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引领青少年的100个著名建筑故事
14034800000058

第58章 巴洛克建筑

在文化史上,一般把17世纪称为巴洛克时代,这一名词原是出自中世纪逻辑学上三段论法,在16世纪末把它移植到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上,17世纪又推移到了法国而达到了顶点,进而又把它推广到整个欧洲的艺术上去了。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热尔曼·巴赞指出,巴洛克(Baroque)一词,不论出自西班牙语barrueco还是葡萄牙语barroco——在宝石学中的意思是“不圆的珍珠”,对新古典主义评论家们来说,它是无节制和低劣鉴赏力的同义词。他指出,巴洛克甚至受到当代美学家的称赞,他们将其扩展为一种艺术观念,用以反对古典主义。而在帕瑞克·纽金斯看来,巴洛克更多的是和戏剧性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的。他将巴洛克建筑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抛弃了对称与平衡,而转向对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体块的试验。第二是抛弃方形和圆形的静态形式,代之以漩涡和动态: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曲线形,波浪形立面和平面。第三是采取极端戏剧化的形式,并由此产生许多幻觉。巴洛克建筑一方面冲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另一方面也常常和古典主义建筑相结合。

巴洛克建筑首先体现在城市和广场中。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指出,“西克斯图五世的规划使罗马成为巴洛克建筑的基本单位的原型——首都城市。罗马的角色自然被认为是这个时代宏伟系统的中心,同样,它荣耀的过去成为古代世界的发源地。首都城市的发展由此成为第一个有形的表现,符合巴洛克世界结构可见的具体化表现的要求。……整个城市范围浸透着意识形态的价值;它成为一个真正的神圣城市(cittsanta)”。而对于广场,他又说,“城市整体的焦点也可以用纯粹的空间术语即广场来定义。”当然,广场作为真正的城市核心有着悠久历史,但它的功能通常具有公众性和市民性,巴洛克时代把它变成一般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这在法国皇家广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对称空间以君主的雕像为中心。这种原型1605年由亨利四世在多菲内广场创造。在所有的“意识形态”广场中,最大的是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广场是由巴洛克的着名建筑师贝尔尼尼设计的,它采用圆顶围合的形状,在造型上具有象征的意义。

从建筑的角度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G.B.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1568~1584)被认为是最早的巴洛克建筑。而从建筑师的角度说,巴洛克建筑的代表性人物是贝尔尼尼和波罗米尼。

贝尔尼尼(G.Bernini,1598~1680)是画家、雕刻家、建筑家,他早期的建筑物是圣彼得大教堂、圣安德利亚教堂、圣玛丽亚教堂等。贝尔尼尼在布拉曼特等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设计,他在圣彼得教堂的圆顶下面设计了一个华丽的天篷覆盖在圣彼得的墓上;同时在圣彼得的一个古代木制的宝座周围,创造出一个“神圣的天国”突然出现的幻觉;然后把一块空地改造成壮观的通道。他围绕着方尖碑造了两条柱廊,巨大的柱子在左右两边盘亘弯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如同贝尔尼尼自己所说,就像两条拥抱欢迎的手臂一样。在贝尔尼尼的设计中,他是要构筑一个想像中的人体双臂,圆顶是它的头部:教堂的这种普遍的包容因此成为君主启示录的序言。

而从仪式的意义上说,圣彼得教堂还有更为令人沉醉的诗意。巴赞说:17世纪,可以这么说,有两种礼拜仪式,一种倾向于古典,另一种倾向于巴洛克。“为了领略巴洛克的诗意,一定得看看圣彼得教堂或欧洲耶稣会堂内举行的弥撒。由于礼拜仪式的庄严肃穆,在缭绕香烟和风琴乐声中,人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大理石和色彩的世界,一个人类的世界,而是一个伟大组合——五彩缤纷的人们的活动和教士奉行的仪式组成了一首辉煌的交响曲。香炉里的神圣烟雾在圆柱间冉冉飘荡,布道坛上传来阵阵布道者对使徒和殉道者——他们的雕像装饰着圆柱——所发出的催促谢罪之雄辩应答。在圣坛的深处,幻象似乎在高高祭坛的烛光中晃动,香雾冉冉升入圆顶,与大理石白云——成群的天使在其中展翅飞翔——水乳交融。与我们今天的单调衣着完全不同,我们可以想像那些时代里人们的戏装似的衣着,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自古以来就懂得如何借助信徒们的感觉以激发他们的热情的天主教堂,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基督徒提供了一个可进入来世之形象:一种歌剧的壮观。”贝尔尼尼的圣安德烈教堂就是属于另一种不同风格的教堂。圣安德烈教堂的正立面建于1658~1670年,它由米开朗琪罗的思想发展而来,像卡皮托尔的一个开间,爱奥尼柱式处理得带有动感,环成的椭圆形,突出巨形科林斯之外,并构成门廊。另外贝尔尼尼还设计了罗马特雷维喷泉。

波罗米尼(F.Borromini,1599~1667)设计了罗马的圣卡罗教堂(SanCarlo)。它采用椭圆形平面,形成凹凸感很强的波浪墙,然后在檐板上采用半圆形拱,让墙脊呈椭圆形,饰有藻井的圆顶由此起拱,强调曲线装饰。其他还有腓立宾查圣堂、萨比恩查教堂等。

确实,一种建筑风格的确立主要是靠建筑大师完成。萨默生指出,贝尔尼尼和波罗米尼这两位巴洛克时代的大师用文艺复兴时人完全意想不到的方法改变了古典语言,但是相似物也能在一些罗马晚期建筑中找到。而巴洛克建筑,在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地也非常风行。也就是说,巴洛克成为欧洲的一种现象,是欧洲艺术中最后一个伟大的普遍“风格”。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说,所有的巴洛克系统事实上具有普遍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不是源自特殊的内容,而是源自更一般的概念。为了描述这些,我们使用了两种类型的概念:精神和空间。因此,所有巴洛克系统的操作是通过精神的说服、参与以及传递,并且通过空间集中、综合以及扩展来具体化。如果忽视各种各样参与的具体类型,而这些类型又是不同的初始选择的结果,那么,巴洛克的存在具有一种普遍的基本结构,同时,我们有理由谈论一种存在空间。这种空间能用来辨别这个时代,就像我们可以指出在它伟大的哲学系统之间的基本类推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巴洛克是一种时代的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