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2年房价直跌一万元
1404000000005

第5章 调控的“空调”悬疑 (1)

面对高房价,政府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中国楼市基本上从2005年开始一路狂奔,价格不断上涨,中国政府也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房地产调控之路。

政府的第一招是收缩银根。开发商不是到处抢地吗?层出不穷的“地王”、不断攀升的地价无疑给高房价火上浇油。开发商拿地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钱除了自己赚的外,大多来自银行。

这下好了,政府就开始卡银行的脖子。只要把银行控制住了,开发商不到处抢地了,房价自然就不会再疯涨,这招就叫釜底抽薪。

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四大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都是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不能明说你们都统统不要再贷款给房地产,银行自然可以变着戏法把钱最终送到开发商手里。

政府采取的措施便是两招,一招是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一招是增加贷款利率。增加贷款利率大家都容易理解,利息越高,开发商的资金压力越大,如果开发商背一屁股债,最终可能成为银行的打工仔。

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则主要是针对银行的。在中央银行没有出现以前,到处是私人银行当道,人们选择银行存款就像押大小的游戏,保不准一家看似实力雄厚的银行一夜间就轰然倒塌,小业主的钱可能血本无归。

在成立了中央银行后,商业银行就会交一定比例的钱给央行,这部分钱可看成是商业银行交的保证金。就算垮台了,央行可以用这笔钱来弥补中小储户的损失,银行剩余的钱才可以用来贷款。

如果商业银行吸引了100元的贷款,它上交给央行10元,这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0%。央行把银行准备金率提得越高,商业银行上交的钱越多,贷出去的钱越少。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被视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最有效的手段。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最终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灾难。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挂掉了三个,剩下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后都只有改头换面,回归到传统银行,开始做以前他们根本不屑一顾的储蓄业务。美国的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遭受重创,要不是美国政府出手相救,可能早已进行破产清算。

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灾难,全世界众多国家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其他国家都被次贷危机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中国却跟没事人一样,好像次贷危机和中国就没有多少关系。

这时也相应地反映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上,中国反其道而行之。别人都在防止经济下滑,中国却在防止经济过热。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金融调控秀。

自2006年以来,央行一直都是采取收缩信贷的措施,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加息。2006年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利率;2007年更猛,又来了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

2008年上半年金融政策依然定调“从紧”,存款准备金率再创新高,年内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幅度维持在05个百分点,6月份达到175%的历史高位。

加息及提高银行准备金最重要的原因是担心经济过热,我们不能不说这些措施针对房地产的意味仍然比较明显。

房价为什么一直疯涨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房子太少了,大家都抢着要,供给明显不足嘛。因此增加商品房的供应便成为政府严控房价的又一重要选择。

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总不能把所有的空地都建成房子,还必须给工业、科教文卫、道路桥梁等留些地方。同样,也不可能这一届政府把地卖完了,让下一届政府只能望地兴叹。更重要的一点,大量耕地的减少,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严重的威胁,中国无论如何要死保“18亿亩”耕地红线。

在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压缩豪宅的比例,就可以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中央政府因此提出了90/70这个政策,意思是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必须占到总供给量的70%,这样就不会出现豪宅扎堆的现象,让普通老百姓根本无从下手。

在很多人看来,炒房客是推高房价的元凶。怎么治炒房客呢?那就是对第二套房下手,增加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同时提高利率,增加交易环节的税收,让你卖房时无利可图。

再有就是打击开发商捂盘,不能让他们像挤牙膏一样吊消费者的胃口,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趁机把房价抬上去。各级政府建立透明的信息查询系统,卖了多少一目了然,只要你捂盘,罚你没商量。

治标还要治本,商品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为了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买房问题,政府还得承担起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责任。政府甚至规定各个城市每年卖地的收入中必须拿出一定的比例建设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

为了降房价,政府十八般兵器都使出来了,但结果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越调越涨,越涨越调,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但政府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空调”也成为中国的一个流行语,这似乎让人们丧失了对政府的信心。

时间流淌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房价似乎还没有一丝松动的迹象。中国人都准备迎接奥运盛会的到来,很多人都相信随着奥运会的召开,中国房价可能又将上一个台阶。

但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2008年3月20日,恒大地产公司折戟中国香港股市。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房企的圈钱行为大声地说了声“NO”,这被视为2008年中国房地产界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以往内地房地产公司都是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恒大的失败让很多人从中感觉到不同寻常的信号。兔死狐悲,已经成功在中国香港圈了100多亿港币的潘石屹甚至预言,房地产市场将会迎来“百日剧变”,大量房地产开发商将会陷入危局甚至死亡,楼市经历剧变将重新整合。

潘石屹是危言耸听还是唯恐天下不乱?他到时候自己可以拿着手中的真金白银浑水摸鱼,把小开发商都收编到自己旗下,到时虽不说号令天下,一统江湖,至少自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所以听到潘石屹“百日剧变”的预言,我们不得不产生怀疑,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潘石屹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潘石屹毕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其实已经嗅到了空气中某种特殊的气息。

房价是不可能永远上涨的。当京沪穗深的房价破万并不断向上冲时,基本上就成为有钱人的游戏,和普通老百姓就没有什么事了,最多只能当一个匆匆的看客。但参与房地产这场游戏的人一少,成交量自然就降下来了。

高房价虽然让开发商心里暖暖的,但那只是表面上的繁荣,空有一个花架子。开发商要的是最后的利润,卖出去了才是实实在在的。

还没有等到奥运会开幕,各大城市的房价便有松动的迹象了。但小的让利不能让普通老百姓买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老百姓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