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14206900000033

第33章 善用幽默感,不要在潜意识里蔑视孩子

1.幽默感,教子的另一种智慧

专家给幽默感的定义是: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让与自己互动的对象感到愉快的言语或举止。

学习知识要用智商,而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则要用情商,幽默感正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发现,活泼开朗,讨人喜欢的孩子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幽默感。具有幽默感的孩子的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备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那么,孩子的幽默感从哪里来?毫无疑问,孩子的幽默感来自父母。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继承了许多父母的个性特点。要想培养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那父母就必须先做善用幽默感的父母。

例一:玩具总动员

冰冰的玩具是“活”的。因为它们一会儿出现在客厅里的茶几上,一会儿出现在洗手间的盥洗池里。最离谱的一次,妈妈发现一个被冻得硬邦邦的橡皮鸭子正躺在冰箱的冷冻室里。

冰冰没有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位的习惯。他总是把它们到处乱扔,然后当他要玩的时候,他再到处去寻找。

妈妈非常希望冰冰可以改掉这个习惯。但是该怎么跟他说呢?妈妈看着满屋子玩得热火朝天的儿子,觉得很伤脑筋。

晚上爸爸回来了,妈妈跟他说了自己的苦恼。爸爸笑着说:“交给我吧,让我来试试看。”

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冰冰当然没有要把玩具收回去的意思。

爸爸对冰冰说:“儿子,晚了,你该睡觉了。”

冰冰答应着“好”,丢下手里的玩具就想跑。爸爸拉住他:“别忙。你要睡觉是因为你累了,不过玩具们陪你玩了一天,它们也累了,你带它们回去睡觉吧。”

冰冰对爸爸的说法觉得很有趣,不过他说:“可是它们这么多,我怎么带它们回去睡觉呀?”

爸爸说:“你动员动员那些力气大的玩具嘛。让坦克背着小熊和小鸭,小猴比较灵活,让它挂在飞机的尾巴上不就行了?”

冰冰笑了,他兴高采烈地照着爸爸的话把玩具弄回了自己的房间。以后每一天,冰冰都会动员他的“大个子”玩具们把“小个子”玩具们带回“家”。

案例分析: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配合?因为爸爸用独有的幽默语言让收拾玩具的过程也变成了玩。而孩子是永远不会拒绝玩耍的。

例二:会“撒娇”的妈妈

妈妈带沙沙去买水果,走到水果摊那里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妈妈的同事也牵着自己的孩子过来了。那个孩子的手里拿了一个漂亮的冰淇淋,正香甜地吃着。

沙沙一看,也想吃冰淇淋了,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吃冰淇淋。”

妈妈说:“等妈妈和阿姨说两句话,一会儿就带你去买。”

沙沙开始是同意了。但是过了一会儿,妈妈还没有讲完,沙沙就有些不耐烦了。她先是拉扯妈妈的衣角,过了一会儿她开始摇晃妈妈的手,再过了一会儿她终于一边晃着妈妈的手一边叫道:“妈妈,我要吃冰淇淋嘛,我要嘛我要嘛,我现在就要吃嘛。”

妈妈和同事停止了讲话,低下头看着女儿,并没有因为女儿打断了她们的谈话而责备女儿,而是牵住女儿的手学着女儿的声调说:“妈妈,我要吃冰淇淋嘛,我要嘛我要嘛,我现在就要吃嘛。”

沙沙看着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在妈妈接下来和阿姨的谈话过程里,她没有再打断妈妈了。当然,妈妈也尽快结束了她们之间的谈话,带沙沙去买冰淇淋了。

案例分析:

妈妈的幽默带来了好效果。孩子停止吵闹是因为她从妈妈的举动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好笑,因此不好意思再催促妈妈了。

例三:医学研究所

恩恩的父母从小就让恩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包括清洗自己每天穿过的袜子。但是孩子都会有偷懒的时候,恩恩有时候就会攒起一大堆脏袜子一起洗。这样做的结果通常就是当恩恩在柜子里已经找不到可以穿的干净袜子的时候,才想起自己的脏袜子还没有洗。

这天恩恩上学去了,妈妈在家打扫卫生。当打扫到恩恩的房间的时候,从他的床底下翻出了一大堆还没洗过的脏袜子,妈妈不禁摇摇头。本来妈妈想帮他洗了,但是一想不能养成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于是又给他放了回去。不过这确实太不卫生了,妈妈决定跟恩恩说说。

恩恩放学回来了,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听到他的声音就走了出来,对恩恩说:“儿子,你觉得你的房间怎么样?”

