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火炮之库
14006400000016

第16章 火箭弹(1)

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弹药。主要用于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按对目标的毁伤作用分为杀伤、爆破、破甲、碎甲、燃烧等火箭弹;按飞行稳定方式分为尾翼式火箭弹和涡轮式火箭弹。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3部分组成。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尾翼式火箭弹靠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涡轮式火箭弹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火箭弹的发射装置,有火箭筒、火箭炮和火箭发射架等。由于火箭弹带有自推动力装置,其发射装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轨)联装发射。单兵使用的火箭弹轻便、灵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火箭弹有多种发射方式:

火箭弹在实战中,常常回遇到火箭炮难以进入做战地域,或者火箭炮临时损坏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简便方式,不用发射器照样发射火箭。这种方式是先将火箭弹放置在临时构筑的长方形土堆、田埂或土坎上,再把折叠式瞄准具卡在炮弹后部。如果没有瞄准具,则可以沿弹体划出一条纵轴线,从底部向前量出一定的距离,放上一个20毫米高的物体做准星。然后分别将火箭弹上的导电盖和定心部分用砂纸打磨,再把发射导线的两头用胶布粘在打磨过的部位,此时,火箭弹已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手通过瞄准具瞄准目标后,即撤离隐蔽,用于电池或手摇发电机接通发射电路,火箭弹就飞了出来。弹体较长的火箭弹,还可以用2根棍子将弹体支起,使其成一定的仰角,朝向打击目标,即可接通电路发射。由于这种发射方式机动灵活,简易易行,打了就走,所以是步兵、民兵近战歼敌的有效手段。

火箭炮

火箭炮是炮兵装备的火箭发射装置,发射管赋于火箭弹射向,由于通常为多发联装,又称为多管火箭炮。火箭弹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动力飞抵目标区。其特点是重量轻,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适宜对远距离大面积目标实施密集射击。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由于火箭靠本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够承受巨大膛压的笨重炮身和炮闩,也没有后坐装置。火箭炮能多发联射和发射弹径较大的火箭弹,它的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因而多用于对目标实施面积射打击。

火箭是中国一大发明,最早的多枚火箭连发装置和齐射装置也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明朝人茅元仪于1621年完成了《武备志》一书中记载的火箭及其发射装置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有一次可发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一窝峰”和“群豹横奔箭”,有一发百夭的“百虎齐奔箭”和可连续两次齐射的“群鹰逐兔箭”,这些都可看作是现代火箭的原始雏形。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为了保密,当时苏军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的“K”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苏军战士便把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卡秋莎”。严格地说,“卡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牵引式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各国都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发展与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的进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箭炮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当今的火箭炮基本采用多联装自行式,口径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种战斗部,并已开始配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火控系统,射程在20-70公里之间,用于弥补战术地地导弹与身管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中外火箭炮型号

中国81式122毫米火箭炮

中国A100-300mm轮式火箭炮

中国新90式122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9式122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5式130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107毫米1985式单管火箭炮

中国83式273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2式130mm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1式122mm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1式107mm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WM-80式273毫米火箭炮

中国70式130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63式130mm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63式107mm牵引式火箭炮

俄罗斯“飓风”220毫米火箭炮

俄罗斯“旋风”300毫米火箭炮

美国M270式227毫米火箭炮

意大利“菲洛斯”30式122毫米火箭炮

南斯拉夫M77式128毫米火箭炮

巴西SBAT-70式70毫米火箭炮

南非“瓦尔基里”HKII式127毫米火箭炮

“卫士”-2D(WS-2D)火箭炮系统

中国最新型号“卫士-2D”火箭炮卫士-2D多管火箭炮射程可达400公里。

由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联合开发的“卫士”系列多管火箭炮系统此前主要有“卫士”-1/1B以及“卫士”-2三种型号,而目前最新改进型号就是世界射程最远的“卫士”-2D多管火箭炮系统。

“卫士”-2D火箭炮系统由发射车、运输装弹车和指挥车、通讯车组成,一个作战单元包括一辆射击指挥车、6-9辆火箭发射车和6-9辆运输装弹车。和“卫士”-2早期型号相比,“卫士”-2D各项主要性能指标均有了明显提高。

首先是射程加大。火箭炮的射程与火箭弹的口径相关。“卫士”-2火箭弹长7150毫米,弹径400毫米。而“卫士”-2D的火箭弹长8100毫米,弹径425毫米。在射程上,“卫士”-2最大射程为200公里,而“卫士”-2D的最大射程为400公里。就其口径和射程来说,“卫士”-2D堪称中国目前口径最大、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箭炮系统。

其次是精度提高。为了保证必要的射击精度,相比“卫士”-2早期型号,“卫士”-2D因为采用了简易的制导和弹道修正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射击精度。据称,“卫士”-2D使用了由低成本惯性器件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提高控制精度,在末端甚至还可以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或激光作弹道修正等先进技术,当射程为400公里时,射击精度达到小于600米的水平。

多类型的战斗部是“卫士”-2D火箭炮又一亮点,除传统高爆弹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战略战术要求,换用六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战斗部。其中双向末敏子母弹和寻的弹攻击车辆的精确度非常之高,据称可以直接命中目标。甚至还有一种在火箭弹内能携带三个小型无人机,这是一种在火箭弹抵达目标上空后投放携带的自杀弹药的无人机,能搜索地面的雷达信号执行自杀攻击。

另外,“卫士”-2D放弃了以往圆筒式发射箱,采用了一体化设计的六联装发射/储存箱,这也是世界火箭炮发射箱最主流的设计样式,因为火箭弹采用密封箱装弹,储存和发射均很方便。而且,配用的弹药运载车上装有自动装填系统,一次齐射完成后可迅速再装填。其发射车采用新型8×8高机动轮式越野车为运载底盘,具备良好的机动性。

对于火箭炮来说,提高射程、打击精度以及毁伤威力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卫士”-2D火箭炮系统具备射程远、齐射威力猛、作战反应快、使用维护简单等一系列优点,一定程度上几乎可以替代价格昂贵的短程弹道,用来攻击敌方军事基地、集群装甲部队、机场、港口等目标。

“神鹰”-400(SY-400)火箭炮系统

第十七届珠海航展上,中国首次展出了SY400神鹰远程制导火箭炮SY400神鹰远程火箭炮系统系统。这套系统一经摆出立刻引起了很多专业人士以及众多媒体的注意。

SY400被摆放在1号展厅后部,这次展出是一辆真实作战单位车辆,它后部搭载有一座8连发发射器这就是SY400.不过中国军方公司并没有给出很详细的介绍,仅仅是简单的说:这是一种用于装备陆军营级以上的远程陆地打击系统。

美国《防务新闻》不久前报道说,这是解放军最新研制的陆地地对地远程打击可控火箭系统。它将会被应用于解放军陆军对此的直接打击部队。美方对此预测说,这种新型的远程火箭炮系统因为其火箭弹采用了惯性导航+主动雷达制导系统因此射击精度更高。其最大精确射程预计将会达到约350-420公里。此外它还可以配置一种大面积杀伤战斗部,用于打击大规模集结的敌方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