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02

第2章 颛顼帝喾,光照日月

“原文”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译文”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颛顼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玄嚣和蟜极都没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与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侍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娶娵訾(jūzī)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帝挚登位后,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

“点评”

颛顼和帝喾是上古时期“五帝”中的第二帝和第三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和黄帝一样,颛顼和帝喾都是中国传说时代的英雄。黄帝、颛顼和帝喾为华夏民族的联合与统一,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功绩,历来受到炎黄子孙的尊重和敬仰。

夏、商、周各大部族和长江一带的楚人,都把他们看成自己的远祖。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一、颛顼的传说

出于大一统时代的需要,春秋到两汉是中国制造历史、寻找祖先的最高峰时代。

关于颛顼的生事,许多史籍都把他与黄帝连在一起。《帝系姓》载:“黄帝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氏,产颛顼。”由此说明,颛顼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属正统的帝王血缘。

相传,黄帝活了121岁,在位一百年。黄帝有子二十五个,其中十四个被分封得到了姓氏。黄帝去世的时候,可能儿子玄嚣和昌意先走了一步(老爹在位太久),帝位就传到了受人拥戴的颛顼手里,这个,类似于明太祖朱元璋越过朱标传给了朱允炆,因为朱标比重八(朱元璋)兄先走了一步。

《史记》说,颛顼沉静老练,有智谋,通达,知事理,对比黄帝的性格单纯,颛顼应该是个深沉而多谋之人,感觉上有点像孙权。这样的人不一定会领兵打仗,却是坐江山的圣主。他自幼才智超人,15岁佐帝政,20岁即帝位,在位78年,享年98岁。

据传,颛顼住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附近)这个地方,此人十分聪明,在民众中德高望重。

即位后,他带领人民养牲畜,种庄稼,充分利用地力。他推算四时节令,顺应自然。他依顺鬼神,制定礼义。他理顺四时五行之气,教化万民。他要人民洁净身心,真诚地去祭天、祭地、祭祖先。

他统兵向北到了幽州,向南到了交州,向西到了流沙,向东到了蟠木,所到之处,无论动物、植物,无论大神、小神,凡是太阳、月亮能够照耀到的,没有不平定、没有不臣服于他的。颛顼时代,疆域大了很多。

定下了四季的划分和二十四节气,对原来的历法进行了改革,这个重要性无须多言,颛顼因此被后人推戴为历宗,战国秦献公时所订历法取名为“颛顼历”。

颛顼还好音律。《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祀上天”,史书称“八风之音”为《承云》。这首人类社会最早的歌曲,是颛顼向人类社会奏响的东方神曲,或者该叫作华夏民族的第一首“国歌”?

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写起,直到汉武帝,他是远略近详。这短短的两段文字,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德高日月、功盖山河的颛顼大帝形象。

《史记》中关于颛顼的记载就一段话,其他的史料也不是很多,但是神话中却不少。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辖区非常大。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传说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与之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在当地人民心中,颛顼被尊称为“高王爷”。

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他地方道德已经不行了。“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现在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时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后来由于地上蚩尤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更往上升,地渐渐更向下沉,本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不可即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颛顼帝还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并让百姓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

颛顼帝的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颛顼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从之,却使邪恶及无法无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得简直发了狂,便纠集一些同样鼓吹无法无天而对颛顼帝不满的坏神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

据传,共工和颛顼两个部族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就是这场战争引发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壮美神话。

颛顼帝听说共工来袭,泰然自若,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大战开始后,颛顼帝率军将共工部众从天上追逐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回合过去后,颛顼帝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被杀得人仰马翻,几乎全军覆没,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这伙贼寇的去路。这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颛顼帝维持宇宙秩序的主要凭借之一。这时,颛顼帝率军从四面八方冲来,喊杀声、劝降声惊天动地,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至死还想坏一把,不顾一切后果发泄怨恨,向不周山撞去,在轰隆隆、泼剌剌的巨响声中,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折断后,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路线。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因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情景。

