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87

第87章 纳谏止封赏,平安度余生

“原文”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译文”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公孙龙得知这个消息,就连夜乘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您请求增加封邑,有这回事吗?”平原君回答说:“有的。”公孙龙说:“这是很不合适的。说来国君任用您担任赵国宰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独一无二别人没有的。划出东武城封赐给您,也不是因为您做出了有功劳的事情,只是由于您是国君近亲的缘故啊。您接受相印并不因自己无能而推辞,取得封邑也不说自己没有功劳而不接受,也是由于您自己认为是国君的近亲的缘故啊。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郸而您要求增加封邑,这是无功时作为近亲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时又要求按照普通人来论功计赏啊。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头主动权。事情成功了,就要像拿着索债的契券一样来索取报偿;事情不成功,又要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主张。”平原君于是拒绝了虞卿的建议。

“点评”

平原君贵为国亲、权倾一国之相,其对国家、对社稷的拳拳忠心,更表现在面对自己利益、私人财富时的无私无畏,堂堂正气,叫时人和后人叹服。

《战国策》也有跟《史记》一样的记载,由于赵胜在解救邯郸之围的困境时,立下了功劳,当时的赵国重臣虞卿为了笼络赵胜、献媚国君,力主向赵王请示,要求给平原君增加封地以示封赏。赵王也答应了。

封地,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利益基础,是一个臣子及其家族后代的基业保证和家族势力的根本,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和成功标志。多么大的诱惑,多么大的利益啊!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比起领有封地来讲,那可就不值得一提了!

就在这时,平原君的门客叫公孙龙的,听见信息后连夜找到平原君劝阻说:“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您请求增加封邑,有这回事吗?”

平原君回答说:“有的。”

公孙龙说:“这是很不合适的。说来赵王任用您担任赵国国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独一无二的;赵王划出东武城赐封您,也不是因为您做出了有功劳的事情,只是由于您是赵王近亲的缘故啊。如今魏国的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郸而您要求增加封邑,这是无功时作为近亲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时又要求按照普通人来论功行赏啊,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方面的主动权。事情成功了,就要像拿着索债的契券一样来索取报偿;事情未办成,又可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主张。”

政治上三起三落的平原君在这番劝说之下岂有蒙着眼睛朝圈套里跳的道理?于是婉言谢绝了虞卿的建议,“遂不听虞卿”“乃不受封”。

公孙龙的劝说实质上点出了平原君的软肋:国君虽然任用平原君担任赵国宰相,并非是因为赵胜此人智慧出众、才华横溢无人能比,而是因为赵胜本人是国君的近亲。而并未察觉到这个问题存在的平原君欣欣然地接受封邑和任命,也正是因为自己和国君的近亲关系。如今虞卿的请求明是为了替平原君增加封邑,可事实上无论这个建议成与不成,平原君都将因此而欠虞卿一个人情,反而陷入一种被动当中。

这就是一个为国为君而不计个人私利的堂堂的平原君赵胜也!在战国争雄、士子谋利、诸侯谋私、浑水摸鱼的大时代背景中,平原君赵胜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忠臣公子!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平原君得享天年,安然去世。其后世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直至赵国灭亡。

战国四公子,能寿终正寝者,唯有平原君赵胜。四人之中只能算是中庸之才的平原君却成了下场最好的一个,不能不值得我们玩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