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蔚蓝旖旎的海洋(科普知识大博览)
14009000000043

第43章 珍珠宝贝和美食

珍珠,晶莹明亮,光彩夺目,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珍宝。现在,许多妇女尤其是姑娘们,都喜欢在脖子上佩戴洁白滚圆的珍珠项链,因为这可以使人更加漂亮。其实,珍珠不仅是美丽的装饰品,也是名贵的中药材。现代高档的化妆品中,也有它的成分。珍珠与玛瑙、水晶、玉石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传统四宝。

珍珠越大越稀罕,越珍贵。常见的珍珠直径不到一厘米,小的只有粟米那么大。那种浑圆光彩的珍珠,不可多得。俄罗斯曾有一颗重5.6克的滚圆的珍珠,算作珍品,保存于博物馆中。但它比起英国伦敦博物馆收藏的那颗珍珠来,就大为逊色了。英国伦敦博物馆那颗在金冠上面镶嵌着的大珍珠,重达85克,比俄罗斯那颗重14倍!但是,它还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珍珠,是1934年5月7日在菲律宾巴拉湾的巨贝中发现的,是一颗重达6350克、半径13.97厘米的巨珠,存放在旧金山银行保险库里,价值408万美元。这样大的珍珠千载难逢,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宝。

珍珠来自河蚌、海贝。海洋里的珍珠贝与河蚌十分相似,两片坚硬的外壳,靠肉柱能张能合。张开时,小虫、沙粒等掉了进去,珍珠贝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入侵者包围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颗珍珠。这就是自然形成的天然珍珠。当然,也有由人工造出来的珍珠,那就是人造珍珠。

能产珍珠的贝类约有二三十种。采集的天然珍珠,不仅数量稀少,质量也难以控制,人们便进行人工养殖。我国是最早养殖珍珠的国家,在宋代就开始了海水养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珍珠生产,沿海因地制宜地开辟了许多珍珠养殖场。如广西的合浦、北海、东兴等是一批较早的人工养珠场。随后,南海北部湾沿岸许多地方也开始建立。接着,广东、海南也开展起来。广东深圳的东山养珠场,曾培育出直径1.2厘米的大珍珠。雷州半岛的珍珠养殖居全国首位。海南省陵水县的海陵养珠场曾培育过直径1.6厘米的特大珍珠,顶端还有一粒小珠,被誉为"珍珠之王",列为世界五大名珠之一。我国生产的珍珠,质量上乘,尤其是我国南海沿岸出产的珍珠,以颗粒圆润、色泽艳丽而著称。国际上有西珠(西欧)不如东珠(日本),东珠不如南珠(南海)的说法,足见我国海洋珍珠在国际上享有的声誉。

印度洋热带海岸也是有名的海洋珍珠产地。斯里兰卡、阿拉伯海、澳大利亚沿岸以及波斯湾的巴林群岛都盛产珍珠。

有一种黑珍珠,以其特有的黑色而著称,也十分名贵。它主要产自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这里出产全球95%的黑珍珠。

珍珠喜欢在浪静水清、温暖流畅的沙底浅水中生活,同时盐分要适当,营养也要丰富。每年5月上旬,是我国南海沿岸珍珠贝幼虫大量繁殖的时期。人们把水泥块投入海中,让幼虫附在上面,进行育苗。幼苗长大后,取上植核,将塑料小球插入珍珠贝的身体内,再把它放回大海里生活,一个月左右,塑料小球就变成一颗明晃晃的珍珠了。

不仅海洋里可以养珍珠,淡水里也可以养。我国淡水养珠遍及各地,上海地区和江、浙一带都有。

珍珠不仅是装饰品,也可以做药。珍珠粉可治神经衰弱、癫痫、气管炎、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也是治疗红眼睛、湿疹、疮疖、子宫颈糜烂等的良方。珍珠贝壳里的珍珠层粉,有着同样的疗效。珍珠粉和珍珠层粉还可制成许多高级化妆品。

我们习惯地把贵重而珍奇的东西叫做宝贝。这宝贝的名词其实跟海洋贝类倒是有点关系。海洋里生活着许多海贝,有一种叫宝贝的最为好看。在白底上缀着黑褐色或紫褐色的斑点,闪闪发光,十分漂亮。因为数量稀少,古代就用它的壳做货币。贝字的繁体——"貝"也是仿照它的外形创造出来的。"貝"字的外框表示椭圆形的贝壳的外形;壳上的两条花纹就用两横表示;贝字下面的撇捺(点)代表它伸出来的两只触角。宝贝的贝壳一般都呈卵圆形,壳面非常光滑,而且有着各种各样的美丽花纹,就像人工制造出来的工艺品。现在,宝贝远没有古代那样贵重了,但仍不失为美丽的装饰品和观赏物。

牡蛎、蛏子、蚶子、贻贝、扇贝等都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贝类。

牡蛎又叫蚝,是我国海产品中最重要的一种。它营养非常丰富,肉中有一半以上是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也很多,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许多人都爱吃的海产品。它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增进智力,西方人将它誉为"海中牛奶"。它不仅能鲜吃,还可制成蚝肉干。我国养殖牡蛎有很悠久的历史,宋代就有"插竹养蚝"的记载。

蛏子、蚶子、扇贝和贻贝也都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产品。扇贝长得像扇子,它的肉柱就是有名的干贝。贻贝就是我们平常叫做淡菜的海贝。

这些海洋贝类,我国沿海都开展了人工养殖活动,产量很高,为人们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大众化食品。

有两种贝是船舶和码头的大敌。船蛆,也叫"凿船贝",它喜欢吃木头,常把木船的船底或木码头凿出许多小洞,带来很大的破坏。还有一种凿穴蛤,会凿石头,把石头挖空,对海港码头、防波堤威胁很大。我国塘沽新港的防波堤,就曾遭到过它的侵害。

对付某些海洋生物的破坏作用,民间有许多简便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沿海人们很早就采用在船底涂上有毒药物,或者用火烤焦船底,来防止船蛆的侵害。后来,又采用防污漆来涂刷船底,防止海洋生物附着。凿穴蛤不能凿坚硬的花岗岩,如果采用这种材料修建码头或防波堤,就能防止它的破坏。

实际上,不仅是海贝,也不仅是"船蛆"和"凿穴蛤",许多海洋生物都有附着作用。这些附着生物对固体表面的附着会造成被附着物的破坏。如果海洋附着生物在船底大量附着和生长,便可使每平方米面积增加几百公斤重量,这样一来,船体重量增加了,船底表面粗糙度加大了,航行阻力无形中也会增加,燃料消耗当然就多了。海洋生物附着过程分泌的酸性物质,又有腐蚀船体和堤坝、栈桥、码头、水下桩柱等的作用,加速这些物体的损坏。这种由海洋生物附着产生的破坏作用称为"海洋污损"。

防止海洋污损的方法很多,有机械的,有物理的,还有化学的。不过这些方法都有一些副作用,特别是防污涂料,容易造成海洋污染。

以来,人们开发了许多新的防污技术,如纳米技术,微包覆技术和无毒防污材料。尤其是纳米技术,它能使固体表面纳米结构化,使得生物无法附着。这是十分先进的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