总之,颛顼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一位过渡型帝王,其在位的主要贡献是扩大版图,建立统治机构,禁绝巫教,促进民族融合,改革历法,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研究了男女有别和长幼有序。

二、帝喾之德

颛顼驾崩后,帝喾即位,号高辛氏,名俊,其父为蟜极,蟜极父为玄嚣,玄嚣为嫘祖所生,黄帝长子,是颛顼的族侄。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对比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倒是有几分相像。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说到了帝喾的对内统治,从黄帝到帝喾,第三代了,提到“节用”,帝喾是第一人。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是说帝喾的外貌和气质。

“溉执中而遍天下”意即实行一种中正和平、不偏不倚的政策,以治理天下。

司马迁先生并未强调帝喾的勤勉和智谋,可见在他看来,帝喾的伟大主要来自“生而神灵”。帝喾的作为,却也正是一个丝毫未被尘世污染的赤子所为,与颛顼帝多智谋,为与不为都服务于自己的统治相比,帝喾的为与不为更多的则源自自己的一颗仁爱之心。最让我感动的,是“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阅读有关史料传说,不难发现,帝喾也是聪明早慧、少年英才啊。

他刚出生就会说自己的名字,小时候聪明好学,十二三岁就声名远播,十五岁开始辅佐颛顼。

有一天,有九个国家联合来攻打颛顼,颛顼问帝喾是怎么想的,帝喾指出九国虽是联军,但彼此都怀有私心,并不团结,应该让他们发生矛盾自相残杀,然后趁势击败他们。颛顼听了大喜,于是派人去挑拨离间,结果这九国果然发生内战,颛顼没费什么力气就击败了他们,平定了九国之乱。颛顼于是对帝喾另眼相看,将其封到了辛(今河南商丘)。后来洪水来了,帝喾带领百姓迁到了帝丘这个颛顼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不料帝丘也闹起了水灾,于是他们又迁了回去。反反复复,帝喾觉得迁徙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开始日夜思索,最终决定加高地势,经过艰苦努力,地势终于增高到了洪水不能侵袭的高度(神话说是玉皇大帝帮了忙),百姓从此安居乐业,辛地改名高辛地,帝喾最后号高辛氏。

因为仁政爱民且才高睿智,颛顼死后帝喾得立。

帝喾在位期间,其疆域已发展至东北辽宁、西北宁夏、西南四川、东南长江下游一带。

帝喾继位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记》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是令;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变”,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帝喾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使农耕文明迈入了新的时代。

帝喾继承颛顼治国策略,并有新的突破。“德莫高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就是帝喾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史记》称帝喾“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知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可见,帝喾在人民心中的位置。

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景仰,为历代帝王推崇。时至今天,帝喾的治国思想,仍有积极意义。

帝喾喜好音乐,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和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制作了乐鼓、钟、钟磬等乐器,还编制了舞蹈让六十四名舞女进行了表演。相传音乐十分动听,连凤凰都飞至殿堂,翩翩起舞。古时人们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可见帝喾的威望。

帝喾最出名的地方是他的四个妃子生的四儿一女。

正妃姜嫄,邰国国君女儿,在娘家时踏上巨人足印生子,因无夫生子感到羞耻(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帝喾就是这么来的),将孩子三次投于深巷、荒林和寒冰上,但此子奇迹般地不死,故此儿名弃。弃长大后喜欢农艺,教人种五谷,被尊为后稷,是周民族的祖先。

次妃简狄,有娀国国君女儿,在娘家与其妹建疵,春分时在玄池温泉洗澡,吃了飞过的燕子留下的一卵,怀孕生子,取名为契,商族的祖先。

三妃庆都,相传为大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今河北蓟县附近),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长孺收养。庆都长大后随养父到濮阳,因头上始终覆盖有黄云,被视为奇女,帝喾母劝帝喾将其纳为妃,后生尧。

四妃常仪,娵訾氏女,聪明美丽,长发垂足,先有一女名帝女,后生一子名挚(他是长子)。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成了东夷少昊,继承了帝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了尧。

