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蹄兔这种小哺乳动物,约重7磅。
从它的牙齿和足部结构可知,它是6吨重非洲大象的近亲。
稀树草原上较小动物的生活,正是狮、羚羊等大动物世界的缩影。长长的青草隐藏着另一天地,人类对居于其中许许多多食肉动物和素食动物认识很浅,但在数目上它们却还比在各草原上与它们为邻的较大动物多。
食肉动物中有猫科、灵猫科、鼬鼠科等。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约200种啮齿动物。爬虫也在稀树草原的生活里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大蜥蜴如波氏巨蜥,和许多有毒及无毒蛇类,都以家鼠及鼷鼠为食。银狐是啮齿动物的另一天敌。
啮齿动物有充裕的食物。茎、叶、根及种子是素食啮齿动物的主食,其他啮齿动物则捕食大量无脊椎动物。
非洲各草原上最小的素食哺乳动物,有家鼠、小沙鼠及鼷鼠。若干种南非小家鼠的亚种,是世上现存最小的啮齿动物。这类小鼠长成后,重量可能不到1/5英镑。
有条纹的斑草鼠惯于日间出外觅食,因此偏爱有浓密草丛的地方。它们反应非常迅速,一受惊扰,立即先纵身跃起,然后惊惶奔逃。另一种鼷鼠是多乳鼷鼠,生有多达12对乳头!一胎至少可以生产12只。尼罗河草鼠在泛滥平原的密丛草地生活,大多是挖掘地洞穴居。在旱季中,泥土坚硬如石,草鼠便居住在地面上的深裂缝里。草原上那些干透了的草,常常起火焚烧,那些裂缝正好保护它们。草鼠习惯在夜间觅食,藉此可免遭天敌侵扰,在可供掩护的草丛被烧掉后尤其安全。种类多的啮齿动物是各种滨鼠。在土中洞穴而居的东非根滨鼠,是典型的一种。它们的眼睛和耳朵都小,足则大,有巨大的门齿用来开掘地道,毛茸茸的嘴唇合拢起来,掘地道时可避免碎屑土粒进入口中。它们在洞穴之下排粪,粪便发酵后生热,有助它们在冬季取暖。
跳兔酷似小袋鼠,但实际上是啮齿动物,大小有如兔,夜出觅食,用前脚的曲爪挖掘球茎和根充饥。日间则留在洞内,只留一个洞口,其余的都以泥土堵塞。黄昏时跳兔才会露面,从洞穴一跃而出,以逃避潜伏窥伺的天敌。
非洲蹄兔约重7磅,由于体型过大。各种獴或小型猫科动物都无法把它吞食,豹和岩獠却喜欢捕猎它。非洲蹄兔把粪便堆在洞穴入口周围,还把尿排在附近的岩石上。尿干后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白光,形成显眼的标识,告诉其他蹄兔,这块地已被占领。
非洲所产的各大科食肉动物之中,也包括在深草中猎食的小动物在内。犬科以大耳狐和银狐或称南非狐为代表;猫科则有薮猫、拧猫和欧林猫。这个地区的其他小食肉动物,有白颈鼬、非洲麝猫、跦獴等。
银狐和所有狐一样,是种能随机应变的动物,几乎任何东西都吃。银狐的主要食物包括多种啮齿动物和昆虫,偶尔也吃植物食料。白颈鼬的显眼标志,白冠白颈,黑背上有白斑纹,很像非洲草原上的另两种动物——非洲艾虎和蜜獾。这三种动物都用肛腺射出的恶臭液体喷漉天敌,而它们相似的毛色对其他动物也有警告作用。
非洲獠喜结群而居,几十只成群生活。日间聚集成群一起活动,一边觅食昆虫蜗牛和鼷鼠,一边发出吱吱叫声保持联络。另一种有类似习性而更为灵敏的猎食动物是侏儒獠。这种侏儒獴的特点在于辨认居住地及幼獴,方法是由颊腺排出一种气味,留在居住地和幼獴身上,因而每家侏儒獴都有其独特气味。
哪一种呢?为什么它生为虾形却有红色的血液?这可真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谜。
百岁巨虾说起来真是地地道道的海洋动物。我们知道,挪威地处北欧,濒临北海,是一个渔业发达的国家。前些时候,挪威一位渔民出海作业,在北海中捕到一只超级巨虾,重达15公斤,两只大螯每只都大过人头,触角伸直超过1米。
据有关专家的鉴定,这只超级巨虾已足有100岁。至于这只虾为什么如此巨大而高寿,还是一个正在研究中的待解之谜。
动物们为何要自杀?
