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科学家还从细胞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去研究龟的长寿秘密。有的生物学家选了一组寿命较长的龟和另一组寿命不太长的普通龟,作为对比实验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一组寿命较长的龟细胞繁殖代数普遍较多。这就说明,龟的细胞繁殖代数多少,跟龟的寿命长短有密切关系。
有的动物解剖学家和医学家还检查了龟的心脏,他们把龟的心脏取出来之后,竟然还能跳动整整两天。这说明龟的心脏机能较强,跟龟的寿命长也有直接关系。
还有的科学家认为,龟的长寿,跟它的行动迟缓、新陈代谢较低和具有耐旱耐饥的生理机能密切关系。
总之,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龟的长寿原因,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最长寿的哺乳动物
大象在哺乳动物中,是最长寿的,它能活60—70年,而人工饲养的大象比野生象寿命更长。曾经有报道称,一种生活在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能活上180年~200年。
妊娠期最长和最短的哺乳动物
亚洲象是妊娠期最长的哺乳动物。其妊娠期平均为609天(超过20个月)。最长的接近两年之久。
由于亚洲象怀孕周期太长,致使幼象出生率极低。目前,亚洲象的数目不足3.5万头。
分布在南美中部和北部美洲雏(又称弗吉尼亚锥),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的一种猫科动物,以及较为罕见的水雊是世界上已知的妊娠期最短的哺乳动物。因为它们的怀孕期常常是12~13天,有时仅仅是8天。
惊人的大王乌贼
有一天,三个伊朗渔民驾着一艘小船出海打鱼。
突然,他们发现前方海面上有几只海鸥在盘旋。
他们将船划近后一看,飞翔的鸟群下方,居然是一条巨大的大王乌贼:它那绿色的躯体半沉半浮地在水面上随波逐流。
渔民们先是大吃一惊,继而又勇气大增。他们见大王乌贼显得病恹恹的,便打算捉住它。
平时,伊朗人常用大王乌贼的肉作鱼饵,眼前这几百千克重的肉饵岂能白白放过!可是他们手中缺乏合适的武器,三个人总共只有一把大砍刀。
怎么办?想了半晌,渔民们决定避开正面,将船迂回到大王乌贼的侧后方,悄悄逼近猎物。
一个渔民猛地一下抓住大王乌贼的一条腕,另一个渔民马上手起刀落砍下,剩下的那位渔民则使劲翘船,将船退回安全的地方。
遭到袭击的大王乌贼发起狂来,用腕猛击海水,但并不反攻,只是一味地退却。渔民们想追上它,可大王乌贼游得飞快,不多一会儿便消失在大海之中。
渔民们感到很失望。这时,空中盘旋的海鸥又“指示”出大王乌贼的方位。
不知为什么,大王乌贼一直没有潜下海去,如此一来,就成了海鸥的追踪目标。
渔民们用力划了一段距离,终于又追上这倒霉的乌贼。他们仍然像上次一样砍下了大王乌贼另一条腕。
大王乌贼也仍然狂怒地扑腾一阵子后逃跑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好几遍,大王乌贼终于精疲力竭了,它只能用那被砍短了的腕机械地拍打海水,却再也构不成对渔民的威胁了。
大王乌贼使出了最后的绝招:施放墨汁,妄图凭借“烟幕弹”逃遁。
渔民们对大王乌贼发起了总攻。渔船渐渐逼近大王乌贼,大砍刀接连不断地向它身上砍去,终于砍下了大王乌贼的脑袋。
随即,乌贼的身体沉了下去。三个人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将乌贼头拖进船舱,胜利而归。
大多数动物学家认为,这条成为猎物的大王乌贼生了病,所以无力反击,也无法潜入水中,这不能代表大王乌贼的真实实力。
那么,健康的大王乌贼到底有多厉害呢?让我们来看看19世纪60年代发生在大西洋上的那场战斗吧。
当时,法国海防舰“亚列克顿”号驶到了特纳里夫岛以东185千米处。水兵们忽然发现前方有一条长约六米、呈砖红色的怪物。
那怪物头部长有腕,眼睛向外凸出,约有小口径炮弹大小,口中长有很大的喙,咀嚼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怪物不时将口张开,露出大铁钳似的角质喙向军舰示威。
舰长命令开炮,可是连打了十多发炮弹都没有击中怪物。怪物在海水中时浮时沉,样子颇为自得。
此时,“亚列克顿”号已驶到离怪物不远处,船上的一位画家还捕捉时机即兴给怪物画了速写。水手们不甘心,又向怪物炮击,他们还向怪物投出了大鱼叉,可是鱼叉并不能扎进它的身体。
后来,一发炮弹终于命中了怪物,那怪物抽搐着,体内冒出了大量黏液和一些半消化的食物。顿时,海面上弥漫开一股腥臭味。
接着,水兵们用缆绳套住怪物的尾部,想把半死的怪物拖上甲板。但怪物很重,估计在2吨以上。
结果,它的身子被缆绳勒断,沉入水中。人们手忙脚乱地想把怪物打捞上来,最后只捞起了一块25千克重的肉。
