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很多国家都达到了小学生的水平,也有一部分达到了高中水平,但从高中水平再往上发展,不少国家却遭遇到经济增长的天花板。
因而,人均3000美元被视为一道鬼门关,闯过去了就是一片海阔天空。然而大多数国家都倒在了这道鬼门关前,比如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等。
阿根廷在1990年时,人均GDP就已经接近3000美元。由于实施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战略,本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产业升级缓慢,增长方式粗放,导致农业凋敝,工业疲软,失业人口激增,社会矛盾加剧。
巴西的经历也与阿根廷类似,几十年下来,都在3000美元左右打转,一直想把本科学业结束了,但总是阴差阳错地和毕业证失之交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拉美国家人均GDP基本上都在3000多美元徘徊,陷入社会动荡、发展停滞的“拉美陷阱”。
2009年中国GDP总量是491万亿美元,人均GDP是3711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中学毕业了。但当中国向人均5000美元这个重要关卡冲刺时,房地产却很可能出来存心捣乱,这个不得不让我们增强警惕。
东南亚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前都在做着一步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美梦,但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一下又回到十年前,几十年的积累化为灰烬。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看起来已经距美国一步之遥,但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超赶美国成为梦幻泡影。
1985年~1989年间,日本土地评估额达到GDP的25倍。1985年~1990年期间,日本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平均上涨了39倍。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最终让日本自吞苦果,丧失追赶美国的机会,和美国的距离越拉越大。1990年美国的GDP为58万亿美元,日本有305万亿美元,日本的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526%。而在2009年,美国GDP达到144万亿美元,日本仅为5万亿美元,仅有美国的347%。
如果按目前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GDP将和美国相当。但这只是如果,只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把事物的发展永远看成一成不变,忽视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凶险,稍不留神,中国完全可能从高速的快车道上跌落下来。
2008年6月4日《纽约时报》曾报道,按2007年年底的土地价格计算,上海地价总额已超过纽约,仅次于东京。这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中国这个穷小子居然开始和欧美等大富翁一起炫富了。
房地产这个炸弹如果爆炸将远远超过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房地产成为一个魔咒,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中国的强国梦也可能一下付诸东流。
房地产的2012预演
短板理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意思是说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板块,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块。当我们来分析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时,这条理论也是适用的。
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富裕程度,往往不是由最冒尖的那一部分群体,而是由社会中低收入阶层来决定的,也就是占社会主体的那一群人。
中东的石油王子们,无论哪个拿出来放在美国,基本上都可能进入顶级富豪俱乐部,但是谁也不会将中东的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并列。
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给人非常好的印象,关键在于它已经建立了一套完美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大部分的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当我们审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时,会发现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的眼睛不能紧盯着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漂亮的汽车、宽敞的地铁,而应关注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
城市低收入阶层,其居住条件往往只能用凑合来形容,他们只求有一个睡的地方。如环卫工人,由于他们收入较低,这也导致他们的居住条件非常艰苦,摆在路边的集装箱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家。
物业管理的保安,他们的收入并不足以支付较高的房租,他们往往只能挤在众多小区的地下室。
建筑工地的工人,一个城市到处都是,但一处低矮的棚户区可能使整个城市的形象大打折扣,这样的发展绝对是畸形的。
城市空心化,还有谁来为城市服务呢?高房价想让环卫工人的下一代也做环卫工人吗?中国想要成功跨进发达国家的门槛,房地产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高房价痛下杀手,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2010年9月,南京市政协委员杨林川表示,看到自己的学生月入万元却只能租房结婚,他终于忍耐不下去,决定写个提案再尽政协委员的责任。在提案中他建议,对炒房集团头目和那些罪大恶极的炒房大鳄,判处10年以上徒刑。而对帮助炒房集团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金融单位人员,按玩忽职守罪给予惩罚。
杨委员的理由是既然对炒火车票的人都可以绳之以法,为什么就不能对这些炒房者也诉诸法律?炒房比贩毒的危害都大。
《刑法》第225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扰乱市场秩序,可根据情况轻重给予处罚。用这个筐来装炒房,似乎并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可以想象,如果对炒家采取法律的手段,你敢炒楼牟利,我就敢抓人,开发商敢弄虚作假,我就敢对你采取非常手段。这道命令今天颁布,第二天中国楼市就能应声倒地。对普通工薪阶层而言,只要有一定的能力,圆个安居梦想将是一件不算太困难的事。
政府可能出台这样的法令吗?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政府似乎还不愿意出此下策。房地产问题是解决了,但中国经济也可能遭受重创,这肯定会得不偿失。这就像一个人的腿生了疮,影响了奔跑的速度,一气之下,把腿给锯掉,那和其他人的比赛,怎么还有获胜的把握?
市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试图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来根除祸患就是不智,中国又可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又陷入一个怪圈。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为应对次贷危机,房地产仍是一个可以而且必须倚重的对象。
在各国均遭受次贷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这主要是由于4万亿元投资增强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预期,住房消费功不可没。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各项数据相当漂亮,但中国的经济仍像一个病人,要靠着政府的输血才能使身体各项机能正常,但基本面仍比较脆弱。在世界经济未整体回暖的情势下,中国经济也很难乐观起来。显然,政府更希望房地产在不成为麻烦制造者的前提下,继续扮演好拉动消费的角色,继续发挥它的余热。
另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对房地产已经产生了较重的依赖,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果现在匆忙摘掉房地产这根营养管,将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中央政府有再大的本事,都不可能把这个烂摊子收拾过来。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就像吸毒,猛然戒除还不太现实,只有不断减少剂量,不断开辟新的财源,才可能戒掉房地产瘾。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漫长过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2012年前,政府将给中国房地产发展一个缓冲期。当政府调整过来之后,就可以不断收网,大张旗鼓地宣布新的全盘计划。
政府不急于出手,显然是心中有数,2012年才是政府的终极目标。政府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准备降伏中国楼市的“必杀技”。
政府的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