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译文”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可是都还没有赶到。这时秦国急速地围攻邯郸,邯郸告急,将要投降,平原君极为焦虑。邯郸宾馆吏员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道:“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灭亡那我就要做俘虏,为什么不担忧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磬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分别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便撤走了,邯郸得以保存下来。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点评”
尽管楚国已经派出了春申君领兵救赵,平原君的小舅子,魏国的信陵君也矫令夺了魏将晋鄙大军驰援而来,可两路大军还都在路上,离邯郸尚有一大段路程要赶。
秦国也知道诸侯国来救的消息,所以就加紧了对邯郸的围攻,想要在诸侯国赶到之前打下邯郸。
秦军把邯郸城团团围住,命令士兵奋死攻城,但邯郸让他们的进攻吃尽了苦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其一,秦军从秦国到邯郸花费三个月,精力有一定的消耗,而邯郸军民以逸待劳;其二,邯郸城坚固无比,居高临下,此所谓地利;其三,邯郸军民自长平一战,痛恨秦军,上下齐心,同仇敌忾,抱必死之心,抗战热情空前高涨,此所谓人和。
但邯郸相当危急,真实的情况是,邯郸城市内,军民无粮可吃,树木都被吃个精光,饿得实在不行了,大家一看,自己身边就只剩下人了,那就吃人吧!吃谁呢?大人还要打仗,当然是吃小孩子,自己的孩子不能吃,那就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交换,我吃你的孩子,你吃我的孩子——这种凄惨根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邯郸到了生死存亡之秋。
远水救不了近火,眼见这邯郸的气氛已经开始向着投降的一方倾斜,这让平原君深为不安。
这时一个叫李同的人找上门来。
他问平原君:“君上难道不担心赵国的存亡吗?”
平原君回答道:“若赵国灭亡那我也将成为俘虏,又怎会不担心呢?”
李同对平原君建议:“邯郸此刻可谓危机重重,旦暮将亡,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磬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您何不将家里所有的物品发给士兵享有,士兵就会感恩戴德。”
平原君同意了李同的意见,把所有物品发放下去,并选出了精兵三千人,决定以死搏秦,以鼓舞邯郸城的士气。
李同就率领着这三千人出城正面攻击秦军,秦军根本不会想到赵会正面进攻,以前赵军都是派小分队偷袭秦军的后方和侧翼,而像这样的进攻是秦军无论如何都料想不到的。
李同的进攻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秦军为此退后三十里。
当然,三千人是不可能打垮秦军的,这三千人并无生还的希望,李同血染沙场,死而无憾。更重要的是,邯郸的战略目标成功实现:鼓舞了邯郸城内的抗战人民的士气,投降的声音绝迹,邯郸又成了铁板一块。
李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鼓舞了士气,这也是在为最后的大反攻吹响号角。
在这个时候,诸侯国的军队也赶到了。
平原君所为为诸侯国救兵的到来赢得了时间,为邯郸保卫战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