动物界昆虫类的自杀事件似乎不是很多,但这些低等动物的自杀内因往往更令人不解。蝎子自杀就是其中一例。
动物学家发现,无论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实验条件下,蝎子对火都畏若神明。如在野外遇火,便躲在碎石下、树叶下或土洞中不出来,要是大火把它们团团围住,便只见它们弯起尾钩,朝自己背上猛刺一下,然后便软瘫在地上,抽搐着死去。
有人认为蝎子的这种自杀行为是在进化中形成的,是古代蝎子恐火的脾气遗传给了后代的缘故。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因为解剖学家和生化学家证明,蝎子并不是死于自己的蝎毒。
也有人认为,蝎子天生习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一旦见到光明,便本能地弯起尾巴,假装自戕而死,这样更有利于保护自己。事实究竟如何?尚待揭示。
在欧洲北部挪威的高寒地区,生长着一种奇怪的小老鼠。
它们黑褐色的皮毛中夹杂着白斑花点,短小的身躯不过成年人手掌那么长,由于它有迁移的习性,人们叫它北欧旅鼠。以上所述并不能构成它令人奇怪的根本点,令人不解的是每隔三四年,人们就看到这种鼠大批大批地集体在挪威海岸投海自杀。
从最早的目击者记录至今已一百好几十年了,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有增无减地继续并有规律地发生。这种现象虽然早已吸引了有关专家的注意,但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权威性答案。
有人认为迁移是旅鼠为求得生存而采取的手段,早在1万多年前,它们就有规律地跨越波罗的海和北海到对岸的陆地另觅乐土,那时海峡尚窄,泅渡到对岸很容易。
后来,由于自然界沧桑更移,波罗的海和北海海面越变越宽,海浪越来越湍急,而旅鼠对这一切却毫无所知,依然按老习惯兴致勃勃地企图游过海到达对岸,一旦它们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就由于无力抗击海流的巨大冲力而整批整批葬身大海了。对持续这么久的周期性大规模自杀现象,以上的解释无法回答人们的进一步疑问:“难道旅鼠们就不能从一次又一次的惨败中吸取教训,再寻路线?”
