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14206900000013

第13章 理解孩子的“错误”行为

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对父母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孩子,把孩子的行为和感情用“好”、“坏”来区分,使孩子常常因为日常生活中做的一些事情而受到责怪。由于孩子不可能知道怎样做父母才认为是对的,又由于依赖父母,就非常想要讨父母的欢喜。这样,孩子就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感到没有把握。其实孩子看待自己的错误比我们心里想的要严重得多,因而孩子在父母责怪他的时候常常忍受着内疚的沉重负担。

未成年人需要成年人引导其行为,这就需要成年人以冷静的态度处理已经发生的错误。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父母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他内心里可能产生的想法和情绪。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是不成熟的人。其实孩子犯错也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可以让父母更好地教会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回避同样错误的机会。对孩子耐心的引导,这会让他们感到踏实和充满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自然会记住这个教训,用一个新的正确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自己的行为。此外,父母对孩子悉心的爱也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走出来的重要手段。父母要信任孩子,鼓励他们,用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1.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理由

幼儿园小班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夏,一个叫小蔼。小夏是个很大度的男孩子,他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还喜欢把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总是和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他说:“和小朋友一起玩比自己一个人玩有意思多啦。”

可是小蔼就不一样了,她不但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妈妈要送她去幼儿园她都哭闹着不愿意去。开始妈妈以为她撒娇舍不得离开妈妈,就劝她说:“小蔼,你乖啊。去了幼儿园就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了,你会比在家里更开心的啊。”结果听到妈妈这样说,小蔼反而哭得更厉害。妈妈奇怪了,就问她:“小蔼,那你能不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啊?”

小蔼哭着回答:“我不喜欢去那里,去那里,他们会抢我的玩具的。”

妈妈说:“小朋友们不是抢你的玩具啊,他们只是想要和你一起玩。”

小蔼说:“不要,我不相信他们,他们会把我的玩具弄坏的。”

案例分析:

事情的原因终于明了了。孩子害怕去幼儿园是因为担心小朋友会抢夺和弄坏她的玩具。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时不能光从表面上看。孩子的“错误”行为很多时候是有深层的原因的。就像例子里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许可以告诉她“和小朋友一起玩是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这样的理由并不足以说服孩子。父母应该注意到,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孩子,而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她自私自利,根本原因是因为她缺乏对旁人的信任和安全感。因此父母就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在解决孩子的“错误”之前先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到理由,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梅梅到公园去和小朋友玩了。到了吃饭时间爸爸去找她,刚走进公园就远远听到几个孩子的欢叫声,走过去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孩子们把花园的花朵采下来编成花环戴,地上枝叶狼藉,花朵的碎片满地都是。而梅梅还正开心地和小朋友们打闹。

看到爸爸来了,梅梅连忙停了下来。别的孩子看到有大人来,觉得害怕了,便一哄而散,只剩下梅梅一个人站在那里。

爸爸生气地说:“梅梅,公园是给大家休息和娱乐的地方。爸爸曾经给你说过,要爱护公共设施,包括公园里的花草树木,你们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应该了?”

梅梅低下头说:“爸爸,我错了。”

爸爸的语气和蔼了下来,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现在和爸爸去跟公园的管理员叔叔道歉。”

梅梅显然为爸爸的话吃了一惊:“爸爸,要我一个人去吗?可是别的小朋友都走了啊。”

爸爸趁机对梅梅说:“做了错事就要勇于面对,逃跑是懦弱者的行为。今天你如果不敢面对,那在今后的生活里,就不会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梅梅点点头说:“爸爸,我跟你去找管理员叔叔。”

案例分析:

如果运用得巧妙的话,错误也能成为一种“资源”。其实犯了错的孩子也是有弥补过失的心理的,尤其是在大人发现之后,他们就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应该。孩子是有是非观念的,只不过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而无法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用孩子的错误行为本身来做推动孩子改正错误的力量,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

