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28

第28章 春秋首霸齐桓公

“原文”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译文”

桓公当时被射中衣带钩之后,装死以迷惑管仲,然后藏在温车中飞速行进,也因为有高氏、国氏二大家族为内应,所以能够先入齐国即位,派兵抵御鲁军。秋天,齐兵与鲁兵在乾时作战,鲁兵败逃,齐兵又切断鲁兵的退路。齐国写信给鲁国说:“子纠是我兄弟,不忍亲手杀他,请鲁国将他杀死。召忽、管仲是我仇敌,我要求活着交给我,让我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不然,齐兵要围攻鲁国。”鲁人害怕,就在笙渎杀死子纠。召忽自杀而死,管仲要求囚禁。桓公即位时,派兵攻鲁,本欲杀死管仲。鲍叔牙说:“我有幸跟从您,您终于成为国君。您的尊贵地位,我已无法再帮助您提高。您如果只想治理齐国,有高傒和我也就够了。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没有管夷吾不行。夷吾所居之国,其国必强,不能失去这个人才。”于是桓公听从此言,就假装召回管仲以报仇雪恨,实际是想任他为政。管仲心里明白,所以要求返齐。鲍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齐国境内的堂阜就给管仲除去桎梏,让他斋戒沐浴而见桓公。桓公赏以厚礼任管仲为大夫,主持政务。

桓公得到管仲后,与鲍叔、隰朋、高傒共同修治齐国政事,组织基层五家连兵之制,开发商业流通、渔业盐业优势,用以给赡贫民,奖励贤能之士,齐国人人都欢欣。

“点评”

在齐国的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齐桓公称霸时期,最杰出有为的君主当属齐桓公。他曾是宫廷斗争的幸运儿,最后却难逃宫廷斗争的苦海。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重任在肩,扶齐国大厦于将倾。他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谈到齐桓公的霸业,人们就不能不联想到他的宰相管仲,是管仲出谋划策,辅佐桓公称雄中原,因此,历史上总是把齐桓公与管仲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把他们共同开创的业绩称作“桓管霸业”。

一、弃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

齐桓公,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他的政权不是自然承袭在风和日丽之下,而是谋划争夺于刀光剑影之中。

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五传至齐襄公,其间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

襄公时期,朝纲失常,政局混乱,不得不靠滥杀稳定秩序了,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值此良机,积有宿怨的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作乱,杀襄公而自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86年。次年春,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连锁性政变导致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

历史就这样给公子小白带来机会,这也是他耐心等待的时机,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当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和国氏偷偷派人到莒国召公子小白回国的时候,急不可待的公子小白就匆匆上路,日夜兼程地向齐国进发。他担心哥哥公子纠会抢先一步夺走国君的地位,他的这种担心是对的。

此时,鲁国也已派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同时,还另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守候,拦截公子小白回国。管仲直到莒国的边境,正好碰见鲍叔牙和公子小白的队伍向齐国匆匆赶去。管仲一见心中发急,便暗暗拿出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小白中箭,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下,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立即送信给鲁国。鲁国得到这个消息,觉得已经没有人和公子纠争位了,送公子纠回国的队伍就走得不那么急了。谁知道管仲射中的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吓了一跳,又怕再来一箭,就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尖,摔在车下,连鼻子带门牙都摔出血来了。等大伙儿一哭,他才睁开了眼睛,松了一口气。鲍叔牙叫人抄小道继续使劲地往齐国跑,日夜兼程地赶到齐国的首都临淄。这时候,公子纠和管仲还在路上。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等立即立公子小白为国君,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军队去抵抗鲁军,把鲁军打得一败涂地,退归鲁国的道路也被齐国切断。

鲍叔牙送信给鲁国国君说:“公子纠是齐国国君的兄弟,齐国国君不忍心亲自杀他,请鲁国杀掉他;管仲和召忽是齐国国君的仇人,齐国国君要亲自杀掉他们解恨。如果不答应的话,齐国的军队就要打到鲁国。”

