发射了“量子”号天文物理舱。4月23日该舱段与“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对接,首次建成了由“和平”号核心舱、“量子”号天文物理舱、“联盟TM”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4个航天器对接而成的空间复合体。“量子”号天文物理舱由前苏联、欧洲航天局、荷兰、前东德、原联邦德国联合研制,由实验舱、仪器舱和推进舱组成,总重量206吨(在轨重量11吨),容积50立方米。

“量子2”号舱原计划1987年10月发射,但由于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前苏联整个载人航天计划放慢了步伐而推迟了两年,直到1989年11月26日才发射,12月6日与“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对接。“量子2”号舱为公用支援舱,由气闸舱和仪器舱组成,重约195吨,长125米,直径435米,带有两个太阳能电池帆板。

1990年5月31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三个专用舱——进行微重力条件下材料研究的“晶体”号舱,并于6月10日与“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对接。“晶体”号舱重约195吨,长1373米,容积76立方米,外装两块太阳能电池帆板,可供电20千瓦。舱内装6个用于材料加工的熔炼炉,4个用于制造新药的电泳装置和两台相机。

最后两个舱——“光谱”号舱和“自然”号舱的发射时间多次推迟。1995年5月m日,俄罗斯发射了“光谱”号遥感舱,6月1日与“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对接。“光谱”号舱原准备用于试验探测弹道导弹发射和监测外空技术,后由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的夭折和前苏联军费的减少,“光谱”号舱被用于民用科学实验。它装有大型地球成像遥感装置,还装有755千克美国宇航局的设备、45千克欧洲航天局的设备,包括生物医学和大气探测仪器、计算机、离心机、测力仪和科学实验支架等。“光谱”号舱重约195吨,容积瞪立方米,带有4个太阳能电池帆板。

1996年4月23日发射的“自然”号舱重约193吨,长12米,直径435米,容积66立方米,与前几个舱不同的是,“自然”号舱没带太阳能电池帆板,而是用锂蓄电池为舱内设备提供电动力。“自然”号舱是前苏联/俄罗斯最先进、最复杂的地球观测航天器,舱内装有3台工作在11个波段的辐射计,3台工作在近80个频段的先进摄谱议,2台工作在近8个频段的扫描仪,1部大型合成孔径雷达,1部法俄联合研制的、用于研究地球大气层垂直构造的“阿利沙”激光雷达,还装有用于美国/俄罗斯联合飞行任务的美国硬件600多千克,其中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设备284千克、用于其他各种微重力实验的硬件374千克。“自然”号舱对于了解地球生态状况、保护环境以及保证美国/俄罗斯联合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1995年11月15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第二次对接时,为空间站运去一个重45吨,长46米的对接舱。

截至1996年5月底,前苏联/俄罗斯共向“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72次发射,其中有34艘“联盟”号载人飞船(“联盟”T15和“联盟”TMI~23和48艘“进步”号货运飞船(“进步”25~41和“进步”MI~31),终于了却了前苏联/俄罗斯航天专刺1多年的心愿,建成了总重116吨(包括一艘“联盟”TM飞船),舱内总容积470立方米的空间站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