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14206900000024

第24章 回避孩子的“诱饵”

面对孩子抛出的“诱饵”,父母时常感到困惑。他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一方面父母害怕揭穿孩子的“阴谋”会令他们难堪,心灵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他们则担心孩子用惯了“鬼伎俩”会变得不诚实。奸诈和不诚实不是褒义词,当然也不是为人所喜的品质。父母用成年人的眼睛看过了太多世界上的尔虞我诈,他们担心孩子也会卷进这样的漩涡。然而,当父母为此忧心忡忡的时候,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把“成人的帽子”戴到了孩子的头上。其实,那些所谓的“诱饵”不过是孩子在耍“小聪明”,这里面并没有包含成人世界的狡诈含意。孩子的“小聪明”只不过是孩子想要寻求更好的沟通手段而已。

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想法和独立思维的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想要与这个世界有沟通,就必须探索和学习自己的“社交方式”。随着孩子心智的逐渐成熟,他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直接要求往往会受到拒绝。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开始寻求一种更复杂的、可以令要求被实现的可能达到最大化的沟通方式。尽管孩子的“小聪明”对父母来说仍是幼稚可笑的手段,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会学会跟父母谈话的“策略”。他们开始试着在和父母交谈的言语中设置“陷阱”,抛出“诱饵”,希望父母“上当”,满足他们的要求。有的父母对此很苦恼,觉得孩子学会了“耍心眼”。但事实上没有必要如此担心,孩子的小聪明很多时候是他们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表现。聪明的父母只要懂得回避孩子的“诱饵”,就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反客为主”,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父母沟通。

1.总喊爸爸妈妈的孩子

周周小的时候胆子特别小,尤其害怕一个人单独行动,于是爸爸就教给周周一个办法。爸爸说:“周周,如果你害怕自己一个人单独行动的话,那么你可以嘴里叫着爸爸妈妈,这样的话,你就会感觉到爸爸妈妈就在你身边,你就不会害怕啦。”

于是周周就照着爸爸的话做,果然可以克服自己的恐惧,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周周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嘴里总是叫着“爸爸妈妈”。

一转眼,周周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而且已经上了小学,但是这个习惯却很不容易改掉了。爸爸跟周周说了很多次,周周也一再地答应会改,不过总是不奏效。爸爸很严肃地和周周谈了一次,告诉他这么大了如果还总是叫着爸爸妈妈走路的话,别的同学会笑话他的。周周一听爸爸说的有理,为了自己的“面子”。终于答应一定改掉这个习惯,并让爸爸妈妈监督他。

一天爸爸送周周去上学,却发现这天周周的话好像特别的多:“爸爸,今天晚上吃什么啊?妈妈会不会早点来接我啊?”“爸爸,小鸟叫得真好听啊,妈妈最喜欢听啦。”“爸爸上次郊游咱们玩得真开心啊,妈妈也说很开心。”

听着听着,爸爸觉得不对劲了,因为这孩子的每一句话里都有“爸爸”和“妈妈”两个词,爸爸心想:好小子,原来在和我玩小聪明呢。不过爸爸并没有拆穿周周,而是主动承担起了“发言者”的角色,爸爸和周周聊到了学校的生活、周围的同学,还有周周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慢慢地,周周的注意力转移到爸爸讲的话题里了,就不再专注于喊“爸爸妈妈”了。

案例分析:

孩子很聪明,也很可爱。为了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是花了心思的,但是因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当然改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由于父亲在身边监督,又不好意思“变卦”,于是想了个办法,既可以不停地叫“爸爸妈妈”,又不用担心父亲的责备。孩子的小聪明当然逃脱不了父亲的眼睛。但是父亲很有智慧,他并不揭穿孩子,而是在事件里扮演了优秀的引导者的身份,他避开孩子希望在和爸爸妈妈有关的话题上纠缠的“诱饵”,转移话题和孩子谈起别的事情,从旁协助孩子改掉不良的习惯。

2.三杯可乐和两碗饭

维维特别喜欢喝甜甜的可乐,但是这样的饮料喝多了不好,所以爸爸妈妈控制得很严格,一个星期只给维维买一瓶。而且这一瓶每天都只能喝一杯。维维觉得很苦恼,因为他多想一次喝个够啊。于是维维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晚上开饭了,爸爸妈妈都已经坐在餐桌前了,可是维维还没有来。妈妈喊:“维维,吃饭了,快来吧。”

维维答应着,过了一会儿,就看到他抱着可乐瓶子来了。妈妈说:“维维,咱们不是说好了一天只能喝一杯吗?”

维维说:“妈妈,如果你们让我在吃饭前喝三杯可乐的话,待会儿我就吃满满的两碗饭,好不好啊?”

