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15

第15章 成吉思汗——支持孩子的自强愿望

成吉思汗(1162~1227),即铁木真,蒙古开国君主,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1204年,铁木真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成吉思汗的父亲是蒙古草原上的一代枭雄,在成吉思汗还很年幼的时候,父亲在一场战斗中不幸身亡。成吉思汗兄妹五人就由母亲诃额仑夫人一手带大。

诃额仑夫人虽然识字不多,但是非常聪明,草原上到处奔波流浪的生活造就了她坚韧的性格。因为孩子众多,她一个人不仅要负担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承担起了培育孩子们良好品行的重任。

成吉思汗从小就很调皮好动,他是一刻也待不住的孩子。诃额仑夫人并没有因此而责备儿子的好动,反而还鼓励他要多在外面活动,像骏马一样在草原上奔跑。

有一天,草原上举行篝火晚会,大家都聚在一起喝酒唱歌,男人们玩得兴起还进行摔跤比赛。一向比较活跃的成吉思汗跃跃欲试,但他担心母亲不允许他上场。可是当他看向母亲时,母亲却向他点头微笑。有了母亲的默许,成吉思汗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场地中。当时的成吉思汗块头还不是很大,而对手却是个大个子男人,他一看到弱小的成吉思汗便取笑他。成吉思汗根本不是对方的对手,一开始就被重重地摔了好几次。

坐在诃额仑夫人旁边的一位母亲劝诃额仑夫人叫停,免得儿子受重伤。可是诃额仑夫人却说:“草原上的男人哪有不流血的?让他知道对手的强大,以后他才会更加进取,才会变得更加勇猛。”

虽然成吉思汗当晚输得很惨,但从那以后,他每天坚持练习,终于练就强壮的体魄,为他以后四处征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一次,成吉思汗回家很晚,当母亲看到他时,只见他满身泥土,脸上还有血迹,诃额仑夫人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成吉思汗告诉母亲,他们一群小朋友在草原上赛马,有几个大点的男孩跑过来嘲笑他们,还辱骂他们是懦夫,后来他们不服,就跟那些人打起来了。

诃额仑夫人没有大骂儿子,而是一边给儿子处理伤口,一边说:“他们以大欺小确实不对,你很勇敢,能不畏强敌,像个草原上的男子汉。但是要想别人看得起你,不是你跟人打一架就能做到的,你要从根本上让他们服你,那就是你要比他们强。”

诃额仑夫人的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成吉思汗,从此,一个信念在他心里悄悄地萌芽了,那就是:他要做一个强者,成为草原上的霸主。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属于对孩子的行为干涉过多的父母吗?

2.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足够自强吗?

3.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培养自强的品质,你打算如何做?

现实生活中,常听父母感叹,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什么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说什么他都不听了……如果这真是一种事实,那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因为这说明孩子是自立自强的,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人。

第一,孩子本身具有自立自强的愿望。孩子两三个月左右开始将手及其他一些东西放进嘴里用嘴感知,四五个月的时候扭动身体想要翻身,六七个月开始想要坐着看世界,八九个月开始想要爬行以移动自己的身体……孩子在这个时候往往是执著的,因为他想要独立。如果这时父母因为怕脏、怕摔等而执著地阻止孩子,那么,孩子慢慢就会失去探索的欲望,变得麻木,一切都依赖父母家人,任由大人摆布,这样的孩子长大就会缺少自立自强能力。如果这时父母的态度与诃额仑夫人的态度一致,那孩子将会是另一番样子。

第二,支持孩子自强的愿望。诃额仑夫人对成吉思汗想挑战的愿望采取支持的态度,虽然她知道儿子面对的对手很强大,而且可以说她知道儿子必定会失败,但她还是选择了支持。因为她首先懂得尊重儿子挑战的愿望,这种愿望在得到支持后,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以后孩子还会敢于做决定;如果这种愿望被一种看似良好的保护扼杀,那孩子以后在做决定的时候就会犹豫不决。其次,诃额仑夫人还懂得自强作为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中培养出来的。一时自强是一种愿望,一直自强却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小时候习惯了磕磕碰碰,长大后就会对挫折形成一种免疫力,甚至会对挫折有一种抗击力。如果小时候的挫折被父母好心地避免了,那长大后所遇到的挫折必定会加倍,因为孩子不仅没有免疫力,就更不要说抗击力了。

诃额仑夫人教育成吉思汗自强的故事中,还值得一提的是,诃额仑夫人没有止于支持成吉思汗自强的愿望,而是进一步地指引出了自强的方向,这种明确的方向避免了孩子的盲目。诃额仑夫人可以说是真正会做母亲的人,她包扎孩子的伤口,给予孩子关心爱护;她给孩子指引方向,给予孩子精神的爱。有这样成功的母亲,成吉思汗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