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14206900000026

第26章 不要总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印度思想家奥修有一句名言:“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喜欢用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的父母正是进入了这个怪圈。觉得孩子比别人强的,沾沾自喜;觉得孩子比别人弱的,失望沮丧。究竟是孩子扰乱了父母的生活,还是父母自己在扰乱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评价用不着总是找个“参照物”,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无法用一个固定标准来衡量一样。山外有山,比来比去,何时是尽头?毕竟你对孩子的爱是因为他是你独一无二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是个事事比人强的孩子。

1.“比较”是把双刃剑

小普和小特是表兄弟。小普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小特就要逊色一点了。小普经常和爸爸妈妈到小特家去玩。两家的大人在一起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把两兄弟拿来做一番比较。

这不,刚放了暑假,爸爸妈妈就带着小普到小特家去做客了。期末考试的成绩正好是一个不错的谈资。刚进门没多久,果然两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就开始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小特的妈妈先开场:“小普啊,这次期末考试准考的不错吧,给我说说都考了多少分啊?”

小普确实考得不错,挺自豪的:“我每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呢。”

小特的妈妈啧啧称赞道:“真是了不起,你爸爸妈妈没白养你。”

小普的爸妈赶忙在旁边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面上的得意之色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

小特的妈妈忽然想到了在身边的儿子,看了他一眼。在妈妈的目光下,小特立刻如坐针毡。妈妈说:“对了,小特,你好像还没跟我汇报你的考试成绩呢。”

“就是,”小普的妈妈插嘴道,“给我们说说看嘛,跟小普比比,两兄弟要比较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啊。”

小特嗫嚅道:“我……我每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

“什么?”小特的妈妈立刻提高了分贝,“每科80分以上,你这么说的意思就是没一科上90的啦?哎呀你真是没出息啊,你看看人家小普,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脑袋是什么做的,你的脑袋是什么做的啊?”

小特在妈妈的“强烈攻势”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案例分析:

被“比较”的利刃伤害到的绝不仅仅是小特一个人。小普看似是被赞扬的一方,事实上也是受害者。小特的妈妈的一番言语足以完全摧毁小特全部的自信心和想要努力的愿望。事实上从母亲的态度里,小特是得不到任何鼓励的。母亲确实如愿以偿地刺激了小特,然而这个刺激是个负面的刺激。她将小特与一向优秀的小普比较,只会令孩子感到自卑和软弱无力。而小普呢?这种“比较”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会自满。觉得自己一向比小特强,无需再努力了;第二,会有压力。自己一直比小特强,万一有一天被小特超过了怎么办?精神压力加大。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轻视了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它不但伤人,而且伤己,得不偿失。

2.别让孩子为了你的“面子”痛苦挣扎

一天晚上,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张老师回家的时候,在楼下看到一个小小的黑影。那个身影看上去非常熟悉,好像是自己班上的一个学生。张老师停下脚步,问:“是谁?”

“老师,是我。”一个怯生生的女孩慢慢从黑暗中走到昏黄的路灯下。张老师这才看清原来是自己班上的凌凌。

“怎么了凌凌,为什么这么晚在老师家的楼下?”张老师焦急地问,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我有点话想跟老师说。”凌凌说。

“那到老师家去吧。”张老师说完把凌凌带到了自己的家里。

在老师家温暖的客厅里,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老师,我觉得我考不上重点中学了。”

“怎么对自己这么没信心?”

听到这个问题,凌凌更沮丧了:“这次半期考试结束,妈妈对我的成绩很不满意。她问我为什么不能像考第一名的同学那样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她说我们是同班同学,又是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别人做得到的事情我做不到。”

说到这里,凌凌停顿了一下,擦了擦眼睛接着说:“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我一直下定决心要考上一个重点中学。前段时间我妈妈有个同事的孩子就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我妈妈好羡慕她啊。所以我也想要考上重点中学,让我妈妈的脸上有光彩。可是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了,我总是看不进去书,我很紧张,我不知道怎么办。老师,你帮帮我吧。”

张老师看着满脸是泪的孩子,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

案例分析:

如果母亲知道女儿正为了她的“面子”陷入痛苦的挣扎,她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心疼、内疚还是后悔?无论如何也不会是欣慰。母亲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不仅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公平,而且是对孩子心灵无情的伤害。孩子不是父母用来炫耀攀比的工具。学无止尽,没人能达到尽头。这样的攀比除了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3.比出“一无是处”的孩子

蒙蒙的爸爸带他在小区里散步,正好遇到了迪迪的爸爸。迪迪的爸爸看到蒙蒙健康阳光的样子,就对蒙蒙的爸爸说:“蒙蒙这孩子看起来健健康康的,真是讨人喜欢。”

蒙蒙的爸爸立刻说:“讨人喜欢什么呀,他这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整天就知道踢球呀,跑步呀,凡是要用脑子的事情他一样也不在行。说画画,比不上前面一栋楼的玲玲;说弹琴,比不上后面一栋楼的琴琴;说到学习,更别提了,比不上你们家迪迪。他呀,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听到爸爸这样说,原本还开开心心的蒙蒙立刻低下了头。迪迪的爸爸见状连忙说:“你不要这么说啊,人无完人,孩子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优缺点。就拿我们家迪迪来说吧,他也有这样那样不擅长的地方,一定也有很多比不上别的孩子的地方。不过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因为我想他一定也有比别的孩子强的地方。所以啊,没必要拿他们跟别的孩子比,因为毕竟对我们来说,他们才是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永远对他们充满了信心的,不是吗?”

站在爸爸身边的迪迪不迭地点头,脸上露出骄傲的表情,显然是为自己的爸爸感到自豪。听到迪迪的爸爸这么说,蒙蒙的爸爸也情不自禁地点点头,说:“你别说,我家蒙蒙的运动细胞还挺丰富,是吧儿子。”说着拍了拍蒙蒙的头。蒙蒙立刻恢复了一开始阳光一样的笑容,自豪地点点头。

案例分析:

这样比怎么能不比出“一无是处”的孩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要是总拿孩子的弱项跟比人的强项比,常此以往,孩子就会真的变得一无是处了。因为父母的话语和态度已经清楚地向孩子传达了一个意思:你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不会理解父母这其实是在说反话,是想激励他们进步的一种方式。他们只会简单地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就是这样的糟糕,从而自暴自弃。一旦如此,还有何努力和进步可言?

4.别做“复制品”的生产者

依依参加了很多训练班,有钢琴、小提琴、书法、绘画、珠心算、芭蕾舞……总之她的业余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一点空隙也没有。

别人奇怪依依为什么要去参加这么多训练班,难道都是依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吗?一次家长会的时候,依依妈妈的表现告诉了大家答案。

家长会结束的时候,大家通常都会围着老师问一些关于自己孩子的问题。比如最近表现怎么样啊,学习能不能适应啊。但是依依的妈妈可不喜欢去围着老师转,她总是围着那些班上最优秀的学生的家长转。她一会儿问第一名楚楚的爸爸“你女儿有没有参加钢琴训练班啊?”一会儿又问学习委员彬彬的妈妈“你们家彬彬是在哪个写作训练班啊?”过一会儿她又找到了英语课代表芃芃的爸爸问“芃芃有没有专门参加口语训练班?”如果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依依的妈妈就会记在小本子上。什么训练班的地址啊,哪个老师授课啊什么的,记得可详细了。回头立刻就给依依报上名了,也不管依依到底有没有兴趣。如果有人问到她,她就说:“哎呀,别人的孩子都参加,那我们家依依能不参加吗?不然不是要落在别人后面了?”

很长时间过去了,依依参加的各种训练班没有一样学得好。妈妈纳闷了,难道自己的女儿比别人笨吗?

案例分析:

女儿成了妈妈与别人“比较”的牺牲品。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独特个性,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发掘孩子有天赋的领域。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样不分选择地给孩子乱作决定,除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样样学、样样皆不精的毫无个性的人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孩子的可贵在于他在父母眼中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只是一个照着别人孩子的特点“复制”出来的人,做父母的还能感觉到孩子的可爱之处吗?

