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火炮之库
14006400000017

第17章 火箭弹(2)

航展中展示的SY400其载车是一辆中国仿制俄罗斯的马兹系列。这种载车也经常应用于陆军装备的DF11,15等弹道导弹。不难看出其底盘通用性能非常好。非常便于解放军部队批量制造和装备。美国预测说,这种远程火箭炮系统实际上不同于前者的WS1型它更加具有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某些特性。实际上解放军如果可以成功研制并且批量装备其部队,这等于实际上增加了解放军弹道导弹部队的作战能力。

此外根据中国方面简单介绍,这种火箭炮最小编制单位为营即也就是说,解放军部队将会把它作为军或者师旅一级的远程打击武器,而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等于说中国解放军陆军部队远程打击手段将会上升到更加低的部队级别。这也是实际上大大增强了解放军部队整体的远程作战能力。

不过对此国内一些人士认为SY400应该是等于是在WS2基础上加装了火箭弹制导寻的系统的综合而来。此外SY400弹道口径应该也与WS2无二。因此这种所谓的“最新设计的Sy400”应该属于WS2系列的制导演化型或者改进版。而WS2的弹道口径恰好也是400mm。

不过从现场展示的一枚SY400火箭弹演示体(无装药展示弹)来看,它的推进阶段也是同样采用了固体燃料系统。即使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其最大虽然中国军方目前还没有很明确介绍,不过从外观来看它也与WS2的体积十分近似。因此国内一些人士的“制导型升级版WS2弹”这个说法也是不无道理的。

不过我们将会在今后几天能够有机会与中国厂方人员详细谈判,这样也有可能会进一步揭开SY400身世的神秘面纱。

但是现在无论SY400究竟源于何处,它今天就现实的矗立在我们面前。这也是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而如果解放军真的批量装备了这种制导远程火箭系统。那么可以说他可以直接缓解由于DF11,15等中进程导弹装备的规模化所造成的中国陆军远程打击能力的总体弱势。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解放军陆军师/旅一级远程打击独立化能力。将原来只能归属于集团军的陆军军/集团军属的地对地远程打击能力,提高到新的位置。这将会整体提高中国陆军远程打击能力的尺度,至少可以达到从现有军/集团军一级的400-650公里提升到,师/旅一级的400公里。

中国江苏网报道,在本次航展,惹起争议最多的就是科工集团的SY400(神鹰400)。在一些军事网站,一些资深军迷纷纷对该弹的标示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多数人都认为该弹不可能是地对地火箭弹。有人甚至武断地给予“定性”:这个就是红旗16。红旗16在一些论坛中被报道为用于国产054A护卫舰的舰载防空导弹。最大有效射程约20-30KM之间。根据展场展示的火箭弹体,在尾舵前的弹身上有长长的边条翼。在人们的常识中,这种气动布局是典型的对空导弹布局。而垂直发射的方式也必须采用燃气舵或舵机。采用了燃气舵或舵机的火箭弹还算是火箭弹吗?于是,带着疑问,我们走访了国防科工集团。据介绍,这个发射车是新型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系统,适合配置于营级陆军使用。可执行各种战术和战役任务。该弹带有8枚“火箭弹”,采用热发射原理。能够一次发射8枚“火箭弹”。可以一次对一个目标进行多次打击,也可以依次对多个目标进行打击。这个火箭弹车具有几大特点:其一,自动化程度高,整个车是三人车组。撤收十分快捷(出于保密的要求,不能公布其具体数据)。其二,导航形式新颖。采用了INS加GPS全程复合制导,末端精度有保证。其三,热发射的采用,尾部加燃气舵,靠燃气舵迅速偏转“火箭弹”。可无死角全向发射。其四,战斗部类型多样。

其五,载车跃野能力强大,越高可达半米以上。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该车总体使用成本应比军迷的想象为低。该弹使用的导航系统是使用惯性导航加卫星信号修正。比之对空导弹的主动、半主动导引头要有所降低。但燃气舵、舵机的存在,决定了该弹的成本还是远超普通火箭弹的。由营级部队决策使用,这个费用在中国肯定无法推广。在中国现在成熟的出口市场里,也只有少数的国家有可能拿到少量的采购。这个系统应该还是在成品对空导弹的基础上做的对地改型。从发射箱到弹体上长长的边条翼,都能看出浓浓的对空导弹的味道。边条翼的存在,说明该弹弹道的主要部分应该在大气层内,否则该弹翼不仅不能提高升力延长射程,还可能较之普通的火箭弹会增大阻力。这样的构型必须采用新型发动机和特殊的弹道。因此,这也是该弹引起广泛争论的原因。

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用座钣金属承受后坐力、发射尾翼炮弹的曲射火炮。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最小射程近,适于对近距离遮蔽物后的目标射击,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随步兵迅速隐蔽地行动。主要配备杀伤爆破榴弹,还配有烟幕弹、照明弹和宣传弹等,可完成多种战斗任务。