恩恩说:“妈妈,是不是今天你帮我打扫房间了?一定干净极了,谢谢妈妈。”

妈妈说:“不用谢!不过,我认为医学研究所的人会比较愿意住在你的房间里。”

恩恩奇怪地问:“为什么?”

妈妈笑着说:“因为你的臭袜子上准有许多细菌让他们研究。”

恩恩立刻反应过来了,妈妈翻出了自己没洗的脏袜子。恩恩一边笑,一边红着脸,一溜烟跑到自己房间里把袜子抱到洗手间洗了。

案例分析:

谁说督促孩子做家务一定要啰啰嗦嗦?妈妈几句风趣的玩笑话就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分内该做的事情做了。气氛轻松和谐,效果一点不差,这就是幽默的魅力所在。

例四:果酱会冻感冒的

安安是个“忘性大王”。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他在从冰箱里拿了果酱涂抹面包以后,总是忘记把果酱的盖子盖上就放回了冰箱里。所以现在只要一听到他打开冰箱的门,妈妈都要叮嘱他:“安安,记得把果酱瓶子的盖子盖上哦。”安安总是答应着:“好。”不过一抹完果酱,他立刻又忘了。

妈妈对此大为头疼。不过当她想到那个好办法的时候,她就觉得其实让孩子记住盖上果酱瓶子的盖子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安安到厨房里拿果酱的时候妈妈跟在他身后一起进去了。安安抹完果酱,看见妈妈站在自己身后。他说:“妈妈,你是不是进来提醒我给果酱瓶子盖上盖子?”

妈妈笑笑说:“不是的,我只是来告诉你,冰箱里很冷,如果你不给果酱瓶子戴上‘帽子’,那么果酱会冻感冒的。”

安安愣了一下,笑了起来。从那以后,每次他把果酱放回冰箱再面对妈妈询问的目光时他都会笑着说:“妈妈,别担心,果酱戴了‘帽子’,它不会感冒的。”

这时母子两人总是会不约而同地笑出声。

案例分析:

妈妈带给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当指责与絮叨都化成欢快的笑声时,孩子将会成长成一个健康活泼的少年。这种无与伦比的欢乐与说教无关,与幽默有关。

2.父母没有意识到的缺陷——潜意识里蔑视孩子

对许多成年人来说,孩子的尊严感几乎可以是忽略不计的东西,他们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蔑视常常将孩子陷入自卑的境地。事实上,孩子尊严感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成年人的想象。

有的父母也许会问这样的问题:蔑视?为什么会用这个词语?对自己的孩子我们爱还来不及,哪里会蔑视他们呢?这些父母对这个字眼非常的敏感,因为他们也知道“蔑视”这种行为给人带来的只会是伤害。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对孩子的这种“蔑视”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里。当你告诉他们这种“蔑视”体现在他们日常教导孩子的行为中时,他们就会更加不平。因为对父母来说,帮助孩子决定他们不能决定和做到的事情,这种行为被划分到“蔑视”的范围里,这对父母们是极其不公平的,但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父母“认为”孩子没有办法决定和做到。“认为”,这代表的不是孩子真正的能力,而不过是父母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也正是这种想法,让父母陷入“蔑视”孩子的怪圈里而不自知。

例一:你该去散步了

赛赛每天傍晚都会出去散步,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非去散步不可,不过既然爸爸妈妈说吃完饭散散步对身体有好处的话,那他也就听话地跟着爸爸妈妈去了。

但是,赛赛并不是每一天都想出去散步的,比如他在看着动画片或是小人书的时候,他并不愿意被爸爸妈妈打断而要求他出去散步。不过这些都不由赛赛自己做主,毕竟他还是个小孩子,爸爸妈妈说什么,他就照着做了。在散步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叔叔伯伯,他们都夸赛赛有很好的习惯,而且每天坚持,是个很听话的乖孩子。赛赛这个时候就很纳闷,他觉得其实自己没有叔叔伯伯们说得那样乖那样听话。很多时候他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才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出来的。

赛赛每天吃完晚饭都很不喜欢听到爸爸妈妈对他说:“赛赛,你该去散步了。”他其实真的很希望能待在家里玩玩自己的玩具车,或者拿起五颜六色的水彩画自己喜欢的画。但是只要爸爸妈妈一开口,他就知道,他想做的事情又要被打断了。赛赛不明白,为什么他不可以自己决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案例分析:

你能说父母的这种行为不是对孩子的蔑视吗?他们不认为孩子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不认为孩子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为孩子做出决定比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要好的多。邻居们的反应不是说明了这点吗?至于孩子的想法又有什么重要呢?或者父母根本认为孩子是没有想法的。于是,当孩子不情愿地跟随着父母的步伐的时候,他丧失的不仅仅是童趣,也许还有决定自己人生的能力。

3.“价值连城”的瓷碗

可可家有一些很漂亮的瓷碗,可可很喜欢上面精美的图案,她常常一看它就可以看上半天。可可很想可以把这些瓷碗拿在手里仔仔细细地看,不过她似乎没有这个机会。

可可记得她曾经拿到过一个瓷碗的,不过当她刚刚把它拿到手里的时候,妈妈的手就伸过来把瓷碗从她的手里拿走了。当时她非常的失望,但她太小,她没办法用言语向妈妈清楚地表述她想捧着这个瓷碗并且清楚地看看上面的花纹的愿望。自从那次以后,可可就更没有可能拿到那个瓷碗了,因为妈妈会时刻关注着她的举动。

后来有一天可可又有了一次机会。当时妈妈拿了好多瓷碗出来,并且把它们摆在餐桌上。随后她又进厨房去拿东西了。可可很开心,她立刻跑到餐桌前,伸手试图拿一个瓷碗。就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出来了,她惊叫着:“可可,你在干什么?”

可可被妈妈的声音吓坏了,她把刚刚碰到瓷碗的手快速地缩回来。然而她还是弄翻了一个碗,那个碗从餐桌上滚下来,在可可眼前摔了个粉碎。妈妈尖叫着把她拉开,可可没听清她在叫喊着什么。但是可可还是伤心地哭了,因为第一次她离那些美丽的花纹这么近,不过她终于还是没有办法把它们看清楚。

后来可可再也不去碰那些碗了,她想那一定都是很宝贵很宝贵的东西,不然的话,妈妈为什么都不肯让她拿一下呢?

案例分析:

如果你问这个妈妈:“你瞧不起自己的女儿吗?”她一定会对你大加反驳,而且会告诉你她在自己女儿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期望。她也许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以后会是一个独立、勇敢、有成就的人。但是,当女儿的手碰到那个“价值连城”的瓷碗的时候,她却宁愿放弃让女儿学会成长的机会而去保护一件微不足道的东西。她重视那个碗是否会被女儿打碎远远胜过重视女儿的成长。但假如那只碗碎在一个成年人手上,妈妈会带着微笑说:“没关系,那不过是一只吃饭的碗罢了。”世事往往就是这么出人意料。

例三:被迫停工的“城堡”

西西正在后院子里用泥筑一座他梦想中的“城堡”。他表现出了这个年纪的孩子所没有的建筑天赋。他做的“城堡”是那么精致,城墙、窗户、大门,尽善尽美。天色渐渐暗下来,他加快了自己的速度,因为在太阳落山以后,爸爸妈妈是不会允许他继续待在院子里的。西西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自己造的“城堡”是什么样子的。假如不赶在天黑以前把“城堡”建好的话,等到第二天早上妈妈打扫院子的时候,他的“城堡”就会被扫把和铁锹碾成“废墟”。

然而就在西西努力“修建”的时候,妈妈走进了院子,她对西西说:“宝贝儿,妈妈的同事来了,他们想见见你。”

西西抬起头:“可是妈妈,我的‘城堡’还没有完工。”

妈妈走过来看了看,笑了:“这是什么‘城堡’,不过是个脏兮兮的小泥屋子。”

西西说:“不是的,这是我的‘城堡’,妈妈,我想把它修完。”

妈妈已经没有耐性了:“好了,现在站起来跟我走。去见叔叔阿姨比你的‘城堡’重要得多。在见他们之前我还得带你去打扫干净,我可不想让你像个‘泥猴儿’一样出现在他们面前。”

“妈妈……”

西西还来不及说出自己的愿望就已经被妈妈一把拉了起来,妈妈拽着西西快步地往洗手间里走去。西西回过头,看着被妈妈的拖鞋碰塌了的一堵“城墙”,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案例分析:

父母完全不认为突然闯进孩子梦想的世界并粗暴地打断他们有什么问题。他们认为操纵孩子的生活天经地义,不需要跟孩子商量。他们的行为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正在从事的行为完全没有意义。这种感觉令人沮丧,孩子将彻底丧失行动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