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27

第27章 周师齐祖姜太公

“原文”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太公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太公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有人说,吕尚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ǒu)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hóng)夭久闻吕尚之名而召请他。吕尚也认为“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吕尚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遵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为正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点评”

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朋友对姜子牙同志的印象应该是非常深刻的。姜老先生鹤发童颜,白须飘飘,身穿八卦仙衣,手拿打神鞭,胯下“四不像”,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更厉害的是姜老爷子在兴兵伐纣的过程中总有各路神仙帮忙,各位仙家赞助。最后姜太公兴周灭纣,斩将封神,完成了元始天尊托付给他的千秋大业,青史留名,万世流芳!

历史上真实的姜太公是什么样子?他老人家一大把年纪是如何成功实现理想的呢?他真是隐逸山间化外之人吗?

一、不遇于时,隐于屠肆

在民间,姜子牙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名气要超过文王、武王和周公。他在民间的名声,不是来源于史书的记载,而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小说、戏曲等。

姜子牙的名号很多。

他的先祖任过四岳的官职,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被封于吕国或申国。他姓姜,因为祖先封在吕国,以封国为姓,所以称为吕尚。

姜太公姓姜,吕氏,名望,字子牙,师是官名(太师),尚父是尊称,也单称尚,太公是齐人对始封之君的尊称。把以上这些元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便形成了吕望、姜望、姜尚、吕尚、太公、姜太公、吕太公、太公望、太公尚、吕牙、姜牙、姜子牙、师尚父等不同的称呼。

太公的家乡在哪到现在依然还是个谜。

争姜太公是“我们这儿的人”的大概有十多种说法。在这十多种说法中,我觉得有三种说法应该说还是比较有可信度的。这三种说法靠谱缘由都是两种。因为在历史上记载,姜太公就是两个地儿的人,一种说的是姜太公是东海人,另外一种说姜太公是河内人。这个东海在哪儿呢?东海这个地儿,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秦楼街道。很准吧?就在这条街道上。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这个东海不在海边,在内陆。在哪儿呢?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境内的姜斋镇。这是关于东海的两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河内。这个河内一般而言,很少有人争,河内这个地儿是在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所以我经过考证认为,这三种说法还稍有价值一点儿。那么在这三种说法当中,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姜太公是哪儿的人呢?这姜太公应该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人。

这么有名的太公,前半生的日子过得可不怎么如意呢。

传说,他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32岁时,因为商朝战争不断,他为了躲避战祸,跑到山上修道,经过四十年的苦修,直到72岁才出山。出山后,因为年纪大又没有一技之长,只好暂时投靠在朋友的家中。为了谋生,他曾经编制竹篓或把小麦磨成面粉拿到市集上贩卖,也开过饭铺、卖过牛马猪羊、为人算过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败了,因此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与冷嘲热讽。

后来他在纣王手下担任下大夫的职务,可是纣王荒淫酒色、暴虐无道,命令他监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图样,发现这鹿台高四丈九尺,上造琼楼玉宇、殿阁重檐,且要以玛瑙砌成栏杆,宝石妆成栋梁。姜子牙见到纣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无度,末日必将不远,于是对妻子说:“我不忍见万民遭殃。娘子!你和我前去西岐,将来必有腾达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没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个小官也做不好,就不愿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独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后来的周国)。

这正应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二、垂钓渭水,终遇明主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

姜子牙说:这个道理我知道,但是我没有机会。我想学芙蓉姐姐但是没有渠道,我想学陈冠希但是不会拍照,所以到了八十来岁还在渭河垂钓!

我们知道姜子牙成名很晚,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在商周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是很短的,老姜能活到八十多岁,本身就是奇迹。他等待六十多年才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才等来了接自己的那辆马车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冲这份韧性,就冲这份忍耐,我就要向姜老爷子致以崇高的敬意!

为了就近观察周西伯昌的动静,等待晋见机遇,姜子牙隐于秦岭,钓于蟠溪。这里山势挺拔,古柏参天,蟠溪河畔,有一座古钓鱼台,台下是深约两公尺的潭水,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相传姜子牙就在此隐居垂竿。

八十高龄的姜子牙隐居在蟠溪河边,每日在泉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垂钓。这块石头现在叫跪钓石。跪钓石上有两道深半拃、长约一尺的凹痕,传说是姜子牙钓鱼时留下的膝印,名曰跪石骭印。

作为千古第一钓翁,姜子牙在中国钓鱼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使他获此殊荣的并不是钓术有多么高超,而是他的不钓而钓。

姜子牙钓鱼的特点是:用直针做钓钩,从不挂钓饵,后来形成这样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姜子牙还是天天在渭水河边钓鱼。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不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

不经意中,文王就来到了渭水之滨,到那儿一看,有一个老头搁那儿直钩钓鱼呢,便上前与他交谈起来。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自己的身世、治国安邦的道理,两人谈得非常投机。

文王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文王非常高兴,也不隐瞒,讲了自己的身份,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我要找的那个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请他一起回宫。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世又叫他“太公望”。

就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周文王找到了能够辅佐他的姜太公,姜太公终于找到了明主。

