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14033700000015

第15章 第三课钱包里翻出经济学(2)

当然,并不是任何隐私都可以赚钱。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不断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孩子被狼吃掉的私人信息,逢人便讲“我真傻”,引起别人反感,不仅赚不到钱,还引得别人白眼。隐私可否赚钱,能赚多少钱,取决于社会对这种隐私的需求程度,或者说能满足公众多大的好奇心。在这一点上,自然是物以稀为贵。一般而言,名人是稀缺的,所以,他们的隐私能引起人们更大的好奇心,当然值钱。而且,名声越大,隐私越值钱。一个普通老百姓嫖娼被抓,不会有什么价值,但当嫖娼者是名牌大学的教授、院长时,这隐私就值钱了。一个普通老头娶一个年轻姑娘不会有多少人关注,但当这个老头儿得过诺贝尔奖时,就值得“狗仔队”去跟踪、发掘了。“八卦新闻”以演艺界名人为对象,正在于这种人的社会知名度极高,他们的隐私能引起公众更大的好奇心。

物以稀为贵,不仅指隐私的主人稀缺,还指隐私的种类稀缺。一般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私生活,尤其是受社会道德谴责的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这种私人信息就成为稀缺资源。所以,即使原本是一个普通人,只要脸皮足够厚,有胆量把不太光彩的私生活如实或夸张地写出来,就有“卖点”了。一些急于出名并发财的人通常会饥不择食地采用这种方法。

一些以写自己淫秽经历为荣的网络写手或“黄”作者正是如此。因为脸皮够厚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他们的隐私就可以赚钱了,尽管这种钱不干净。

市场经济是主张自由交易的,有人愿买,有人愿卖,别人也无可厚非,但隐私的买卖与其他交易一样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在法律上,个人隐私是应该受到保护的,未经许可披露别人的隐私要受到法律惩罚。名人的隐私经常成为新闻热点,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些名人也愿意媒体披露或炒作他的隐私,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增加自己人力资本的附加值。这是一家愿打,一家愿挨,别人无可奈何。二是事情本身并不成为隐私(如教授嫖娼和老头儿娶少女),媒体只是做“深度挖掘”,找其细节进行炒作。如果媒体违法发掘别人隐私,或夸大其词,给个人带来不良影响,受害者亦可以起诉。出卖自己的隐私如果写得过“黄”,跨越了法律界限,亦要受到法律惩罚。

法律是一种硬约束,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当披露私人信息不违法时,别人无可奈何,但如果违背了社会道德底线也会受到社会谴责,最终是败坏自己。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买卖隐私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要使这种行为不至于败坏社会风气,必须有严格的立法,并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隐私可以赚钱,但也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有钱了就投资艺术品

温州人有钱了,去炒房地产、炒煤矿、炒出租车,闹得这些地方的人怨声载道。公平地说,温州人只要没违法,炒什么都没错。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投机活动(我们所说的“炒”)越发达,市场机制的作用越完善。你看,温州人不仅无错,还有功呢!群众并不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见解也并非句句是真理。

但作为温州人,无论群众的议论正确与否,还是别当众矢之的。有钱放在家里不行,干什么用呢?我给有钱者支个招:去投资艺术品。

投机也好,炒也好,都是一种投资方式,不都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吗?赚钱不一定要炒房、炒煤、炒车,其实投资获利最高的还是艺术品。在瀚海秋拍中,徐悲鸿的一张《巴山汲水》(且是他本人画的复制品,并非原作),拍出了1650万元的天价,而在1999年的瀚海春拍时,仅拍出了120万元,增值十几倍,炒什么东西有这么高的利润率?这样的事情在艺术品市场上并不是个例,我也以看热闹的心情(无能力实际购买)参加过几次拍卖会,深感艺术品增值潜力之大。

炒作或投资的对象应该是升值空间大的东西。艺术品增值前途最大仍然在于供求关系,艺术品是由少数天才创造出来的,不具有可复制性。一旦艺术家去世后,他的作品的供给就成为固定的。但对艺术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富人阶层,他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了,就要转向精神需求,这就开始想购买艺术品。对艺术品需求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的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对艺术品的需求近年来每年递增20%。供给固定而需求增加,艺术品价格能不大幅度上升吗?这正是投资于艺术品获利甚高的原因。

