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14033700000014

第14章 第三课钱包里翻出经济学(1)

输得起才进股市

在外地讲课,经常有人告诉我,他们的父母辛苦了一辈子,下岗前得到了几万元买断工龄费。当时社会上盛传某某人在股市如何发财,于是他们也把钱投入了股市。现在股市低迷,被“套牢”了。眼看几万元钱要打水漂,该怎么办?

我无言以对。“逝者如斯夫”,过去的事无可挽回。对于有几个闲钱,想进股市的人,我倒有几句话说。

股市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场所,并不是人人都适于在这个市场上“牛刀小试”。经济学家把人分为两类。一种是风险厌恶者。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这种情况。对这类人来说,得到同样的钱带来的效用要小于失去同样的钱带来的痛苦。这是因为钱带来的边际效用,即多增加1元钱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举个例子说,你现在有1000元,你丢了1元钱,即第1000元带来的边际效用,要大于第1001元,即增加1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就是第1001元所增加的效用要小于第1000元。用在股票市场上,就是你承担风险损失的1000元的边际效用要大于你为此赚到的1000元的边际效用。

这样说也许太抽象了。回到我们开头的例子。我们把股市上赚到的和失去的钱的边际效用作为对入市者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给他带来的幸福和痛苦。对一个并不富裕的下岗工人而言,在股市上增加1000元收入所带来的生活状况改善要小于损失1000元收入所带来的生活状况恶化。因为增加1000元收入对生活是“锦上添花”,换一台新彩电,或添置一些时尚的衣服。但损失1000元却要影响到基本生活,是“雪中减炭”,或者孩子的学费没有了,或者有病不敢去看。你想想这1000元带来的痛苦是不是要大于幸福?增加或减少同样一笔钱给一般人带来的幸福或痛苦并不同,痛苦总大于幸福。所以,一般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即宁可保险一点儿少冒险,也不会为了多一点儿收入去冒险。这就是我劝一般百姓入股市要谨慎的原因。对于只有点儿保命钱的下岗工人而言,更是如此。

那么,谁进股市呢?还有另一类人属于风险喜好者,即爱冒风险的人。我又把这类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天性就爱冒险,觉得刺激。比如玩极限运动的人。说起来玩极限运动万一出事就是丧生或残疾,这个代价比一时的刺激要大得多。但他们就是爱玩,死也不在乎。这是人的一种天性。这种人进股市有点“赌”的意思,玩一把,赢了大富大贵,输了一无所有,甚至欠了债也心甘情愿。这种人在心理上输得起,我们讲的输与赚同样钱的边际效用不同的理论不适用于他们。另一种人是有钱的人。他的钱多,边际效用甚小,损失点儿也无所谓。或者说,损失点儿钱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拿点儿钱到股市上就当是玩一把,输赢都无所谓。这种人在经济上输得起,心理上也输得起。不像普通百姓那样,一看股市下跌,心理上都承受不了。这两种人都可以入股市。风险喜好者可以入股市搏击。玩的就是股市上下波动那种心跳的感觉。

当然,我在这里说的不包括公款炒股者。他们玩的是公款,赚了自己有好处,输了也无所谓。这就是玩别人的钱不心跳。经济学所有的分析都不适用这些人。因为经济学分析的前提是产权明晰,用自己的钱才有得与失的考虑。

劝大家进入股市要谨慎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股市太不规范了。在美国这样较为成熟的股市上,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从近十年的情况看,银行存款几乎无风险,年均收益率为3%,股市风险大,年均收益率为17%。所以美国成年人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人进了股市。

中国的股市不正常首先在它的表现上。按经济学的规律,股市波动与经济状况是同方向的。这就是说,经济增长迅速,股市通常是牛市,经济增长放慢或停滞,股市才是熊市。中国这些年每年经济增长都在10%左右或更多,但股市却以“熊市”为主。这种情况大概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

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当年股市开始时就有问题。最早上市的不少是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它们的经营状况本来很差,但却是“包装上市”。许多人并不知情,加上炒作,这些烂企业的股价反而一翻再翻。这种股价暴涨又促成一种投机心理。于是,股市火爆得不得了。但这属于典型的股市泡沫,或非理性繁荣。一旦大家知道了真相,泡沫破裂。人们对股市和那些上市企业失去信心,这股市就一蹶不振了。这些年,经营好的企业到美国纽约、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上市去了,留在国内的,无论国企或民企,问题都不少。谁还买这些企业的股票?股市不“熊”才怪。