因为维维平常吃饭就是个大难题,爸爸妈妈当然很想让孩子可以多吃一点饭,做了一下思想斗争就答应了。维维这下可高兴了,他终于可以喝个够了。于是维维喝了满满的三大杯可乐,可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呢?连一碗饭也没有吃完。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维维又抱着可乐瓶子来了,还是用昨天那个办法,这下爸爸妈妈可不上他的当了。两个人都不接维维的话,而是对维维说:“今天炖的鸡汤好香呀,给维维盛一碗。”

维维噘着小嘴不高兴了。爸爸看到他的样子,就说:“维维,有一个故事你听过没有?”

维维问:“什么故事呀?”

爸爸说:“狼来了的故事。”

这下维维可明白爸爸的意思了,知道没辙了,只好放弃了喝可乐的想法。

案例分析:

孩子还真聪明,居然学会了利用父母的弱点,利用爸爸妈妈希望他可以多吃一碗饭的心理来换取喝可乐的机会。这个“诱饵”还用得挺高明,爸爸妈妈一时大意还真上当了。不过当孩子再来一次的时候父母可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如果纵容下去就会养成孩子的坏习惯了。这时候就不仅仅要回避孩子的“诱饵”,还要找个方法来起到提醒孩子的作用。比如爸爸说“狼来了”的故事,告诉孩子如果总是撒谎就不会有人再相信你了。会耍小聪明的孩子当然可以领会父亲的意思,他知道父母看出了自己的意图,自然会有所收敛了。

3.粉红色的公主裙

洁洁看中了一条粉红色的公主裙,可爱的泡泡袖和胸口的蕾丝花边让洁洁喜欢极了。可是她上个星期才买过一条白色的裙子,如果还要再买一条妈妈一定不会答应。想个什么办法呢?洁洁可伤透了脑筋。放学的路上,洁洁听到一个小孩子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买个新书包吧,同学们都有新书包了。”这下洁洁灵机一动,想出办法了。

回到家,洁洁跟妈妈说:“妈妈,我上个星期天陪婷婷去逛街的时候看到一条粉红色的公主裙,好漂亮呀。”

其实,妈妈立刻就明白洁洁的意图了,不过妈妈装作不明白的样子问:“然后呢?”

洁洁说:“那条裙子有很漂亮的泡泡袖和蕾丝花边,婷婷说她很喜欢,她妈妈就给她买了。”

说完洁洁停下来等着妈妈说话,她想这下说得够明显的吧。

谁知道妈妈还是不上当,忽然问她:“最近老师教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啊?”

洁洁当然不想谈这个问题,但是为了连衣裙,她只好回答:“还可以,就是英文朗读稍微差一点。”

妈妈说:“是吗?那在这个方面可要加强了。听说你们学校要表演英文舞台剧了?”

洁洁说:“是呀。”

妈妈又问:“你扮演什么角色?”

洁洁只好回答:“我英文朗读那么差,怎么可能有我的角色啊。”

妈妈说:“真遗憾,要是我的女儿站在舞台上穿着一条粉红色的公主裙的话,一定更漂亮。”

洁洁显然听出了妈妈的弦外之音,只好不再提粉红公主裙的事了。

案例分析:

不管女儿怎么“绕”,妈妈就是不上当。其实做妈妈的当然不会舍不得钱给女儿买一条连衣裙,不过上个星期才买过一条,这个星期还要买就有些过分了,妈妈当然不想养成女儿予取予求的习惯。于是巧妙避过女儿的“诱饵”,反过来利用女儿希望得到东西而不愿“得罪”妈妈的心理将话题引到英文朗读的问题上来,并且用言语暗示女儿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表达了“一个有内涵的人才有可能更美丽”的意思。相信女儿听了妈妈的话,会有所反思。

4.妈妈我陪你

卡卡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自己一个人单独睡一个房间了。但是卡卡非常的依恋妈妈,总是想和妈妈多待一会儿,因此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也总是拖拖拉拉不愿意进自己的房间。

这天晚上又是如此,妈妈监督卡卡洗漱完毕以后,亲了亲卡卡的额头说:“乖儿子,该进房间睡觉了。”

卡卡当然不愿意了,于是一会儿说要上厕所,一会儿又说肚子饿了让妈妈给他热一杯牛奶。儿子的意图妈妈当然非常明白,尽管儿子总是“找茬儿”妈妈也没有责备他,只是照他说的带他去了厕所,还热了牛奶给他喝。这些事情都做完以后,卡卡找不到理由了,只好进了自己的房间。

妈妈看卡卡睡觉了,也回自己的房里准备睡了。谁知妈妈准备在睡前看几分钟书的时候,卡卡进来了,他搓着手说:“妈妈,你害怕吗?我陪陪你吧。”