3.别让孩子对错误恐惧

小昙做事很粗心,在家里不是打翻了茶杯,就是打翻了花瓶。妈妈对她毛手毛脚的举动很不满意,经常教训她,告诉她做事要认真仔细。但是随着教训次数的增加,小昙做事粗心大意的毛病不但没有一点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妈妈虽然很生气,但是也没有任何办法。小昙就像陷入了一个怪圈,越不想打翻东西就越要打翻东西。

一天吃饭的时候,爸爸买来了好喝的饮料。小昙很高兴,主动拿来玻璃杯倒饮料。饮料倒好了,一家人也坐到了餐桌前。小昙正高兴今天没有打翻任何东西,谁知道刚刚伸出手去夹一块自己喜欢吃的清蒸鱼,就打翻了摆在自己面前的饮料。妈妈的脸色立刻变了,小昙害怕起来。

爸爸看在眼里,也故意打翻了摆在自己面前的饮料,然后一边收拾一边说:“哎呀,我都三十多岁的人了,居然也会干出打翻东西这种事情啊。”

妈妈听在耳里,忽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她看看女儿害怕的样子,面色缓和了下来,说:“这到是,其实打翻东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打扫干净就行了。不过,只要细心一点,就不会总是打翻东西了。”

一家人终于高高兴兴地开始吃饭了。说来也奇怪,自从那次以后,小昙就很少再打翻东西了。

案例分析: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错误而产生恐惧,又因为恐惧而导致不断地犯错误。因为犯了错害怕父母责怪,反而更容易犯相同的错误。这是因为父母的态度已经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孩子反而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打破这个怪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不要对错误恐惧。要让孩子知道其实犯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犯错是为了学习以后不再犯错。当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严重的时候,他们的心态就会放松。在好的心态下,当然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错误也不会那么频繁地发生了。

4.有时“犯错误”的同义词是“求知欲”

潘潘的家里有一台古董留声机,那是爸爸的宝贝,爸爸很喜欢用它来听黑胶唱片。潘潘对此充满了好奇。

一天,趁爸爸不在家,潘潘拿出爸爸的工具,把这台留声机给拆成了一堆零件。但是当他想把留声机装回去的时候,却发现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它复原了。正在潘潘着急的时候,爸爸回来了,一眼就看到了地上的一堆七零八落的“尸体”。

潘潘心想这下坏了,不挨打也要挨顿骂。没想到爸爸却看着自己的“杰作”说:“这是你干的吗,儿子?”

潘潘只好点点头:“我想看看这个大喇叭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爸爸说:“原来是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

潘潘不好意思地摸摸头。爸爸绕着破碎的留声机看了一圈,说:“不过看样子你干得还不错,你能保证拆的时候没把零件弄破吗?”

潘潘立刻高兴起来:“是的,爸爸,我保证我拆的时候很小心。”

爸爸说:“看样子你真的对它很感兴趣。那好吧,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把它弄回原样吧。”说着爸爸拿起了工具。

潘潘眼睛都不眨地看着爸爸把留声机装回了原样,佩服地对爸爸说:“爸爸,你真棒。”

爸爸说:“儿子,下次当你再想研究它的时候,叫上我一起做怎么样?”

潘潘大声说:“一定!”

案例分析:

别把孩子做的错事都当成十恶不赦的“罪行”来审判。很多时候,犯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小脑袋里装着的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探索自己未曾触摸过的世界。在他们跌跌撞撞前进的道路上,他们总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但是这些错误往往是触摸到真相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父母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孩子的很多“错误”行为,并且给予孩子他们所需要的扶持和帮助。

5.“犯错”原来是为了弥补错误

滴滴有一条可爱的小狗,她很喜欢它。不过这条小狗很顽皮,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乱咬东西。

一天爸爸妈妈一起出门去了,在出门前滴滴答应爸爸妈妈会看好小狗,不让它乱咬东西。结果滴滴在房间里画画,完全忘记了看小狗的事情。后来听到客厅里传来东西被撕裂的声音。她急忙跑出去,不过已经晚了,她看到沙发已经破了一个大口子,地上满是被小狗扯烂的碎片。

