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激励青少年的100个逸闻趣事故事
14035000000038

第38章 哈瓦那打炮

哈瓦那是美洲保存得最良好的历史名城。1982年,哈瓦那的老城区以及港口附近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遗产”。

每天晚上九时,这里都会响起轰隆隆的炮声。这既不是外敌入侵,也不是军事演习,而是一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奇特习俗——打炮。

哈瓦那的海滨有一条总长度约四公里的大道“马雷贡”,因为平时常有情侣们在此约会,所以又被称作“爱之墙”。炮声就是从“马雷贡”东端的一座古城堡——莫罗·卡瓦尼亚城堡上传来的。

古巴曾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16世纪的时候,英、法、荷等加勒比海盗猖狂无度,四处劫掠,哈瓦那成为了他们掠夺的重要对象,曾两次被烧毁。1632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在哈瓦那修建了素有“西印度群岛堡垒”之称的莫罗城堡,既保卫了哈瓦那的安全,又使从南美各地运来的金银财宝在哈瓦那万无一失,安全地运回西班牙本土,再把美洲居民所需的商品返运到哈瓦那,然后再分送到美洲各地。莫罗城堡在19世纪一度成为西班牙殖民当局的监狱。城堡上有一座高高的灯塔,是哈瓦那最重要的象征。后来由于莫罗城堡无法满足驻军的需要,1763年——1774年间殖民统治者又兴建了方圆700米、位于全城制高点的卡瓦尼亚要塞。这两座姐妹城堡共占地11公顷,是典型的意大利和法国建筑风格,紧密相连,互为依托。城堡内共安置了60多门大炮,战时可容纳1500多名士兵,还建有大型蓄水池,可提供一年的饮用淡水,是当时美洲最先进的城防体系,也是现在美洲最古老、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之一。

而每晚打炮的习俗则是这样来的:从200多年前的殖民时代起,为了提防海盗的偷袭,每晚9点钟准时关闭莫罗·卡瓦尼亚城堡的城门,放下港口铜链。在关门前,要鸣炮提醒民众。而到了今天,打炮则是为居民提供对表的时间和夜生活开始的信号。

打炮是用一尊约三米长的火炮,架在城堡靠海一边的城墙上,沿着城墙还有别的一些口径稍小的火炮一字摆开。大概8点45分左右,整个城堡的灯火骤然间全部熄灭,随后响起一阵急促的小军鼓声。一队穿着中世纪西班牙军服的士兵在一个军官的带领下,扛着毛瑟枪,喊着军号,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城堡深处的古军营走过来,立定在主炮跟前。一名士兵用火炬点燃炮座两边的火盆。由军官宣布了几句号令后,一名炮手和两位护炮手走到炮座眼前,在军官的指挥下,填塞火药,调整炮口。准备就绪后两位护炮手退回队列,鼓手们又敲一阵急促的战鼓。突然,鼓声戛然而止,军官一声令下:点火放炮!炮手点燃了火药导火线,几秒钟后大炮一声怒吼,炮身一震,只见火光一闪,一团黑漆漆的东西就在海上坠落,打炮仪式就此结束。城堡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士兵们迈着同样的步伐返回军营,古堡的夜生活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