关于姜尚是怎么归周的,司马迁记录了另外两个版本:

一是姜尚曾是纣王的臣民,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因看到纣王的昏庸而离商归周。

二是周文王被纣王拘留,周大夫散宜生招来隐居海滨的姜尚为他出主意。姜尚认为文王贤能,善养老人,提出以美女奇货献给纣王,赎回了周文王。

三、助周灭商,奉为周师

周文王从羑里返回邦国后,姜太公出谋划策,辅佐他内修文治,外树武功,为伐纣灭商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根据历史文献,周文王当时采取的策略,主要是表面上对商纣无比恭顺而暗中则积极进行反商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对内推行德政,修德爱民,如开仓赈济鳏寡孤独等;对外一方面争取虞、芮等小国的拥护,一方面则出兵灭掉崇、密须、犬夷等商朝的附庸国;同时,大力兴建丰邑,使周的势力悄悄向东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逐渐蚕食和削弱了商纣的统治,使周的势力范围得以极大地扩展,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切,大多出自姜太公的谋划,正所谓“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周本纪》)。

此后,姜太公继续辅佐周武王完成文王未竟的事业,参与策划和指挥了反商伐纣的军事行动,为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九年的时候,曾经进行过一次反商伐纣的军事演习,在盟津(即孟津,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结成了反商大同盟,这次并没有真正展开伐纣的军事行动。不过,通过这次试探性的会盟,姜太公实际上是协助武王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伐纣的军事演习,联合诸侯,结成了反商大同盟。

两年后,商纣王残忍地剖杀了贤臣比干,囚禁了贤臣箕子,进一步暴露了其暴虐无道的本性,武王伐纣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可是,出师前进行占卜的结果却不吉利,而且暴风雨大作,大臣们都感到恐惧。只有姜太公不迷信龟兆和天象,说“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论衡·卜筮》),认为枯死的龟骨和蓍草哪里知道什么凶吉,坚决劝武王出兵。

于是,武王出师伐纣,在牧野与商纣进行了大决战。武王会集诸侯兵力,四千辆战车陈师于牧野,纣王也发动大军前来拒敌。武王先派师尚父带领百名勇士冲入敌阵挑战,然后以大部队冲向纣王的部队。最终纣王大败,登鹿台自焚身亡。

可见,在武王伐纣从谋划、决策、出征到败敌的全过程中,姜太公都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和才智,不仅是文治武功兼具的领兵主帅,而且也是身先士卒的战场勇士。

牧野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太公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才干和超人谋略,推翻了商王朝愚蛮残暴的统治,帮助周天子建立了西周。

四、治国有方,创建伟业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北)。

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

一日,太公率旧部兵马来到离齐地不远的一座山下。天色已晚,太公下令就地扎营,埋锅造饭,歇息一宿,明日就可到达营丘。

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村,太公下令不准骚扰百姓。

兵将们解甲松带,卸马喂料。太公却是思绪万千,建国伊始,施政方略,千年大计,如何实施。

太公信步走去,来到山村村头,忽听到柳荫处两位老者在乘凉闲谈。太公不便打扰,便转身离去,听到老者话语,不由得又站住了脚。

老者甲说:“老哥,你听说了吗?村外驻扎的军队是去齐地的,那为首的老人是新来的齐国国君,就是赫赫有名的灭商兴国的姜子牙姜太公。”

老者乙说:“我看不像,姜子牙姜太公雄才大略,怎会在离齐地半日路途之地安营夜宿,毫无建国紧迫之感。”

老者甲说:“这有什么,休息一夜,明日不就轻松到达营丘了吗?”

老者乙说:“你想不到,姜太公不可能想不到,东边东夷莱侯早有夺取营丘之心,听说姜太公来做齐国国君,肯定前来争夺营丘。用兵之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兵贵神速,只争朝夕。难道姜太公不懂这些吗?我说,这个人绝对不是姜太公。”

姜太公听了老者对话,大吃一惊,心中暗说:“若无老者话语,姜尚误国矣。”

姜太公飞步回营,急令全军兵将立即披挂,饭未熟,水未开,弃之不用,催动兵马火速向营丘飞奔。

天将黎明,姜太公的军队到达营丘东面的淄河西岸,只见对面莱侯的军队已经渡水到河中央。那时的淄河水又宽又深,莱侯的兵将在齐腰的水中走得很慢。

姜太公见此,急令弓箭手放箭,把水中的莱侯兵将射死大半儿,其余的退了回去。

莱侯叹曰:“姜子牙真乃神人也,昨晚快马来报,姜子牙在百里之外安营歇息,如何来得如此神速?看来营丘不可争也,还是退兵吧。”莱侯率领军队退走了。

姜太公进入营丘,安排就绪,自责道:“我一生谨慎,却一时麻痹,险些误了大事。多亏两位老者话语提醒,真乃路人皆我师也。”

姜尚不但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能够建设一个新世界。

《史记》载,太公到了齐国,修治政务,依照当地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商工各行业,加上鱼盐的利益,人民多归向齐,齐的地方逐渐扩大了。

他治国有方,率领子孙在齐地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