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14206900000032

第32章 不要压制孩子的委屈

不良的情绪往往对心理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当年幼的孩子一出现不良的情绪,就应该鼓励他们通过一些途径宣泄出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当孩子身不由己地宣泄自己委屈的情绪时,会遭到成年人的“堵截”。成人往往会通过训斥、羞辱甚至是体罚的手段强行制止孩子情绪的发泄。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只会造成对孩子心理的伤害。这样的“堵截”虽然好像暂时控制了孩子的情绪,但长此以往,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会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心理失衡,同时也易造成人格方面的畸形发展。因此,为了孩子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长大,作为父母应当为孩子的心理活动的发展提供一些自由的空间,并且帮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寻找出路。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压制孩子的委屈。

1.允许孩子流露委屈情绪

例一:男子汉也可以哭

嘉嘉很好强,什么事都不愿意输给别人。他常常跟身边的小朋友比赛,骑单车啦,跳绳啦,背古诗啦,很多事情他都愿意和别人比。他的爸爸妈妈的性格也都很好强,因此嘉嘉受他们的影响很大。嘉嘉的爸爸妈妈常常给嘉嘉说:“做什么事呀都应该跟身边的人比一比,要比别人做得好才行。不过我们可告诉你啊,你和别人比没关系,但是你可是个男子汉,要是输了,你可别回家来哭鼻子。”

嘉嘉一直把爸爸妈妈的这些话记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输,输了也不能哭。有一天上体育课,老师提议大家来个接力赛跑,同学们都踊跃响应。嘉嘉是班上跑的最快的孩子,所以孩子们都愿意跟他一组。这时班上有个叫强强的孩子就不服气了,因为他心里很嫉妒嘉嘉什么事情都比别人做得好。当比赛开始的时候,分成了四个小组,除了另外两个小组以外,一组嘉嘉跑最后一棒,还有一组就是这个强强跑最后一棒。嘉嘉当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强强却在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嘉嘉赢。

发令枪响了。同学们都跑了出去,嘉嘉这一组的同学稍稍有些落后,但是嘉嘉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追上去。所以当嘉嘉拿到最后一棒的时候,他全力地往前跑,根本没有注意强强对自己愤愤的目光。然后就在嘉嘉起跑后不久,尚未被他拉开距离的强强忽然用力推了嘉嘉一下,嘉嘉猛地摔倒了,强强那一组赢了比赛。

嘉嘉爬起来,忍住疼,对老师说:“老师,强强推我。”

老师和别的同学正好都么没有看到这一幕,老师就开玩笑对嘉嘉说:“好了,嘉嘉,平时都是你跑得最快,不至于这么输不起吧。”

嘉嘉委屈极了,但是还是拼命忍住了自己的眼泪。然而孩子终究还是个孩子,一回到家,眼泪就忍不住了,哗哗地流下来。爸爸看见了,不耐烦地问:“出什么事了呀?一回来就哭什么啊。”

嘉嘉跟爸爸说了事情的经过,爸爸说:“行了行了,这么点小事就哭鼻子。我和妈妈不是都告诉过你,男子汉不可以哭鼻子的,你羞不羞啊。”

嘉嘉听了爸爸的话,把眼泪和委屈都咽了下去,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和爸爸妈妈说自己的心事了。

案例分析:

经常会有这样的父母,因为不了解压抑情绪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对于孩子受到委屈需要发泄的时候,他们常常表现出不耐烦、讥笑、强制孩子压抑等各种不正确的态度。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管教方式下,孩子很容易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往往都是因为过度压抑情绪而酿造出的恶果。

例二:受伤的小熊

贝贝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很可爱的小绒熊。贝贝非常喜欢这个小熊,常常像妈妈照顾自己一样照顾它,喂它吃饭,给它穿衣服。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它,就连洗澡的时候也要把小熊摆在一边看着它。总之,这个小熊已经成了贝贝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一天,贝贝说想到小区的花园里去玩,妈妈当时很忙,就让贝贝自己下去玩一会儿。贝贝当然不会忘记她的好朋友了,她一边抱着小熊走出门一边对妈妈说:“妈妈,我带小熊晒太阳去啦。”

然而,没过多久,贝贝满脸委屈地回来了,妈妈一看贝贝手里的小熊一只胳膊都快要被扯掉了,里面填塞的棉花都露了出来。妈妈本来就忙得晕头转向,再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时就有些心烦,对贝贝说:“你看看你,妈妈给你买的小熊你不是很喜欢吗?怎么这么不爱惜,妈妈下次不给你买玩具了。”