其次,我们的股民也太不成熟。市场经济把压抑多年的金钱欲释放出来了,再加上舆论“向钱看”的引导,“快发财,发大财”成为一种普遍心态。媒体又不断报道某某人如何在股市暴富。于是人们不顾一切进入了股市。这么多人进入,股票价格就炒上去了,这造成更大的“泡沫”。吴敬琏先生批评股市成了一个大赌场,投机性太强,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确实还是苦口良药。“泡沫”是先进去的股民无理性地造成的。没有及时退出或后进入者就要承担损失了。

最后,股市太缺乏规范。有多少上市公司是假造报表“包装上市”的?哪里有像国外那么严格的会计准则或规范的做法,更别说现在更为严格的“萨班斯法”了。美国那么严的立法还有安然、世通这些大公司在造假,欺骗股民;我们立法在股市上较差,“安然、世通们”岂不更多?股市是一个信息相当不对称的市场,再没有严格的立法,股民的行为当然更谈不上理性了。这就形成股市繁荣也好,停滞也好,都是非理性的。

政府也想改变股市的不正常状态。但忘了一点,股市不是政府能操纵的,它有自己的规律。政府的直接干预有时适得其反。其实政府该做的事是严格立法与执法,为股市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是企图按自己的愿望来改造或控制股市。可惜政府的有些做法表明,某些人还不明白这一点,总抱住“人定胜天”的想法不变。

股市本来就有风险,即使完全市场经济下的规范股市也是这样,何况我们这个并非完全市场经济下的不规范股市呢?所以,不仅收入并不高的人切勿冒失进入股市,就是爱冒险或有钱的人进入的时候,也要多想一想。这世界上可以玩风险的地方很多,何必非要进股市呢?

理财的基本原则首先是保值,而不是去冒险。只有记住这一点,理财才能成功。记住这一点就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即使掉馅儿饼,落到你头上的概率也并不比出门就能捡到大钱包的概率高。

进入股市要三思而行,即使股市牛气冲天时也要如此。

刺激投资的关键

在总需求中,投资占的比例并不大,正常情况下约为百分之十几。但决定投资的因素较为复杂,投资在总需求中波动最大,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稳定经济,首先要稳定投资;刺激经济,重要的是刺激投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决定投资的因素是什么。广义地讲,投资函数也就是投资和决定投资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投资包括企业固定投资、居民住房投资和存货投资。决定这三种不同类型投资的因素也并不完全一样,但概括起来,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是利率、实际GDP增长率和预期。

投资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这种收益应该是减去成本之后的净收益。如果投资的收益是既定的,净收益则取决于成本。在投资的成本中,利息是最重要的,因为投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为这种贷款支付的利息就是投资的成本。即使用自有资金投资,利率也是重要的,因为可以把自有资金放弃的利息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样,利率的变动对投资就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利率与投资反方向变动,即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利率与投资之间的这种关系是狭义的投资函数。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利率与投资变动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就是投资的利率弹性,即投资率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投资的利率弹性等于投资变动率的百分比与利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当然,由于利率与投资反方向变动,这一比值应该是负数。例如,利率下降1%引起投资率提高2%,这时,投资的利率弹性就是负2。

投资,尤其是企业固定投资,还与实际GDP相关。实际GDP增加要求扩大生产增加投资,反之,实际GDP减少也会引起投资减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用加速原理来说明。

加速原理是实际GDP增加与投资增加之间的关系。之所以称为加速原理是因为在宏观经济中投资的变动大于实际GDP的变动。加速原理可以用实际GDP变动率与投资变动率来表示,即加速是指投资的变动率大于实际GDP的变动率,而不是投资的变动量与实际GDP变动量的关系。加速原理反映了现代生产的特点。这就是说,现代生产是一种先生产资本品,然后再生产最终产品的迂回生产。迂回的过程越长,生产率越高。因此,当实际GDP(产量)开始增加时,就需要大量投资,投资的增长率大于实际GDP的增长率。但当投资增加之后,如果实际GDP保持不变或下降,投资率也会更大地减少,这就是反方向的加速。产量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比称为加速数。加速数反映一个经济的技术水平,现在社会的生产中,加速数大于1。