鲁国没有办法,只得杀了公子纠,并把管仲放在囚车上,押送去齐国。齐桓公为什么要把管仲弄回齐国?原来,这是鲍叔牙的主意,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杀死他,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却劝他说:“当君主的应当把眼光看得远大点。如果大王只想治理好一个齐国,那么我和高氏、国氏来协助您就够了。如果大王想称霸诸侯,就非管仲不可。管仲的才比我高多了,大王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使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是一个有鸿鹄大志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又知鲍叔牙与管仲是知心朋友,相知甚深,一肚子对管仲的怨气就烟消云散了。他就派鲍叔牙到边境上去迎接管仲,管仲一到临淄,齐桓公沐浴三次,亲自迎管仲在郊外,拜管仲为宰相。

二、任人唯贤,终成霸业

齐桓公有志于霸业,很早就懂得不拘一格收罗人才,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任用管仲。

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这与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建立霸业。当时在公子纠处当师傅的管仲对当小白师傅的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身边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结果,公子纠失败,桓公即位,因此鲍叔牙召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

而他们两个的友谊被后人认为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称之为“管鲍之交”。

可以说没有管鲍之交,就没有管仲的横空出世;没有齐桓公的宽阔胸怀和任人唯才,也不会有管仲改革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也颇费了一番周折。管仲是一个俘虏,一来就要委以重任,自然会遭到众人的反对。为此,齐桓公想了个办法,跟手下的大臣们说:“我想要任命管仲为国师,同意的进门后向左走,不同意的进门后向右走。”(《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一分化、孤立反对派的招数挺灵验,管仲顺利地被委以重任。

很快,管仲就跟鲍叔牙、隰朋、高傒一同治理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很快就受到齐国各界人民的欢迎。

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不久,就使得齐国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好贤的名声远播各国,以至于后来在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死后,晋公子重耳在国内待不住的时候先是跑到邻近的狄国,接着商议后又跑到齐国,并且想长久住下去,不愿意离开(《史记·晋世家》)。

三、重用佞臣,死时凄凉

齐桓公称霸以后,又过了六年,贤相管仲生了重病,眼看不治,齐桓公很着急,亲自去看望他。

桓公问他:“大臣中谁可以继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说:“君主应该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应该知道得很清楚。”

齐桓公有三个近臣,分别是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深得桓公的宠信。齐桓公就问:“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他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君主,不近人情,不可任用。”

齐桓公又问:“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他背叛了自己的父母,来迎合君主,别有用心,也不能用。”

齐桓公又问:“那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他为了君主而阉割了自己,另有私欲,更难以信任。”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意见,还是亲近、重用了这三个佞臣,于是这三个佞臣,终于包揽了朝政大权。

桓公一共有三个正夫人,但都没有儿子。此外,齐桓公还有许多宠爱的妾。这些妾给他生了十多个儿子,其中有公子姜无诡、公子姜昭等。管仲在世的时候,齐桓公把公子姜昭立为太子,并把他托付给宋国国君宋襄公照顾。

管仲死后,齐桓公的儿子们开始互相钩心斗角,都想继承齐国国君的位置。冬季里的一天,齐桓公去世。他的宠臣易牙带兵冲入宫中,与竖刁一起杀死了许多大臣,拥立公子姜无诡做国君,太子姜昭逃奔宋国。

齐桓公生病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就开始拉帮结派,争夺君位。等到齐桓公去世后,更是互相攻打,闹得不可开交。因此宫中无人,齐桓公尸体也没有人敢装入棺材。结果,尸体在床上竟停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蛆,蛆虫甚至爬出了门外。直到姜无诡登位,才装尸入棺,发出报丧的讣告,举行追悼仪式。

太子姜昭在宋国获得了宋襄公的同情。宋襄公号召诸侯联合出兵,平定齐国的内乱,护送太子昭回国即位。诸侯的联军直逼齐国,齐国人很害怕,就杀死了他们的国君姜无诡,同意拥立太子姜昭做国君,这就是齐孝公。由于政局混乱的缘故,齐桓公的尸体在他死后第十个月才得以安葬。

堂堂的一代霸主,死时竟是这样的凄凉悲惨,不能不让人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