这艘海防舰返回法国以后,舰长将怪物的肉交给了法国科学院。经鉴定,“亚列克顿”舰炮击的怪物,其实只是一条大王乌贼。
伊朗渔民以及法国军舰所遇到的大王乌贼,都不能说明大王乌贼到底有多大。
目前,关于大王乌贼的大小,科学家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人根据捕获到的抹香鲸身上被大王乌贼吸盘吸出的痕迹判断,大王乌贼的长度为10~15米。
但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大王乌贼的长度最多可达45米,还有人曾从一条抹香鲸的肚子里取出过大王乌贼的腕,那腕竟有人的躯体那么粗,腕上的吸盘如碟子般大小,吸盘上还长有虎爪般的锐利锯齿。根据这些,他们推断大王乌贼大约有20来米长。
12月,一家挪威杂志曾报道过一艘时速19千米的万吨油轮,在夏威夷和萨摩亚岛之间突然遇上一条20米长的大王乌贼。
令人吃惊的是,那乌贼居然胆大包天,径直冲向巨轮,并用腕猛击船舱。幸好船尾的螺旋桨割断了它的腕,这才使得全船的人幸免于难。
3月,英国运输船“不列颠”号在大西洋被德国战舰击沉,一部分死里逃生的水手挤在一艘救生艇内随波逐流。夜里,一名水手猛然被一条大王乌贼拖下水去。
紧接着,一名中尉的腿也被乌贼巨大的腕吸住。他拼命挣扎,正为剧痛难忍而感到体力不支时,不知什么原因,那乌贼忽然弃他而去,使他侥幸逃生。
大王乌贼为什么要逞勇斗狠?关于这一点,目前科学家的意见很不一致。
如今,笼罩在大王乌贼身上的迷雾仍未全部散去。
由于大王乌贼生活在深海中,数量又不太多,所以,要完全、彻底地了解它们的确有着很多的困难。
“火箭”乌贼
在印度的南部有一片盛产乌贼的水域,那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洋之一的印度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艘从印度返航的希腊船只静静地停泊在这片宁静的海面上。除了值班的船员,其他的人都已渐渐进入了梦乡。
值班的船员在船头上踱来踱去,突然发现远方一些忽明忽暗的东西向轮船靠近。而且越聚越多,只见黑乎乎的一片,不知是何方怪物。
值班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看到情况紧急,就赶紧叫醒熟睡的船长。
船长赶忙穿上衣服来到船面上。
冷不防一串闪着白光的火箭朝他射来。船长赶紧躲开,火箭就落在甲板上。船长以为遇上海盗了,可是不由他想,火箭更加密集地射了过来,并且掉在甲板上,越积越多,终于小船受不了如此的重负,开始慢慢下沉。
船员们纷纷寻找逃生的方法,但是火箭越射越多,很快就把小船给压沉了。
落水的船员纷纷游泳逃命,可是只感到水底下有千万只手抓住自己,一下都不能动,然后水底下冒出几个巨大的怪物几口就把船员给吞下了肚。
有一名船员幸运地逃掉性命,被一艘路过的船只救了上来。事后他告诉人们所发生的一切。
等他跳到海里的时候才发现那些闪闪发光的火箭原来是一些枪乌贼。他告诉记者说他的同伴落水后,一条条小乌贼把他们缠住,然后几张黑糊糊的大口从水下冒了出来,嘴的旁边,长了无数条粗大的爪子,把自己的同伴一下子卷了进去。
他一看吓坏了,使劲挣脱掉纠缠的枪乌贼拼命地向前游去,终于逃出了魔爪。
船员所说的一切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枪乌贼是如何发光的呢?许多科学家开始对枪乌贼进行调查。
原来当枪乌贼受到很大的刺激时,便会拼命地到处乱跑,当跑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水面和水里的压力不一,所以水面的高气压就会将乌贼体内的水压出体外。当压力达到足够大时,便可在海浪上一擦而过,闪着耀眼的光芒。
前述的“火箭”,原来就是枪乌贼喷出的“水柱”。
事故发生的那天晚上,由于轮船的干扰过大,惊动了枪乌贼,便出现上述的情况。
至于吞掉船员的怪物,当地群众说是年龄很大的乌贼。它们具有很可怕的力量,能够活生生地吞掉整个人,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发现过。
旅鼠投海自杀之谜
旅鼠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和瑞典一带生活。
它们属于小型哺乳动物,最大的身长也不过15厘米。它们平时居住在高山深处,以树根、草茎、苔藓为主食。
在遇到食物极度缺乏的灾年里,它们就会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大规模地迁移。可人们迷惑的是,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偏偏要拼命地奔向大海,走向死亡呢据史料记载,早在1868年这种奇怪现象就已被注意到了。那是一个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春季的一天,一艘满载旅客的轮船正航行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船上的人们发现一大片东西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大海中蠕动,后来知道这是一大批在海中游泳的旅鼠。它们从海岩边一群接一群地向大海深处游去,那些游在前面的旅鼠精疲力竭时,便溺死在大海里。