加速原理是很重要的。它说明一个经济开始发展时要求有大量投资。我们知道,投资与实际GDP之间是双向促进的。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使实际GDP增加,实际GDP增加又通过加速数效应使投资增加。这种互动作用就引起经济增长率提高。加速数说明了一国的技术水平,因此,提高技术水平,用更先进的设备,加速数提高,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决定投资的因素中最难控制的是预期。如果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乐观的,在既定的利率与加速数时,投资也会增加。如果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在既定的利率与加速数时,投资也会减少。但什么决定预期则是难以确定的,更无法定量分析各种影响预期的因素与预期之间的关系了。但不可否认,投资的许多变动正是由预期引起的。投资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预期的不确定性。

分析投资的决定因素是为了找出稳定或刺激投资的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量来降低利率正是为了刺激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折旧,使用更先进的设备也可以刺激投资。所以,各国都有相应的政策。要坚定人们的投资信心,还要有稳定的经济环境。人民币不贬值尽管会引起出口和总需求减少,但对坚定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还是有利的。

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分析的是市场经济中投资的决定。我国现在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有人称为准市场经济),因此,这里的一些分析并不完全适用。例如,我国银行曾七次降息,但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有限,其原因正在于缺乏市场经济下独立的投资主体。

独立的投资主体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投资目标,因此,能对利率的变动敏锐地做出反应,根据利率变动来决定投资。我国目前的投资主体,就企业固定投资而言是政府和私人。政府决定投资时不一定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更多的情况下,以政绩最大化为目标,这时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就有限了。私人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成分,但由于筹资和进入限制,投资也不取决于利率,而取决于其他因素——尤其是政府的政策。就住房投资而言,主体是私人,但在现行政策下,购房只能买使用权,从而无法保证未来的收益,利率的作用也就有限了。

看来目前刺激我国投资的关键还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因为只有在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理论才适用。

隐私可以赚钱

媒体上名人隐私的“八卦新闻”往往成为热点。以探寻名人隐私为己任的“狗仔队”活跃于各个角落。连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也以出卖自己的隐私出名发财。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关键还在于出卖名人或自己的隐私可以赚钱,出卖隐私是一种经济行为。

在信息经济学中,隐私被称为私人信息,即只有自己知道的个人信息。其他人难以得到这种信息,即使可以获得也必须付出高昂代价。“狗仔队”之所以愿意不惜代价去获得名人隐私,在于这种隐私可以换钱,而且是收益大于成本。这就在于,“狗仔队”可以以高于成本的价格把名人隐私卖给媒体。媒体之所以愿意高价购买名人隐私就在于这些“八卦新闻”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扩大自己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发行量和影响力大的媒体可以吸引更多广告客户,财富滚滚而来。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人把自己见不得人的隐私写成文章或书,可以出名,也可以换钱。而且,名气本身也是以后赚钱的资本。“名”、“利”二字经常连在一起,而且“名”在前,“利”在后,正基于这个原因。

为什么隐私可以赚钱?这是因为有市场需求。好奇是人的天性之一。从根本上说,好奇并不是一件坏事。推动科学的动力之一是经济或政治、军事的实际需求。几何学产生于大量土地的需要,天文学产生于农业的需要。几乎每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实际需求的推动。但往往被忽视的是,好奇心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总想问个为什么,并为此去孜孜不倦地探索,这就产生了科学和哲学。许多科学发现最初并不是为了经济或其他利益,而是为了满足一种好奇心。古希腊人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时,并没有什么经济或其他动机,仅仅是好奇,这就是哲学的起源。想知道别人的隐私,也是好奇心的一种表现。也许这种好奇心不像哲学或科学家的好奇心那样光明磊落,甚至有点卑鄙,但它却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满足这种好奇心也能给人带来某种或大或小的满足(效用),所以,人们愿意花钱买报刊或上网去了解别人的隐私,有需求就有供给,“八卦新闻”和“狗仔队”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