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14210400000095

第95章 名门之后,初入仕途

“原文”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份,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点评”

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诸葛亮在隐居隆中、躬耕于南阳时,曾自比为管仲、乐毅,希望辅佐明主,建功立业。他崇拜的管仲、乐毅,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其中的管仲,就是春秋前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贤相管仲;而乐毅,则是指战国中期辅佐燕昭王,统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国的旷世名将乐毅。

乐毅一生有哪些事迹能让诸葛亮如此崇拜呢?

一、名门之后,怀才不遇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家能出乐毅这样的人才,多少和家庭背景有些关系。

乐毅的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而灵寿就是原来中山国的首都。

后来大约二三十年后,由于魏国自己的衰弱,中山国复国了。作为魏国统治中山国象征的乐氏后人,在中山国的复国运动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有过怎样的作用,限于史料的缺乏,是不明的。只是最后的结果是,乐羊的后代从此变成了中山国的国人。再后来,中国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又一次征服了中山国,而且很彻底,乐毅家族便成了赵国的臣民。所以当乐毅出现于史书的时候,可以说他已经成为赵国人了。

出生在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乐毅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他品行端正,聪颖好学,嗜好兵法,这就为其日后走上戎马倥偬的征战道路,笃行其建功立业的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乐毅首先是在赵国出名的。“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乐毅被人推荐顺利地走上仕途。自从三国分晋以来,由于赵国处于中原的北部地区,所以常常要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加上左面是齐国,右面是秦国,都是千乘的大国,所以练就了他们强盛的兵力。加上赵武灵王时期有名的胡服骑射的政策,更是打造了一只傲视群雄的赵军,故而乐毅因为好兵而被赵人看中是十分自然的。假如历史就这般演绎下去,说不定赵国会有一员和廉颇配合默契的将领,但是历史往往有些匪夷所思。

乐毅出生稍嫌晚了一点,没有赶上赵武灵王大展雄风的时候,而是赶上了赵武灵王在取得丰硕成果后依然不思暂退,选取了企图称霸中原的策略。而这一策略导致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一代英才被毁于一旦。而乐毅就不能在赵国继续发展,而是到了他祖先发蒙的魏国。

赵武灵王死了,乐毅为什么要离开祖国赵国呢?

有人说,因为乐毅很痛惜赵国发生这样的内乱,看到骨肉相残的情景很伤感乃至有些悲愤,所以离开了。

我认为,乐毅固然是有些伤感于赵国当时的国内气氛,不过我倒是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在赵武灵王亡故以后,赵国缺少了武气,没有一个气度非凡的统帅,他可能郁郁不得志。而他先祖乐羊的事迹一定深深印在他的记忆当中,令他耿耿于怀。所以他需要一个能施展自己抱负的地方,他首先来到了魏国——先祖的故乡。

然而,魏国也是当时各国中人才流失率最高的国家。吴起遭排挤而入赵,商鞅受冷落而归秦,孙膑被残害而事齐,先后从魏国出走投奔别国效力的还有张仪、公孙衍、范雎等。这些能够扭转、影响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在魏国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受到冷落、凌辱和迫害,才被迫出走。实在难以想象,如果这些杰出人物都能为魏国所用,历史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与其他从魏国出走的杰出人物相比,乐毅在魏国处境似乎要好一些,既没有像孙膑、范雎那样受到残害,也没有像吴起、公孙衍那样受到排挤。

魏昭王知道这个乐毅是乐羊子的后代,也还是比较照顾,给了他比较优厚的待遇。但是,就是没有让他统兵带队,而是派他做了一个外交官。这里也不是他该来的地方啊。

二、投奔燕国,知遇明主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并最终夺取胜利,都纷纷招揽人才,进行改革;同时也积极开展争取与别国的外交攻势。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士阶层的地位迅速提高,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有才华的士人怀着建功立业的夙愿,纷纷投靠明主,以求在历史舞台上一展身手。乐毅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他开始时因其才能出众和善于用兵而被拔擢为赵国官吏,但赵国发生了沙丘之乱,政局动荡,乐毅失望之余做出决定,辞离赵国,前赴魏邦,并在那里担任大夫的官职。

不久,乐毅的人生道路又遇上一次重大的转机,魏昭王派遣乐毅去了一个北方的小国燕国。这个燕国正和赵国一样,遭遇了一场大乱。

而燕国的燕昭王没有灰心、没有丧气,他在对燕国进行全方位的治理。但是,苦于没有人才相助。

这个燕昭王听了他的大夫郭隗的话,委身屈臂礼敬士人。也许燕王和乐毅有种相逢恨晚的情节,和乐毅谈话很投机,所以,燕王很器重乐毅,很想乐毅留在燕国。但是,这个乐毅可是使臣,不能随意就这样留下了,要是魏国不同意,那是会引起外交纷争的。于是,燕王就给魏昭王写了一封国书寄去,表示想留下乐毅,魏国很快就有了回音,说是愿意让乐毅留下。

终于,乐毅知遇一代明主燕昭王,毅然留在燕国,担任“亚卿”要职,主持军国大事,佐助燕昭王演出了一场克齐兴燕的历史话剧。

乐毅先后仕赵、仕魏和仕燕,这段丰富的政治生活经历,对于他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最终叱咤风云、匡建功勋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机遇的出现固然与当时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有关,因为当时出国游历,无须持有护照,不必办理签证;但他出仕燕国,同多年来齐燕矛盾激化的形势更息息相关。换句话说,燕国求贤、图强,是乐毅成为一代军事奇才的历史契机。加上乐毅也很乐于干一番事业,所以乐毅就在燕国留下来了,这也成为他留名千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