妈妈并不回答卡卡的问题,而是说:“妈妈正在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孩独自一个人在丛林里生活的故事哦。”

卡卡听了妈妈的话,脸有一点点红,然后说:“我还是不陪你了,我回去睡了。”

案例分析:

孩子依恋母亲是很正常的事情,小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甚至会让母亲觉得很贴心。但是如果依恋的程度过于强烈的话,就必须要纠正了。但是孩子有孩子的自尊心,他并不说“妈妈我想和你一起睡”,而是“狡猾”地说“妈妈,我陪陪你吧”。聪明的母亲用自己正在看的故事告诉耍“小聪明”的孩子,母亲已经接受到了他隐喻的信息,但是又婉转地回绝了孩子的要求,虽然孩子会有一点失望,但是母亲已经帮助孩子完成了沟通的愿望。

5.一起去拿东西吧

英英很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进屋睡觉。妈妈干涉她,她就常常跑到爸爸那里去寻求帮助。爸爸心疼女儿,就会帮女儿拖延时间,比如说让她再玩一会儿吧,有时妈妈看到女儿可怜巴巴的样子,也就心软了。但是英英就越来越胆小,常常晚上赖在爸爸妈妈身边不肯去睡觉。

妈妈觉得问题很严重了,下定决心要帮助英英克服怕黑的习惯。于是下了个硬性规定,每晚九点英英必须进屋睡觉,坚决不准爸爸帮她说情。

这下英英可没有办法了,她不可以再找借口往爸爸身边躲了。可是她还是害怕黑屋子,怎么办呢?于是英英就找到了另外的一个方法。

晚上妈妈照例叫英英去睡觉了,英英就说:“爸爸妈妈,我们一起去屋里拿东西吧。”

女儿的“小聪明”把妈妈逗笑了,但是妈妈知道绝不能心软。于是妈妈故意不理英英,自言自语道:“夜晚真是很美丽啊。”

英英说:“晚上是黑的,很可怕啊。”

妈妈说:“怎么会呢?晚上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星星,一闪一闪亮亮的。对了,我想起来了,从英英房间的窗口看星星最漂亮了,妈妈真羡慕英英。”

英英听了妈妈的话,果然没有那么排斥进房间了。

案例分析:

孩子会丢“诱饵”,妈妈会循循善诱。妈妈在避开女儿“诱饵”的同时,也朝女儿丢了一个“诱饵”。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拥有的东西原来被别人羡慕的时候,就会特别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那样东西。妈妈的“诱饵”正是英英房里那个可以看到星星的窗口。妈妈用漂亮的景色取代了黑暗的可怕,让女儿将她最害怕的黑暗与可以带来美丽光芒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妈妈充满智慧的言语想必会令女儿终身受用和难忘。

6.我们去找陈爷爷玩

喧喧本来是不爱吃零食的,但是过完年以后就变了。原来喧喧家住的小区里有一位陈爷爷,陈爷爷很喜欢喧喧,因此总是揣着几块糖在兜里,随时准备着一看到喧喧就给他吃。

甜甜的糖果对喧喧的吸引力当然很大,但是喧喧的爸爸却并不希望孩子吃那么多的糖果。但是碍于陈爷爷的一片好心,总是不好当面拒绝。不过爸爸知道陈爷爷总是喜欢在小区的哪个地方散步,于是接喧喧从幼儿园回来的时候,爸爸就会避开陈爷爷喜欢散步的地方直接回家。

孩子是很聪明的,喧喧看出了爸爸的想法,知道爸爸是刻意避开陈爷爷的。但是他也知道,只要见到了陈爷爷就会有甜甜的糖果吃。不过他知道不可以直接跟爸爸说,因为如果直接说爸爸一定会不答应的。

于是,当爸爸再次从幼儿园接他回来经过小区花园的时候,喧喧对爸爸说:“爸爸,不如我们去找陈爷爷玩吧。”

爸爸愣了一下,不过立刻反应了过来,心想要找陈爷爷玩是假,想吃糖果才是真的吧。但爸爸不动声色,只是跟喧喧说:“妈妈刚刚打电话告诉我她买了甜甜的荔枝在家,她说她刚刚吃了一个,比糖还要甜呢。所以咱们赶快回家吧,改天再去找陈爷爷玩好吗?”

喧喧立刻点点头,显然已经急着回家吃荔枝了。

案例分析:

孩子想吃糖,父母要阻止。因为糖里含有色素,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没有好处。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可以吃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水果。爸爸的“诱敌之计”显然比儿子的高明多了。既然孩子喜欢糖果甜甜的味道,就用水果同样的香甜来打动孩子,孩子果然轻易“上当”了,不过是个充满爱心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