还有人认为旅鼠的投海行为是动物界“计划生育”的手段,这种鼠繁殖能力极强,一只雌鼠每年至少可以生10只小鼠,而鼠仔6周后性成熟,又进入繁殖期。
若每次繁殖有一半是母鼠,则每年之内可由一只母鼠发展到三四千只。由于“鼠口爆炸”造成居住地食物供不应求破坏了这种鼠界的生态平衡,为了维护其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它们当中许多不适应生存的成员,便明智地选择了自杀。
当真如此的话,人类该对百多年来英勇为同类捐躯的旅鼠们的壮举示以敬意了。事实当真是这样的话,造物主也未免有些失策。为什么不削减这种鼠的繁殖能力,却把很多无辜的生灵逼入海底?多么希望人类能早日揭开这则谜底。
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按常理,轻生之举,跟鸟类无缘。因为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它们都是些活泼开朗,能歌善舞的乐天派,怎能自寻死亡呢很久以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印度北部有个小村庄的一伙村民,正打着火把,焦急地寻找一头失踪的水牛,忽然发现大群的鸟儿迎着火光飞来,纷纷落在地上。
由于这里粮食不足,村民们经常挨饿,见到这些送上门来的鸟儿自然是惊喜万分,美餐一顿。打这以后,每逢刮风下雨的晚上便打着火把,在院子里坐等飞鸟送上门来。这种世上罕见的群鸟自杀现象已持续将近百年了,无人知晓个中究竟。
近年来印度动物研究所和阿拉姆邦林业局为了揭开鸟类自杀之谜,在村庄附近设立了一个鸟类观察中心,修建了一座高高的观察塔。
他们收集到的飞到这个村庄寻死的鸟共有将近20种,有牛背鹭、王鸠鸟、绿鸠鸟、啄木鸟和4种翠鸟,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鸟。
观察中心还在这里修建了鸟类图书馆和饲养场,把飞到这里的活鸟弄来饲养。奇怪的是来寻死的鸟拒绝进食,两三天内便都死了。看来它们真是些乐死忘生的鸟类。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黑暗、浓云密雾、降雨和强烈的定向风是这些鸟类诱光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这些鸟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只因诱光,便非得集体与火同尽?更有那些自寻而来的鸟为何拒绝进食?看来这种解释还不能算是群鸟集体自杀的科学谜底。
动物迁徙靠什么导航?
世界上有许多种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行能力。每年6月中旬,夜幕一降临,便可见成群结队的绿海龟从南美洲的巴西沿海出发,历时两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到达了远航的目的地——全长仅几公里的阿森松岛。
晨曦中,沙滩上绿海龟蠕蠕而动,原来它们是旅行结婚来了。
接着,雌海龟选中了地盘,把后肢的长趾伸进沙里,左右开弓,缓慢而有节奏地挖好了一个深坑,开始产卵。
然后,它们就用后肢把卵盖住。完成了这一神圣的使命后,新婚夫妇双双下海,开始了返回巴西沿海的旅程。
位于赤道附近的阿森松岛,这个季节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海滩上的细沙不断吸收着太阳光的热量,像一位忠实的母亲,使埋在沙中的龟卵渐渐孵化。两个月后,小海龟纷纷破壳而出。这些小生命也和它们的父母一样性急,它们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结伴远航,游回双亲生活的地方——遥远的巴西沿海。它们也要寻本追源,落叶归根。
这种奇异的本能,鸟类也并不逊色。短尾海鸥每年迁徙飞行两次跨越赤道。4月间它们离开大洋洲的产孵地,经印尼、菲律宾、台湾、日本、阿留申群岛和美洲西海岸,兜太平洋一大圈,9月间又飞回原产孵地。
身长不到4厘米的北极燕鸥习性更是特别,它营巢北极,每年6月产孵育雏,而到8月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到达南极附近,一直等到来年3月,再向北极迁飞,每年飞行3.5万公里,历时7个月。
中国的野鸭、大雁春季飞到较远较冷的地区繁殖幼雏,秋季又飞回原栖息地,是人们熟悉的随季节变更而迁徙的陆地候鸟。
昆虫也有长途迁徙飞行的习性。别看那些小小的昆虫十分瘦弱,却能飞越很长很长的距离。生活在美国的一种蝶王,竟可迁飞到墨西哥。
但是各种动物怎么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应该启程?在漫长的旅途中又凭借什么辨别方向,认识路线?这是揭开迁徙奥秘,揭开奇妙的远航之谜的关键。科学家为此绞尽了脑汁。可是迄今为止,这些奥秘尚未能充分揭示出来。
我们知道,燕子作为候鸟的一种,人们对它能准确寻归旧巢的内在奥秘尚未彻底解开,在100多年来的观察探究中,专家们又发现了几则更令人不解的归燕现象。