但投资艺术品比投资房地产、煤矿、出租车要难得多,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千万别以为投资艺术品稳赚不赔。不懂艺术,赔钱的事也时有发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时,曾产生了一批文化并不高的富人。某富人当年曾以近亿美元的价格买到了凡.高的名画《向日葵》,过了几年,当这家公司财政困难想再卖出这幅画时,价格跌了许多。更不用说现在赝品几乎可以乱真,买了这些东西就只有自认倒霉了。据说某富人花3000万元买了一堆文物,专家看过后说没有一件是真的,3万元给他,他都不要。

投资艺术品关键还不是辨别真伪,而是眼光,不同艺术品增值的空间并不一样。凡.高的画如此有名,炒到近亿美元,起码近期内增值有限。炒艺术品必须有能看出增值前途的眼光。民国时期京津画坊领袖徐操曾靠卖画住进中南海,但1957年成为“右派”后无声无息了。这次瀚海秋拍中,他估价12万~15万元的《大明殿会鞠图》以440万元拍出。你能找到这样被埋没的艺术家的作品,就叫有眼光,投资艺术品就能成功。其实被埋没的艺术家及艺术品还很多,这就需要有眼光的人去发现。在艺术品市场上,眼光就是钱。

培养这种眼光需要学习,要学习许多相关知识,读许多书。艺术品鉴赏是一门大学问,穷其一生也仅得沧海之一粟而已。想投资艺术品的人,起先也许是为了培养赚钱的眼光而学习,但钻进去之后对知识的兴趣就会比赚钱还大。一个富起来的人以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由富人而变为贵族,岂非个人之幸、家庭之幸、社会之幸吗?贵族正是这样炼成的。个人投资艺术品和投资房地产都可以赚钱,但文化品位大不一样。

艺术品不仅可以投资,也可以收藏。一个炒艺术品的人边买边卖边留下自己喜欢的,这就有了收藏家。富人成为收藏家,保护了文物,保护了文化,死后捐赠给博物馆或国家,美国许多富人正是这样做的,这不就为社会作贡献吗?无论你有多少财富,死后都会被人们遗忘。但你做了投资、收藏艺术品这样的好事,人民永远会铭记你。温州和各地的有钱人,为什么不去投资艺术品呢?

如何投资才有利

假如一个工厂要扩大生产,投资1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以使用6年,每年带来的收益为20万元。这种投资合适吗?也许你会认为合适,因为6年间总共收益为120万元,投资成本为100万元,收益减成本有20万元的利润。但且慢得出这个结论。一笔投资是否有利还要考虑到两个重要的概念:现值与贴现。你知道了这两个概念之后也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现值是一笔未来货币在现在的价值,贴现是根据利率(或通货膨胀率)来计算未来货币的现值。例如,明年可以得到货币收入110万元,如果年利率为10%,这笔明年的110万元在今年的现值就是110万元÷(1+10%)=100万元。这就是说,当考虑到年利率为10%时,明年的这笔110万元相当于今年的100万元,即明年110万元的现值为100万元。因为把今年的100万元存入银行,明年就会变成110万元。这是根据利率来把明年的货币量贴现为今年的现值。同样,如果用通货膨胀率进行贴现,假设年通货膨胀率为10%,则明年110万元的现值在今年是100万,因为明年110万元的购买力(能买到的物品与劳务量)与今年的100万元相等。

投资是为了得到收益。投资是否有利,不是看未来的货币收益有多少,而是看未来货币收益的现值是多少。在我们开始举的例子中,把未来6年的收益简单相加来确定投资的有利性是错误的。正确的算法应该是根据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对未来各年的收益进行贴现,计算出未来收益的现值,然后再与投资成本相比较。

我们假设年利率(r)为l0%,该投资成本为100万元,当年支出,现值也为100万元。该投资从第二年起有收益,设第二年为n=1,以此类推,贴现公式(即计算未来收益现值的公式)是:

第n年收益现值=第n年收益/(1+r)n

根据这个贴现公式计算出的各年收益现值为:

第2年(n=1):20万/(1+10%)=18.18万元

第3年(n=2):20万/(1+10%)2=16.53万元

第4年(n=3):20万/(1+10%)3=15万元

第5年(n=4):20万/(1+10%)4=13.66万元

第6年(n=5):20万/(1+10%)5=12.42万元

第7年(n=6):20万/(1+l0%)6=11.29万元

这6年总收益的现值为:18.18万元+16.53万元+15万元+13.66万元+12.42万元+11.29万元=87.08万元。投资成本现值为100万元,以后6年总收益的现值仅为87.08万元。不仅没有利润,反而赔了12.92万元。这种投资还不如把钱存入银行呢!