贝贝本来正要跟妈妈说些什么,但是听了妈妈的话,贝贝更委屈了,她伤心地哭了。妈妈看到女儿受伤的样子,一下子后悔了自己草率下的定论,一定是让女儿受委屈了。

妈妈放下手里的活,走到贝贝身边坐下来,轻轻拍打着她的肩膀,没说话。

贝贝哭了一会儿,有点累了,就慢慢停了下来。

这时妈妈说:“对不起,贝贝!妈妈刚才不应该没有问清楚情况就说你。你现在愿意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

贝贝说:“我刚才在楼下遇到丫丫,她也喜欢我的小熊,动手和我抢,结果把小熊弄伤了。”

妈妈温柔地说:“没关系哦,妈妈会给小熊缝针的,它很快就会好起来了。”

贝贝高兴了,亲亲妈妈的脸说:“妈妈,我替小熊谢谢你。”

案例分析:

妈妈的处理方法很好,虽然开始有一点点瑕疵,不过最终是一个完满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的生活里,父母因为要疲于应付各种事件和突发状况,常常会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对孩子失去了耐心。但是孩子的委屈不是一件小事情,所以无论父母们怎样的繁忙焦躁都好,都请抽出一点时间让孩子发泄一下委屈的情绪。当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长大的时候,父母们一定会觉得当时抽出的那一点时间真的很值得。

2.做“不讲道理”的父母

例一:被追问的孩子

一段时间以来,刚刚学校门口常有外校年纪比较大的学生来欺负他们的暴力事件发生。刚刚挺倒霉,这天放学的时候就被他给遇上了。一个看起来高高大大的男孩子逼着刚刚把身上的零花钱拿出来,刚刚说没有,立刻就被他打了一耳光。

刚刚捂着脸着跑回家,一头扑到沙发上痛哭起来。爸爸妈妈正好都在家,听到孩子哭的声音就赶到客厅里,问:“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刚刚并不回答他们,他现在什么也不想说,只想好好地大哭一场。爸爸妈妈看孩子不讲话着急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追问不舍。

爸爸说:“你说呀,到底是怎么了呀?是不是被老师骂了啊?”

看刚刚没反应,妈妈又来了:“讲话啊,怎么了?同学欺负你了?”

爸爸看到了刚刚脸上的红印,大怒:“是哪个混蛋欺负我儿子了?儿子,告诉爸爸,别怕,说说是谁打了你,让爸爸去教训他。”

妈妈一听自己的宝贝儿子挨了打,那还得了,立刻也怒道:“对,儿子别怕,有爸爸妈妈给你撑腰呢。哎呀你别光是哭啊,你说话呀,真是急死人了。”

就在爸爸妈妈吵闹不休的时候,刚刚忽然从沙发上抬起头,带着哭腔大喊道:“你们别吵了!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下呀!”

爸爸妈妈都愣了。

案例分析:

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千万不要这样机关枪似的发问,对孩子逼问不休。面对这样的追问,孩子原本就不好的心情只会变得更加烦躁。他从父母这里得不到任何安慰的力量,而是给他满腔的委屈和不满火上浇油。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促使孩子的负面情绪成倍地增长,父母不但灭不了“火”,反而让“火”越烧越旺。

例二:“我不需要知道应该怎么做”

灵灵和一个朋友因为误会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摩擦,这个朋友就发动其他的朋友全部不理她。灵灵真是又生气又委屈。

妈妈看出了最近女儿的情绪不佳,就想关心一下,于是问灵灵发生了什么事。灵灵感觉到了妈妈的关心,而且自己的委屈一直憋在心里挺难受的,就想好好的跟妈妈倾诉一下。

灵灵说:“我最近和小迪吵架了……”

妈妈立刻打断灵灵说:“原来是为这事,女儿,人生总免不了要和别人发生摩擦的。你应该和小迪好好谈谈。”

灵灵说:“我还没说完呢,我们是为了一点小误会,她就叫大家都别理我……”

妈妈又打断灵灵说:“既然是为了误会,你就应该好好跟她解释清楚呀。”

灵灵说:“你怎么知道我没跟她解释呀?这件误会是这样的……”

妈妈说:“不管是什么误会都是一样的,你先跟她解释,然后你应该自我检讨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你的错。如果是你的错,你就应该跟你的好朋友道歉,请求她的谅解;如果不是你的错,你就更应该好好想想,如果为了这点小事就发动所有的人不理你,这样的人你还应该不应该继续和她做朋友。”

灵灵忽然发了脾气:“够了够了。应该应该,妈妈,我不需要知道应该怎么做,我只是想跟你倾诉一下我的委屈,我的心里话!”

