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与口才训练
14092800000015

第15章 口才的表达要求和修养要求

口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要求人们不仅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说话原则,还必须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表达标准或尺度。而要获得与掌握口才艺术,则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口才修养。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明确口才训练的内容和锻炼、提高口才的努力方向。

一、口才的表达要求

无论是欣赏评价别人的口才,还是分析总结自己的口才,口才有没有一个检验评价的基本标准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我们知道,好口才既是一种科学性、规范性的口才,又是一种艺术性、创造性的口才:它既能开启听者智慧的大门,也能激发听者喜怒哀乐的感情,带给听者以精神陶冶和审美享受。精彩口才的展示,虽然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内容变化无穷,但从中可以发现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视为形成口才标准的基本依据。有人将评价与检验口才的基本标准,概括为准确、简明、生动、得体。

(一)准确

准确,首先是指语音要清晰准确。说话要口齿清楚,确保听者在语音上“听得清”,不给人含混不清的感觉。其次是用词要明白准确。说话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要语意明白、精准,勿给人含糊其辞或词不达意的感觉。最后,内容要明白准确。说话人要观点鲜明,意思明确,勿给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感觉。

(二)简明

简明,首先是指中心要明确。说话人要立意明确,内容集中,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勿蔓勿滋,不给人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不知所云的感觉。其次要条理分明。讲话人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首尾一致,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勿给人语无伦次、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感觉。最后,话语要简洁。写文章讲究“惜墨如金”,讲话也要“惜墨如金”,追求用语精练、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效果,努力避免口语散漫的特点,勿给人啰唆重复、废话连篇的感觉。

(三)生动

生动,首先语调要抑扬顿挫。讲话要音量适中,语速恰当,语调丰富,努力通过语音的绘声绘色来表达丰富、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勿给人声音乏力、语调平直的感觉。其次是词汇要丰富,句式要多变。汉语有丰富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句式也灵活多变。说话要充分利用汉语这一特点,表达丰富、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勿给人词汇贫乏、句式单调的感觉。最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要多样。口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比书面语更加丰富多样,或描绘叙述,或议论抒情,或单向输出,或有问有答,或声情并茂,或眉飞色舞,或含蓄讽喻,或幽默风趣,说话者要驾轻就熟,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给人一种生动形象、新鲜活泼、深入浅出、生机盎然的审美感受。

(四)得体

得体,首先要求态度从容大方。说话要仪表端庄,举止得体,态度从容、自然、热情、大方,勿给人扭捏、怯场、做作、随便或粗率的感觉。其次是话语要切合身份、场合、目的、对象的需要。说话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说话要“切合语境”这是一条重要原则,是“把话说好”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会说话”的一个重要标志。说话者要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揣摩与把握,勿给人造次、唐突的感觉。最后,说话还要讲究文明礼貌。说话要讲究“口风”、“口德”,勿使用污言秽语或出口伤人。既要自重,也要重人,这也是说话“得体”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上八个字,内容相当丰富。它既包括了口才的基本要求,也包括了口才的水平要求;它既可以供人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时遵循,也可以作为口才评价、分析和改进的参考。

二、口才的修养要求

从口才构成要素来看,所谓口才,绝非“口上之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一定的语境下,根据一定的交际需要,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调动运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一种综合言语能力。它要求说话的人,口、耳、目、舌、身和知、情、意、行协调动作,除了言语流畅外,还必须具备德、才、识、学等多方面的修养。具体来讲,口才修养要求,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口才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例如,有人爱说话,有人不爱发言;有人说话快嘴快舌,有人说话慢条斯理;有人说话心直口快,有人说话爱兜圈子;有人说话幽默风趣,有人说话严肃正经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口才风格和特点,除了跟人们的各种修养素质有关外,更多的则是一个人的性格表现。正如明朝哲学家李贽所说:“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扬;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之谓也。”

口才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对自己的心理控制。说话人对自己的心理控制,要求一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情绪,综合的气质,乐观、开朗、坚定、自信的性格。从言语交际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求说话人具有良好的自信意识、吸引意识、反馈意识和良好的统摄全局、克己适彼、引而不发、如数家珍的心理状态。对于初登讲坛的人来讲,主要就是消除紧张。有道是:“练说先练胆。”胆,即胆量,即良好的心理素质。说话不怯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一怯场,什么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素质,都化为乌有。有时情形危急或场面壮大,更是需要一个人具有驾驭复杂情形或场面的勇气和气魄。

广义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包括说话人对于听话人的心理控制,要求说话人说话前熟悉听者的心理状态、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因素和个性特征。口才心理学称这种心理素质为心理沟通能力。俗话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同效果?就是由说话人对听话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把握不同所致。