据说帝喾还十分喜欢异族的女人。他的祖先黄帝当年打败蚩尤后,把蚩尤部落中表现好的人都移民到了一个叫邹屠的地方。帝喾听说邹屠氏的女子都有特异功能,能够行不踩地、游不沾水,个个都是“风行者”“水上漂”。帝喾有些好奇,就又娶了邹屠氏的一个女子为妃。不承想,这位妃子的生育本领比帝喾原来那四位还要奇妙。她怀孕也是要靠做梦吞日,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可以老做同样一个梦。据传说,她一连做了八个梦,吃进去了八个太阳,产下了八个儿子,这很像是后羿射日的生育版。

帝喾除了有这么多著名而神奇的妻子外,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女儿。《后汉书·南蛮传》记录了历经千年不泯的“嫁女盘瓠犬”的故事。传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几经讨伐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项上人头者,可得千金,可封万户,并赐帝女为妻。后来,帝喾带常仪和帝女去南巡,在云梦泽遇到房王作乱,帝女的一只名叫盘瓠(hù)的狗混入敌营咬死了房王。于是帝喾把帝女许配了盘瓠,后来生下十二男女,分送至浙江和湖南,大概这盘瓠和哮天犬差不多,乃神犬也,会化成人形。

帝喾之所以重要,最主要因为后来的商朝、周朝都到他这里来寻根。帝喾简直就是帝王的宝库,后世王朝的开国者一旦搞不清楚自己家族的来路,就要到他这里来看看。当然,他们要寻的不是帝喾,因为那样的话他们就是同根了,他们找的是帝喾的妻子。

帝喾之时,天下基本已经稳定。在颛顼帝的努力下,帝国的疆土还进行了扩张,境外暂时不会有什么危险了,所以此时,给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帝喾所做的,就是给全国百姓做出节俭、仁爱的榜样。

颛顼与帝喾对比来看,一个沉稳多谋,一个单纯博爱;一个是“谋略帝王”,一个是“平民帝王”。他们都是应时而生的帝王。

三、颛顼帝喾,光耀华夏

畅游古代历史长河可知:三皇五帝起源,夏商周秦延续,汉唐宋明发展。华夏文明从混沌中醒来,一步步迈向成熟和繁荣。

如果说炎黄是历史长河的源头,那么颛顼、帝喾就是两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孕育、滋润着后世逐步扩大其支脉流域,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渊源相连的文化。

炎黄子孙同植一根,中华民族相承一脉。中华民族的形成纷繁而浩瀚,多彩而丰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一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史诗。而颛顼、帝喾就恰似这部壮阔恢宏诗篇中闪耀着无限光芒的韵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人对他俩一样顶礼膜拜。

明洪武三年,卑微出生的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派人到处寻访历代帝王的陵寝,准备立庙供奉,以显示自己帝位的合法、正宗。经过寻访,在全国范围内共查帝王陵七十九处。经过筛选后,确定有代表性的三十七处帝王陵被列为国家级(皇家)祭祀,并在应天(今南京)立帝王庙供皇家祭祀,其中就有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明史·礼志》载:“洪武四年,谕中书省,考历代帝陵寝,礼部于滑县祭颛顼、帝喾二帝陵。”朱元璋还亲自撰写祭文,每年逢吉日遣官前往祭祀。

在今天北京历代帝王庙中,颛顼、帝喾的神位列“五帝”序列,供后人祭拜,体现了帝王入祀道循“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乾隆语),即一脉相承的特点和文化特征。

如今的颛顼帝喾陵已成为华夏子孙寻根问祖之圣地,传统祭祀活动至今尤盛,影响深远。农历三月十八日是颛顼诞辰之日,每年此时,为期数天的古庙会盛况空前,会期大戏连台,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人们怀着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从四面八方会集帝陵,虔诚祭祀,以求华夏永昌。自2002年起,内黄县人民政府开始举办祭祖节,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明,凝聚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