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大博览)
14008900000048

第48章 水獭“治理”洪涝之谜

水獭是北方各地区内最大的啮齿动物,会有一个时期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分布极广。针叶林地内有落叶树木生长在河边的地方和温带的落叶林地,时常有水獭的足迹。目前,水獭在北美洲仍然分布很广,在欧亚大陆的分布则仅局限于针叶林区。水獭在西欧几乎濒于灭绝,在德国、法国、波兰及斯堪的纳维亚等地,还残存零星的群体。世界有些地方,已重新引进水獭,让水獭自然生长。这样引进的水獭,数目已渐增多。

许多落叶树如柳树、桦木、白杨、小叶杨等、树上较高、较嫩的软枝内皮是水獭的主要食物,可是水獭夏天吃的植物种类很多。水獭不能爬树,但可用结实的上下颌和凿子般锐利的门齿把小树啃倒,把树枝咬断,然后采食枝干上的嫩皮。一对完全长成的水獭每只约长两英尺半、重50磅,可以在15分钟内,啃倒一棵4英寸粗的树。水獭居住地必有树木生长在距水边不远处,因为水獭主要是一种水生的哺乳动物,后肢趾间有蹼可以游泳,宽扁的尾巴则当做方向舵用。尾巴几乎完全没毛,被覆上鳞片。水獭往往用尾巴支撑身体,端坐在河边啃树干、树枝或吃枝叶。

水獭把食物藏在水中。碰到水流会冲走树枝的地方,就筑堤堰截水成池。美洲的水獭多半在这种水池中筑窝穴而居;欧亚大陆的水獭多半不筑堤堰也不挖窝穴,就在岸边挖个洞居住,洞的入口没在水面下,位置通常是在大河陡峭的岸边。

水獭遇到危险,潜入水中躲避时,可以靠肺及身体组织中贮供的氧,把潜水时间从通常的5分钟延长至15分钟以上。水獭潜入水中时,耳孔、鼻孔都会封闭起来,眼睛则由一层薄膜保护。流线型的身体,可以增加水中移动的速度。水獭的防水皮毛,由细软的绒毛和又长又粗的保护毛组成。

水獭喜群居,或一雌一雄或全家老幼在一起。一个窝穴可能住上一家8口:父母、已满周岁的幼獭和长着软毛的初生獭。在水獭住了多年的湖中,可能有几个小獭窝,所有水獭都出力维护堤堰和水道。不过,水獭群中似乎没有等级制度;工作是各自为政,并非群策群力交配的时间在1月,产期则在4、5月,通常一胎产3、4只幼小獭。哺育初生獭时,成年雄水獭住在湖边的地洞中。地洞像窝穴一样,在水下有一个或多个进口,由隧道通至一个主要的居室。两三个月后,初生獭便断奶,改吃嫩叶和幼芽。不久就随母到处走动,形影不离,吃母亲所吃的食物,学会筑堤堰和啃树的技能。幼水獭出生后,跟随父母至少两年,直到被逐出家门为止。依赖父母的时期,比任何其他啮齿动物的幼子都长。水獭离家后,可能要走很远的路程,才找得到适当地点自造窝穴。

水獭有一种气味刺鼻的物质,从尾下的腺分泌出来,留在堤堰周围的泥堆石块上。这种物质称为海狸香。海狸香显然有两种功用:标出界限和吸引异性。

群体中所有水獭都常在泥石堆上嗅气味。水獭如果发现异味,就会试用留下新鲜海狸香的方法除去异味。群外的水獭来到该处,如果发现留下的是新鲜气味,通常就会离去,继续向前另寻居所。很多传说都附在水獭身上,把它举为极有智慧的动物。例如,有人认为水獭能合力把大树啃倒,使断树准确地倒向它们所定的方位;还认为水獭遇危险时拍打尾巴,是互通消息示警。

水獭啃倒的树,倒下的方向其实全非预定,有时还会压死啃树的水獭。它们往往花去许多时间啃断一些树木,而这些树木却因四周树木长得太密而倒不下来。

水獭利用尾巴发出紧急信号。如果在陆上感到有危险,就马上冲进水里去,潜泳到最深的地方。在没入水中前,用尾巴猛拍水面一下,发出响声。这种声音就是警告其他的水獭,危机迫近了。水獭虽然啃断树木来做食物及建堤材料,但对林地反而有保护作用。水獭筑成的堤堰可供数代之需,但所造的湖终会淤塞干涸,湖底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巧得水獭之助,许多草原及落叶树林才能形成。水獭堤堰对控制春天的洪水也很有帮助,还能造成许多沼泽区,供水鸟和其他野生动物在其中生存。

美国有一项保护土壤计划,是用降落伞把水獭空投到山区。水獭着陆后可以轻易地逃出特殊设计的笼子,向各处散开,自建堤堰,协助防止土壤遭受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