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2年房价直跌一万元
1404000000004

第4章 “国”是“家”的延伸,也是一种升华 (2)

对于“新国十条”来说,我们也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认定购房者买房是首套房还是第二套房呢,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银行大可睁只眼闭只眼,房地产这块大蛋糕大伙都是抢着吃呢。

我们也知道,二套房的标准不能落实,“新国十条”可能真会成为一个哑弹,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杀伤力,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大笑话。

“新国十条”出台后,开发商、银行、媒体等都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国家不可能那么严格的,那样不是要把房地产彻底打趴下吗?如果一套住房已经供完了,再买时就应按第一套房算。房主写上子女的名字,他们也应该是首次置业,这样也挺合情合理吧。

很多开发商信誓旦旦说中央怎么可能对房地产下此“毒手”,走着瞧吧。但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发话了,对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很多开发商和银行终于傻眼了。

三部委明确规定第二套房是以家庭为认定标准,不能因为物业在子女头上就说成是两家人;只要你曾经贷过款,现在把房子卖掉,或者曾经有过房但贷款已经还完了,再购房时仍按第二套房算,这就是所谓的“认房又认贷”。

在申请房贷时,如果当地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已经购过住房的人可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谎称自己是“头婚”,这时怎么办呢?购房者就需要立个字据,如果真撒谎,在银行的信用系统中就可以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了。

三部委考虑得实在周全,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它几乎把任何一个漏洞都堵得死死的。

想借助银行的杠杆来炒房的炒房客已经黔驴技穷。对于开发商而言,这似乎等于到嘴的鸭子从口边飞了,而对于想拥有一套自己房子的外来打工者则是一个天大的福音。

理论再完美,也终要由实践来检验。中央整治高房价的“新国十条”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是言过其实,这就需要用事实来说话了。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股票指数的涨涨跌跌,那么“新国十条”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2010年4月19日,沪深股市双双迎来“黑色星期一”。沪深两市交易的股票中,仅118只个股上涨,下跌的个股则达到1581只。

上证综指开盘即暴跌3000点整数关口,人们的心理防线全面崩溃,全天股指跌幅达479%,创下2009年9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深证指数跌幅高达622%,股市一片狼藉。

此次股市暴跌真是全仰仗房地产之功吗?“新国十条”成了“罪恶滔天”,是不是太高看房地产的影响了?显然,很多人并不会买账,他们心中还有足够的理由。

各大论坛不乏神人,语不雷人死不休,这也造成很多传奇。关于此次股市大跌还有不同的说法,这也给此次下跌不一样的注脚。

早在2010年3月24日,天天新论坛的佛山人板块一个ID名为“赌球专家”就作过预言:“4月16日或19日中国股市暴跌,起码跌130点。”如果错了,他定当自宫以谢天下。当时论坛里还有人和他对赌,如果真如“赌球专家”所言,他也变性。

结果不言而喻,“赌球专家”完胜,股市暴跌的时间一天不差,只是比他预计的多跌了20点左右。

为什么“赌球专家”预测这么准呢?他的理论来自股指期货上市,而4月16日正好是中国股指期货正式推出的时间,股指期货功劳最大。

但如果细一分析,股指期货对此次暴跌的“功劳”并不是最大的。2009年以来中国股市还经历了两次大跌,第一次是2009年的7月29日,第二次是2009年11月24日至27日,这两次主要是以资本货物和材料板块的股票破位为主,房地产板块的股票并非成为破位主力。

但在这次股市的暴跌中,地产股绿油油一片,受伤最深。房地产股对股指的影响也是最深的。106只房地产股票跌破120日均线,14只房地产股远离120日均线的幅度更是超过20%。A股市场的房地产股为此一天蒸发逾600亿元市值,板块整体跌幅达到759%,居各大行业之首。

广宇发展、泛海建设、阳光城、嘉凯城、冠城大通、嘉宝集团、新黄浦、上实发展,8只地产股触及跌停。地产龙头万科当日收在830元,创近一年以来新低。从本轮最高点算起,招商地产、华侨城等房地产股甚至遭遇腰斩行情。

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链相当长。在这次股市的大跌中房地产并不孤独,它后面还跟着一帮难兄难弟,金融板块跌幅超过4%,黑色金属跌了593%。

本轮暴跌,最主要的原因显然是房地产调控的力度比大家预期来得猛、来得大。虽然之前大家都对房地产的调控有预期,但是可能还是没想到政府政策这么坚决。

中央政府出台政策也真会选择好日子。4月17日是周六,似乎不忍心在股市热情高涨的时候泼一盆冷水。再经过4月18日市场的消化,市场估计不会受太大的刺激。

但市场早已是惊弓之鸟,“新国十条”还是让市场消化不良。

股市就像一张小孩子的脸,各种喜怒哀乐都会写在脸上。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迅速传递到股票指数上,“新国十条”就给股市狠狠将了一军。

在“新国十条”颁布后,市场一片观望的氛围,各地楼市像被冰镇了,成交出现较大幅度的萎缩。以前门庭若市的售楼处一下变得门可罗雀,购房者仿佛一下消失了。

每年的5月都是购房的旺季,但2010年的5月却是凉飕飕的。无论是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还是南京、武汉、成都、重庆、杭州、天津、西安等二、三线城市,这个时候并没有给开发商传来捷报。

以广州为例,4月份的楼市还艳阳高照,商品房成交面积达707万平方米,但在“新国十条”出台后,5月份成交面积缩水至49万平方米,较上月大降三成。最被人们看重的五一黄金周三天,广州全市仅卖出了257套房,这个成绩只有2009年同期的1/5。

到了6月,广州成交面积再度下滑至438万平方米,仅略高于2010年2月份创下的3946万平方米的“地量”。

但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大多经历过商海中的刀光剑影,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国家的政策所吓唬住。一方面是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大不了我先避一下政策风头,宁愿卖少点也要把价格给扛住了,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已经过习惯了高利润的日子,降价甩卖似乎从他们的字典里消失了。

很多房地产商并没有丧失信心,摆出一副“不差钱”的姿态,看谁熬得过谁,我就不相信人们不买房子,国家政策会不松动。虽然五一成交不理想,但他们在等待淡季之后的“金九银十”,希望市场如2009年一样,逐渐转暖。

到了2010年8月,房地产市场似乎还没有任何松动的情况。8月1日,央行再次强调会继续严格执行差别的信贷政策,政府并没有出现丝毫心软的迹象。

如果数月都没有进账,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开发商心里还会暗中给自己鼓劲,再忍一忍,说不定哪天政府就动心了。但开发商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些实力不济的开发商可不愿意饿肚子。

为了渡过眼前的难关,部分房地产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许多楼盘再次出现买房送装修、送家电、送物业费的促销。甚至有开发商为了试探市场,推出了部分特价房。

“新国十条”颁布数月后,开发商为什么还在扮演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呢?这都源于他们久经沙场,见的世面多,翻翻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玄机。

关注房地产调控的朋友一般都会从文件中找到“为了稳定房价”这句话,这句话也一定会让很多开发商心里暖暖的。他们认为,政府肯定会爱护房地产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政府真把房地产给搞死了,谁又能获益呢?

虽然我们不会怀疑“新国十条”的巨大“杀伤力”,但我们仍会对它投以怀疑的目光。

这次政府真能保证不半途而废吗?政府真下定了决心吗?“新国十条”究竟是一个权宜之计还是狠下决心坚决制止高房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