美国M224式60毫米迫击炮

M224式迫击炮是美国研制的60毫米轻型连级迫击炮,1981年起装备美军步兵连、空中机动连和空降步兵连,曾在1983年格林纳达战斗中使用。全套装备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组成,战斗全重208千克。行军时可以由2名士兵携带。另有一种手提式迫击炮,采用M8式矩型座板,战斗全重仅7.8千克,仅用1名士兵即可携带和操作使用。两种型号均配用M720式榴弹和M722式发烟弹,均采用M734式新型多用途引信。这种引信可选择近炸、近地面炸、着发和延期4种装定方式,从而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和炮弹的杀伤效果。此外,还配备了AN/GVS-5型手持式激光测距机和M23式迫击炮弹道计算器,使对远距离目标射击的精确度大大提高。火炮口径60毫米,初速237.7米/秒,最小射程50米,最大射程3500米,最大射速30发/分,持续射速15发/分。M720式榴弹重17千克。

苏联“瓦西里克”82毫米自动迫击炮

“瓦西里克”迫击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新式82毫米自动迫击炮。该炮结构特殊之处在于没有座钣炮身装在双轮开脚大架上,装有反后坐装置。后膛装填。配有自动装弹箱,每次可装弹4发,射速可达40~60发/分,是人工操作,从炮口装填的迫击炮发射速度的2~3倍。

“瓦西里克”迫击炮也可装在步兵战车或汽车上,发射时从车上自动卸下,在地面发射,射击完毕即用机械装置装到车上,迅速转移至另一发射阵地。炮重约800千克,间接瞄准射程1000~5000,直接瞄准射程1000米,高低射界0°~50°,方向射界左右各10°。配用榴弹和空心装药反坦克弹。

该炮于1971年开始装备苏军摩托化步兵营。它既可用作普通迫击炮、又可完成直接瞄准任务或用作反坦克武器。在阿富汗战场上使用的是装在履带式降战车上的自行式。

比利时NR475A1式81毫米迫击炮

NR475A1式迫击炮是比利时研制的81毫米迫击炮,为陆军部队装备使用。该炮既可发射美国的炮弹,又可发射PRB工厂生产的炮弹,特别是能发射杀伤效力高的NR436式远程榴弹。它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等组成。身管为滑膛,炮口装填。行军时可分为3件由士兵背负,也可车载或由直升机空投。火炮口径81毫米,最小射程300米,最大射程5820米,射速15~20发/分,高低射界+39.4°~+85°,方向射左右各7.9°,炮身长1350毫米,战斗全重43千克,配用NR436式远程榴弹、榴弹、发烟弹和照明弹。NR436式远程榴弹装有塑料阔气环,以密闭火药气体提高射程,弹重4.2千克,最大射程5820米杀伤半径平均25米,配瞬发引信。

意大利“布雷达”81毫米迫击炮

“布雷达”迫击炮是意大利研制的一种新式81毫米迫击炮,用它来替换旧式迫击炮。

该炮主要特点是采用加长身管的方法,而不是采用特制炮弹或改进发射药的办法来提高射程。它采用从炮尾拔出击针的办法取出不发火弹,而不是采用危险的倒弹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该炮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组成。身管为骨膛式,炮口装填,炮架由铝合金制成。圆形座钣。行军时可分为3件由士兵背负、此外,还为该炮研制了CMBS迫击炮计算机,它能存储9~12个迫击炮炮位,30个目标,30个观察员和已知点,10个己方部队阵地,大大提高了射击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火炮口径81毫米最小射程75米,最大射程5000米、高低射界+35°~+85°,方向射界(移动炮架)360°,最大射速20发/分,炮身长1455毫米,炮全重43千克。

芬兰M58式160毫米迫击炮

M58式迫击炮是芬兰研制的一种160毫米迫击炮,由泰普勒公司制造,故又称M58泰普勒式迫击炮。它采用传统的炮口装填方式,配用了一系列新式榴弹,这些新弹配用近作引信,使其威力可提高2倍,因而它是一种很可取的武器、该炮主要由炮身、炮架、压钣和瞄准具组成。身管为滑膛,炮口装填,拉大发射。炮架不同于一般迫击炮、由1根支柱、下架和车轮组成。支柱用于升降身管,使身管进行俯仰,以便装填弹药、火炮口径160.4毫米,最大射程10000米、射速4~8发/分,战斗全重1450千克,配用M58式泰普普榴弹、弹重40千克。

葡萄牙HP式81毫米迫击炮

HP式迫击炮是葡萄牙研制的一种81毫米迫击炮,1979年开始批量生产。火炮口径81毫米,发射美制M43A1B1式榴弹时,最小射程75米,最大射程4200米。炮身重量有15千克和185千克两种,炮架重13.5千克,座板重13千克,瞄准具重0.85千克,短身管型战斗全重4235千克,长身管型战斗全重4585千克,炮身长分别为1155毫米和1455毫米、榴弹重3.2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