但令人不解的是,跟随其后的旅鼠却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数以万计的旅鼠就这样溺死了,海面上漂浮着大片大片黑色的尸体。
春季,一群旅鼠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向挪威山区挺进,庄稼在其所到之处被吃得一塌糊涂,草木也被洗劫一空,它们甚至还把牲畜也咬伤了。
一时间,成灾的旅鼠使当地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人们日夜为此烦忧。
但是,不知为什么,旅鼠大军在4月份的时候却突然每天前进50千米,直奔挪威西北海岸。
一旦在行程中受到河流阻挡,那些走在前面的旅鼠便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用身体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一旦遇上了悬崖峭壁,自动抱成一团的旅鼠们就会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滚下去。
一路下来,尽管伤亡惨重,但活着的仍会继续前行。
就这样,它们遇水涉水,逢山过山,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几乎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向大海挺进。
来到海边后,它们纷纷跳下大海,毫无惧色并且奋力往前游去,直到所有的旅鼠都在水中溺死。
旅鼠要集体“自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至今还没有一个解释能够让人信服。
有一种解释是“生存压力说”。
根据这种说法,由于旅鼠的繁殖力过强,导致数量太多,充裕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无法得到,所以它们必须另找生路。但是它们为什么非得自杀呢?而且为何只有在北欧生活的旅鼠,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一些生物学家因此又进一步解释说,几万年前的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一些,因此旅鼠很容易便能游过大海,从此旅鼠迁徙的习性就作为一种本能遗传下来。
可是如今的挪威海和北海比过去宽得多,而旅鼠仍在起作用的遗传本能下照样迁移,淹死在海中便也不足为怪了。
可这也不是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原因在于旅鼠一般以北寒带所有的植物为食,按理说,即使它的数目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不会有“吃饭”问题。再说在迁移过程中,旅鼠通常也会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带,但是这并不能使它们停住不前。所以认为旅鼠集体自杀是因为缺少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才向外迁徙的说法不是很可信。
前苏联科学家为了找出更合理的解释,对此又提出新的想法。他们认为,在1万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在这个时期形成一层厚厚的冰,由于风和飞鸟的原因,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被带到冰面。所以,一到夏季,这里水草丰盛,旅鼠在此生存不成问题。但是后来气候变化,原有冰块不复存在,旅鼠之所以要向北方迁徙并且最后跳入巴伦支海,正是为了寻找当年居住的“乐土”。虽然这一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也由于没有充足的证据证实而显得有些牵强。
还有观点认为,急剧增加的旅鼠的种群数量,使它们的神经变得高度紧张,社群生存压力也大为增加,旅鼠的肾上腺增大,因此变得急躁不安。与此同时,它们的运动欲望又非常强烈,所以便进行分散和迁移来运动。擅长游泳的旅鼠们妄图横渡江河湖泊甚至大海,可是最后还是因为体力不支而被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