妈妈看着突然生气的女儿,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案例分析:

相信没有一个人在被打断了这么多次以后还有继续说下去的兴趣。妈妈的这种谈话方式是在为女儿抒解心里的压抑吗?事实上,妈妈是在用自己的“道理”来压抑女儿的委屈。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都容易犯这样的毛病,自认为自己的说教能对孩子起到引导和指明方向的作用,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听听他的倾诉,在倾诉的过程中,孩子就已经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了,父母的一再打断和长篇大论的“人生道理”,只会堵住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通道。

3.反射情感,安抚受屈孩子

例一:一直举着的手

舒舒上幼儿园小班了,在上课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老师提问的情况。因为爸爸妈妈给舒舒说过,要当一个勇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孩子,这样才能有比较大的进步。

一天妈妈去幼儿园接舒舒,却看见舒舒一脸不高兴地走过来了。

妈妈笑着牵住舒舒的手:“怎么了?我的儿子为什么不高兴呀?”

舒舒噘着嘴说:“今天老师没有叫我回答问题。”

妈妈说:“是吗?不过老师是不是也想给别的小朋友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所以才没有叫你呢?”

舒舒说:“才不是呢,那个问题班里的小朋友都回答错了,可是我知道问题的答案,可我一直举着手老师都不叫我。”

妈妈想了想说:“哎呀,一直举着手呀。”

舒舒说:“就是呀,一直举着的呢。”

妈妈说:“哦,那一直举着手老师都不叫你呀?”

舒舒说:“就是嘛。”

妈妈接着说:“那一直举得手老师都不叫,滋味儿确实挺不好受的。”

舒舒这下不停地点头,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不过从他脸上的表情看起来,他已经没有刚才那么不高兴了。

妈妈拉着舒舒的胳膊说:“一直举着的手累啦,揉揉,揉揉。”

舒舒咯咯笑着,好像已经完全忘记了曾经发生过的不愉快。

案例分析:

妈妈做了什么这么有效地安抚了孩子受了委屈的心?妈妈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重复了孩子说过的话而已,这就是反射情感的方法。妈妈将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并且通过自己的嘴说出了孩子心里潜在的话,从而让孩子的委屈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就恢复了平静。

例二:染了墨水的新书包

云云是个善良正直的女孩子,因此她常常对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次,班上一个男孩子欺负另一个女孩子,云云就勇敢地站出来阻止那个男孩子的行为,并且把这件事情向老师做了汇报。这个男孩子被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心里很恨云云。

一次课间的时候,这个男孩子忽然从教室外跑进来,跟云云说班主任找她。云云当然就赶快去老师办公室了。不过在老师办公室得到的答复是班主任今天根本就没有来上班。云云觉得挺奇怪,就回教室去了。谁知道一回到教室,就看到妈妈才给她买的新书包被丢在了讲台上,上面还有一块大大的墨水渍,而那个男孩子正怪声怪调地在唱:“活该,活该。”

云云摸着新书包,委屈地哭了。

回家云云向爸爸哭诉了这件事。爸爸对云云说:“这样好了,咱们明天也给他准备一瓶墨水,不但泼他的书包,还泼他的衣服,你觉得怎么样?”

云云恨恨地说:“好,看他还敢不敢欺负我。”说完好像平静了许多,做作业去了。

到了晚上,云云该睡觉了,爸爸故意问她说:“女儿,爸爸给你把墨水准备好了,你装到书包里吧。”

云云犹豫了:“这……真的要吗?好像不太好吧。”

爸爸笑了:“我就知道我的女儿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说得不错,如果明天你泼了他墨水,后天他又撕了你的书,这样下去就没完没了了。咱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懂得这样想,爸爸很欣慰。爸爸觉得你和他好好谈谈,我想,他不会是个蛮不讲理的孩子。”

云云点点头,如释重负地笑了。

案例分析:

爸爸也用了反射情感的方法。他先是站在女儿一边,让女儿尽量发泄心里的愤懑和委屈,然后故意用言语满足了女儿被欺负以后的报复心理。人在气头上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当情绪平复下来以后,再跟孩子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怎样做比较好这些道理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