滴滴很着急,她抱起小狗对它说:“你呀你呀,你犯了一个大错误了,爸爸妈妈回来一定会打你的,你怎么办呢?”不过小狗可完全不懂她的意思,还高兴地对她汪汪叫。

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小狗免受处罚,滴滴开始想办法。她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她跑回房间,挑选了一种和沙发颜色相近的水彩颜色,把一张白纸全部涂成了那个颜色。然后她拿着透明胶把这张纸粘在了小狗扯出的大口子上。

晚上爸爸妈妈回家了,滴滴的“作品”当然无法瞒过爸爸妈妈的眼睛。妈妈说:“滴滴,这是你弄的?”

滴滴点点头。妈妈扯下纸,看到了沙发上的口子,很生气:“这是小狗弄的?”

滴滴说:“不,不是小狗。是……是我不小心弄坏的。”

爸爸说:“滴滴,你在撒谎。”

滴滴只好承认了,并说:“我错了,我不该撒谎,也不应该为了画画忘了看住小狗。爸爸妈妈,你们别打它,好吗?”

爸爸妈妈看着女儿的样子,笑了,说:“我们可以答应你,不过你也要答应我们,下次一定会看好小狗,好吗?”

滴滴开心地回答:“我保证!”

案例分析:

孩子有孩子的小聪明。在犯了错误以后,他们有弥补错误的本能。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找个借口让自己免于被责备,而是先找一个补救的方法。事实上这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它至少代表着孩子没有逃避责任,而是积极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因此父母在这样的事件上应该保持宽容的态度,给孩子弥补错误的机会。往往就是这样会开动脑筋为自己的“错误”善后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必然会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会勇于承担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在父母提供的宽容的环境里得到很好的提高。

6.理解孩子的“口是心非”

妈妈带湘儿到同事阿姨家去玩。阿姨的梳妆柜上有一个很漂亮的花朵形状的胸针,湘儿看到了很喜欢。吃完了饭,趁妈妈和阿姨在客厅里聊天的时候,湘儿悄悄走进了阿姨的房间把那个胸针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晚上回到家,妈妈给湘儿脱衣服上床睡觉的时候,在湘儿的口袋里发现了这个胸针。妈妈的表情立刻严肃了,因为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妈妈对湘儿说:“湘儿,这个胸针是哪里来的?”

湘儿也立刻紧张起来:“我不知道。”她在撒谎。

妈妈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怒气:“但是妈妈知道这是阿姨的胸针。你要跟妈妈谈谈吗?”

湘儿装作满不在乎地样子说:“谈什么?”

妈妈从湘儿的眼睛里看到了紧张和不安。妈妈说:“谈谈为什么从阿姨那里偷偷拿了这个胸针。”

湘儿嘴硬说:“没什么,我就是觉得很漂亮,所以就拿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嘛,反正阿姨有很多漂亮的东西。”

妈妈说:“但是这不代表就可以做伤害别人的事。阿姨失去自己喜欢的东西,她会伤心。如果你喜欢这个胸针,你可以告诉妈妈,我们可以去商场买,我们在商场里为这个胸针付钱,它就将属于我们。但是阿姨的胸针不属于你,你不应该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你说呢?”

湘儿终于低下头说:“妈妈,我错了,明天你带我去阿姨家吧,我想把这个胸针还给阿姨。”

案例分析:

孩子犯了错心里都是害怕的,但是有时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他们会“口是心非”地说一些自己认为可以保住“面子”的话。当父母的在这个时候没有必要为了孩子嘴硬不立即认错就大发雷霆,更不要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对孩子进行羞辱和谩骂。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冷静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才可以使情绪得到控制。其实孩子这时心里的惊慌失措绝不比父母的怒气程度要低,所以,用平静的表情和冷静的对话引导孩子一步步承认自己的错误远比为了发泄而把孩子打骂一通的效果要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