(二)口才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俗话说:“锦心绣口”、“文思泉涌”。这里的“口”与“心”、“文”与“思”的关系,就是语言——口才与思维的关系。口才与思维具有同一性关系。口才在内,表现为思维,思维是口才的内储形式;思维在外,表现为口才,口才是思维的外化形势。口才与思维可谓相辅相成、如影随形。所以一个人思维清晰,说话便条理分明;思维混乱,说话便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同理,思想的深刻性与抽象思维能力有关,说话的生动性与联想力、想象力有关,而说话的随机应变、别出心裁,则与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有关。有人说,思维是口才的灵魂,由此可见思维对口才的重要性。

口才对思维的要求,有人概括为“十性”,即清晰性、准确性、条理性、敏锐性、开阔性、灵活性、生动性、严密性、深刻性、创造性等,具体表现为口才要求一个人具有较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抽象思维力、形象思维力、直觉思维力、灵感或顿悟思维力等。但是,口才表达中的思维活动是动态的,思维具有敏锐、迅速、灵活的特点,而不同的人对动态思维的适应性各不相同。例如,许多人心情一紧张,情绪一亢奋,大脑各功能区的活动就不够协调了,出现跳跃、超前和思维意象散乱的情况。因此,心理稳定与一定的思维品质的良性发挥有一定的关系。

(三)口才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是口才的内容。“我知故我言”。而口才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所以,关于良好的口才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知识暴涨、社会全方位开放、信息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谁不拥有知识、占有信息,谁就可以说“没有发言权”。

口才首先要求一个人具有比较广博的一般文化科学知识。口才“要给别人一碗水”,也要“先得自己有一桶水”。一个人只有知识广博,说起话来,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谈笑风生。

口才也需要一个人具有一两门比较渊博的专门知识。一个人长期专注、浸润于一两个专门领域,这不仅可以使他比别人“更有话说”,“更有发言权”,也可以比较好地带动他对于一般知识的理解,可以较好地影响他的心理、情感与气质。这样的人说起话来,自然有板有眼,能伸能缩,可深可浅,极富个性。

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求一个人懂点交际规则和交际美学方面的原理。哲学、历史、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语言学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人为什么说话。它们从理论的高度,给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包括人际言语交往)应该遵循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交际规则。言语交际学、口才学、文学、美学、逻辑学、修辞学、演讲心理学,则是从思维、心理和语言的逻辑规则层次和审美经验层次,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说话以及怎样才能把话说得优雅、庄重、生动、得体。

良好的文化修养,还要求一个人不断追求新知,做学习的能手和获取信息的高手。

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表现为具有真知灼见。所谓真知灼见,就是要求你的思想比较先进、独特、正确而深刻。或者发人所未言,令人耳目一新;或者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独为大家所服膺;或者剖析事理,揭露本质,能够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具有很强的揭示真谛、昭示真理的能力。这是文化知识修养不仅具有广度而且具有深度的表现。这种修养虽然很难获得,但也只有当你具有了这种修养时,你才获得了说服人的锐利武器。

(四)口才要求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人讲,文如其人;作文先做人。鲁迅先生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些关于作文与做人的道理,也适用于口才。说话跟做事、作文、做人一样,要考虑它的道德效果。

说话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宽厚仁慈、诚实谦虚、光明磊落,等等。一个人如果品德高尚,不待开口,别人已亲近三分;一旦开口,别人就会十分重视他的言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形象太差,纵令他口若悬河,言之凿凿,别人也不会对他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这叫做“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口才如果不跟良好的道德结合起来,很可能说得越多,错得越多。

高尚的情操,具有广泛的内容,表现在口才上,就是要求一个人注重口德。古人云:“口可以食,不可以言。”意即说话会有所伤害。有时,一句话可以送人上天堂,一句话也可以送人下地狱。因此,讲话不可随便。良好口德的基本要求是:说话实事求是,不妖言惑众,不以假话、大话、空话欺人、唬人、骗人;不以言语诬人、伤人、害人;不搬弄是非、巧言令色,不讲脏话、粗话;不哗众取宠,卖弄口才。

(五)口才要求一个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广博的知识与真知灼见,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来自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使人们直接从亲身经历与感悟中获得真知,构成个人知识的一大来源。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说读书的重要。但还是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足不出户而致知与亲身参加社会实践而致知,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没有介入个人的感性认识,所获得的主要只是些公共常识;而后者介入了个人生活体验——个人的情感、意志与汗水,因而所获得的知识,是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个性的,而且它是一种真正的个人财富。因此明智的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也提倡读两种书,即“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无字的书”即社会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亲身实践读“无字的书”,好处不仅是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而且可以使在书斋里读到的书活起来。《红楼梦》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也适用于口才。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呢?显然途径只有一个,就是知行结合。所以,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砥砺思想、磨炼性格,要多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如参观访问、游历名山大川、广交良师益友、热心捐助或加入志愿者组织等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社会生活实践也是口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