如果再考虑到通货膨胀(假如通货膨胀率为5%),并根据通货膨胀率对收益现值再进行贴现,赔得就更多了。

现值和贴现的概念说明了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对决定投资的重要作用。利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利息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把一笔钱用于投资时,就放弃了存入银行所能得到的利息,这种所放弃的利息就是这笔投资的机会成本。用利率进行贴现就考虑到了投资的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考虑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我们拥有货币是为了购买物品与劳务,所以,重要的不是名义货币量是多少,而是这些货币能买到多少东西。当存在通货膨胀时,同样一笔货币在今天与以后各年的实际购买力不同,现值也就不同。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贴现就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用实际货币量(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考虑投资收益。

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的误区首先是不考虑机会成本,所以不根据利率进行贴现。学过经济学懂得了机会成本的重要性,也就认识到了根据利率贴现的重要性。另一个误区是“货币幻觉”(或称“货币错觉”),即只关注名义货币量而不考虑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这两个误区是人们作错误投资决策的原因。在我们的例子中,简单地把各年的货币收益相加,得出总收益为120万元,与投资成本100万元相比,利润20万元的结论就犯了这两个错误。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两个启示。一是降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可以刺激投资,因为在低利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时固定数量未来货币收益的现值高了。二是学了经济学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作更合理的投资决策。

“下海”是否明智

在“下海”的浪潮中,某服装公司处长小王与夫人用自己的20万元资金办了一个服装厂。一年结束时,会计拿来了收支报表。当小王正看报表时,他的一个经济学家朋友小李来了。小李看完报表后说,我的算法和你的会计不同。小李也列出了一份收支报表。

会计报表中的总成本是实际支出的会计成本,经济学家报表中的总成本是经济成本。会计所算出的利润是会计利润,经济学家所算出的利润是经济利润。在企业作决策时,了解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别是十分重要的。

会计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际支出的货币成本,其支出反映在会计账簿上。在会计报表中,用于设备折旧、厂房租金、原材料、电力等、工人工资和贷款利息的支出(94万元)是会计成本。销售收入(100万元)减去会计成本(94万元),就是会计利润(6万元)。

经济成本是在会计成本上加了机会成本,即经济成本等于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因此,了解这两种成本差别的关键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两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例如,你手头有20万元,可用于存银行获利息2万元,或炒股获利4万元。你把这20万元用于炒股获得4万元时就放弃了存银行的2万元利息。所以,用20万元炒股的机会成本就是不能把20万元存银行损失的利息。这里要注意的是,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成本,不是在做出某种选择时实际支出的费用,所以,没有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损失。

经济成本中包括机会成本,它与会计成本的差别在三点。

第一,机会成本包括小王与夫人自己办厂,不用向自己支付的工资。会计成本中没有这一项。但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如果不自己办厂,则可以去上班,赚到工资。所以,他们不上班而放弃的工资收入就是把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办厂的机会成本。我们假设小王及其夫人上班时每年工资收入为4万元,所以,自己办厂的机会成本之一就是放弃的这4万元收入。

第二,机会成本包括小王办厂自有资金所放弃的利息。会计成本中也没有这一项。小王办厂中部分是自有资金(20万元),并不用给自己支付利息,会计报表中当然没有记录。但如果把这笔钱存入银行,可获得2万元利息。把20万元用于办厂而放弃的利息是机会成本之一。

第三,会计报表与经济学家报表中都有设备折旧一项,但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不同,因此数值不同。会计是按线性折旧计算的,即全部设备为15万元,设备使用期限为5年,平均每年折旧3万元,所以,设备折旧为3万元。经济学家是按设备资产的现值来计算折旧的。小王去年买的设备,现在如果拿出去卖只值10万元,所以折旧,即设备资产价值的减少为5万元。这就是用机会成本来计算的折旧。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折旧差别为2万元。应该注意的是,用机会成本的方法计算折旧,如果资产升值了,折旧就为负的,例如把房产作为设备时,房产升值,折旧就可以是负的。但在会计看来,折旧绝不可能是负的。

这五项机会成本加在一起共为8万元。所以,经济成本为102万元,减去销售收益100万元,实际上还亏了2万元,即经济利润为负2万元。

小李在向小王说明这一切后告诉他:从会计师的角度看你赚了6万元,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你赔了2万元。放着好好的处长不当,当什么私人老板呢?何况,当老板比处长辛苦得多,社会地位也远不如处长。如果把这些也作为机会成本你亏损更大了。小王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上岸”回机关。小王的夫人特别感谢小李,因为这一年来她太累了,如果不是小李讲了机会成本的道理,小王还以为赚了6万元,会一直干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