5.“我只能成为我自己”

树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心心。心心是个特别优秀的孩子,不但成绩好、运动也很棒。树树的爸爸妈妈不知道有多羡慕心心的爸爸妈妈,觉得别人真幸运,有这么好一个儿子。因为羡慕的心情比较强烈,就经常在树树的面前表现了出来。

有一天,心心到树树家里来玩,走的时候非常有礼貌地说:“叔叔阿姨,打扰了,我告辞了。”这使树树的妈妈很惊奇:“听听听听,人家孩子是怎么说话的来着?天呀,比大人还懂理。”爸爸说:“就是,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教的。”

对于爸爸妈妈的这种态度,树树已经非常习惯了。于是也没搭理爸爸妈妈,自己看自己的动画片。爸爸妈妈对树树的这种态度非常不满意,继续数落他:“你呀,亏你还是人家心心的好朋友呢,你看看你,再比比人家,唉!”

树树终于忍不住了:“我怎么了?他又怎么了?难道他比我多长了一个脑袋?”

妈妈说:“你这孩子就是这样,一点礼貌也不懂,跟心心就是没法比。”

树树可生气了:“是啊,我确实没办法跟他比。因为心心是心心,我是我。我永远都不会成为心心,我只能成为我自己。”

爸爸说:“有好的不学,也不知道对你有什么好处。”

树树说:“确实没什么好处。我知道你们很希望心心是你们的儿子,但是你们别忘了,只有我才是你们的儿子。再说了,你们想当人家心心的爸爸妈妈,人家还不想要你们呢!”说完摔门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爸爸妈妈继续在家生闷气。

案例分析:

儿子说了气人的话,但也是大实话。父母在挑剔孩子这样那样不如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可被人挑剔的地方呢?每个人都只能成为他自己,而不能成为别人。孩子在被父母拿来与人比较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拿自己的父母跟别人的父母比较,说“我怎么觉得别人的爸爸妈妈都比你们好呢?”如果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父母恐怕早已不能接受了。换位思考,频繁地抬高别人来踩低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怎能不叛逆,怎能不反感?

6.“比较”是嫉妒心的养料

珈儿家隔壁有个挺漂亮的小姐姐。小姐姐皮肤白白的,但头发却有点微微的黄,而且是自然卷,让小姐姐看起来像个可爱的洋娃娃。

珈儿的妈妈很喜欢那个小姐姐的头发,一看到小姐姐出来玩就跟旁边的人说:“你看那孩子的头发真漂亮,我就喜欢卷头发的孩子,像个洋娃娃一样。可惜我们家珈儿的头发是直直的,真遗憾。”

有一天妈妈带珈儿出来玩的时候,正好也碰到小姐姐的妈妈带她出来玩,妈妈又把这话对小姐姐的妈妈说了一遍,完全没有在意珈儿也在自己的身边。妈妈心里是想珈儿是个小孩子,哪里会这么多心呢。谁知道就在两个妈妈聊天的时候,珈儿悄悄从妈妈身边走开,走到小姐姐身后,趁她不注意用力拽了一下小姐姐的头发,小姐姐立刻哭了起来。妈妈这才发现原来珈儿生气了。妈妈急忙把珈儿拉过来批评她,珈儿气鼓鼓地对妈妈说:“妈妈,明天你也带我去把头发烫卷卷吧。”

妈妈说:“好好的干嘛要烫卷卷啊。”

珈儿噘着嘴说:“你不是说喜欢像洋娃娃一样的孩子吗?我的头发是直的,一定很讨厌。”

妈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抱住珈儿说:“傻孩子,你的头发妈妈也一样很喜欢啊。我的珈儿的头发又直又亮,摸起来又光滑,妈妈不知道多喜欢呢。”

珈儿的表情这才慢慢缓和下来。从那以后,妈妈再也不评论珈儿的头发了。

案例分析:

父母,尤其是母亲,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觉得拿孩子跟人家比较一下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这样无聊的比较除了滋长孩子不平衡的嫉妒心之外,没有任何用处。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也比成人想象中的更加敏感,他们很在意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如果父母频繁表现出对别人的赞赏的时候,孩子很容易生成嫉妒心。刚开始也许只是很小的问题,爸爸妈妈哄一下就算了。但是不良心态的养成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等到不良心态定型了再来纠正,恐怕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