从美国加利福尼亚一个名叫卡比斯克莱罗的小镇南飞过冬的燕子,总是在第二年3月19日这天黎明,准时返回该地。人们一直好奇不解,在科学如此发达进步的今天,火车、飞机有时还会误点,为什么这些南飞万里的归燕,却能在长途迁徙之后正点返巢在南美洲秘鲁有个伊克特什小城,每年4至8月份的每天傍晚,当圣保罗教堂的钟声敲响6点之后,便有成千上万只燕子朝阿马斯广场疾速飞来,霎时,遮天蔽地,竟把晚霞都盖住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阿马斯广场附近就有茂密的森林,燕群却一个都不去栖息;在只隔数英里的镇边另一个广场,那里环境幽雅,树木繁多,燕子也不肯光顾。
居民们注意到这个异常的现象,曾故意跟燕群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将阿马斯广场上的树枝全部砍光,但是到傍晚的时候,随着教堂钟声的余音,燕儿又准时地飞来了。只见砍光的树丫枝条上,燕子上下翩飞、盘旋而叫……在这里,即使在不同的月份里,太阳落山的时间不一样,这些成群结队的燕子也会准时聚集一起。
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也有这样的“归燕奇观”。据清末以来的历史记载,每年的5月中旬以后,每天下午的5时左右,燕子便开始向市区夜宿的地方靠拢。待到6点钟,那最热闹的市区上空,就会一下子聚集起无数燕子,在天空中形成直径约100多米的聚燕“云朵”。
人们对这罕见的归燕聚会,曾提出种种猜想,如“鸟类的本能”、“生物钟奥秘”、候鸟的“磁觉定向”或“日月星辰导航”、“动物的第六感觉”等等。可是“正点返巢”的归燕,其真正奥秘是什么呢?至今尚无科学定论。
龟的长寿之谜
人们都管龟叫动物世界里的“老寿星”。那么,龟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呢根据报道,一位西班牙海员曾经捕到一只海龟,长达2米,重300公斤,有专家说它已经活了250年了。
另外一位韩国渔民在沿海抓到过一只海龟,长1.5米,重90公斤,背甲上附着很多牡蛎和苔藓,估计寿命为700岁。它可以说是龟类家族的“老寿星”了。
人们在长江里捕获过一只大头龟,它的背甲上刻有“道光二十年”(1840年)字样,这分明是记事用的。这一年,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也就是说,从刻字的那年算起,到捕获的时候为止,这只龟至少已经活了132年了。
它的标本至今还保存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另外,还有一只龟,据说经过7代人的饲养,一直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才中断,它的饲养时间足足有300年左右了。
有人在印度的查戈斯群岛捕到过一只象龟,当时科学家鉴定它的年龄是100岁左右。后来,它被送到了英国,在一个动物爱好者的家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最后被送到伦敦动物园。到20世纪20年代,它就活了将近300年了。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只海龟,有120公斤重,在展出的时候,它还生了30个蛋呢。经专家鉴定,这只海龟已经活了300年。
龟虽然是动物世界中的“长寿冠军”,但在龟类王国里,不同种类的龟,它们的寿命也是有长有短的。有的龟能活100岁以上,有的龟只能活15年左右。即使是一些长寿的龟种,事实上,也不可能个个都“长命百岁”。
因为从它们诞生的那天起,疾病和敌害就时刻威胁着它们。另外,海洋环境污染和人类的过量捕杀,也在危害它们的生命。
人们虽然知道龟是长寿动物,但对龟的长寿原因却说法不一。
有的科学家认为,龟的寿命与龟的个子大小有关。个头儿大的龟寿命就长,个头小的龟寿命就短。有记录可查的长寿龟,像海龟和象龟都是龟类家庭的大个子。
我国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学家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前边提到过的那只大头龟的个头就不失,可它至少已经活了132年了,这又怎么解释呢有些动物学家和养龟专家认为,吃素的龟要比吃肉或杂食的龟寿命长。比如,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岛屿上的象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龟,它们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为食,所以寿命特别长,可以活到300岁,是大家公认的长寿龟。
但另一些龟类研究人员却认为不一定。比如似蛇、鱼、蠕虫为食的大头龟和一些杂食性的龟,寿命也有超过100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