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21

第21章 诺伯特·维纳——教育需要严厉与慈爱并行

诺伯特·维纳(1894~1964),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立者。14岁毕业于塔夫茨学院,18岁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到欧洲继续深造。因对“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的研究,成为控制论的创始人。1948年,出版划时代的思想杰作《控制论》,对人类社会的科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4年11月26日,维纳降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城密苏里大学的一间教员公寓里。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博学而严厉,深谙教育孩子的要义。

维纳从小聪慧过人,3岁半左右就能独立看书了。他所看的书种类极多,最喜欢的是科普类图书,总是设法把它们看懂,遇到不认识的字,或哪些不懂的问题,就去问严厉的父亲。对于3岁多的儿子提出的问题,父亲从来不会轻视,总是给儿子满意的答案。

维纳快6岁时,被送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直接从三年级开始学起。但维纳很快发现,学校所学的东西都是他早就学过的,而且有些科目他根本不感兴趣。所以,他表面上在“学”,其实更多的是在敷衍。

时刻关注着儿子的父亲发现这个问题,认为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反而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于是他决定让维纳退学,由自己亲自辅导。父亲一开始教维纳学的主要是拉丁语和德语。在父亲严教下,维纳丝毫不敢轻视所学的知识。

在学习数学时,父亲对维纳的要求更加严格。他用温和的、谈心般的语气和儿子讨论,并适时地给以引导和启发。看到儿子能顺利领会所学的知识,父亲虽然十分喜悦,但却很少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让儿子能隐隐感觉到。但是儿子一旦出现错误,他就会严厉地批评。在这一时期,维纳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维纳9岁时,父母经过多方努力,把他送进中学学习。每天早上,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后,才急忙赶到大学上课。上学之后,父亲对维纳的学习要求更加严格,几乎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儿子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学校的新闻趣事、同学关系等。在家里,维纳必须要把当天所学的知识背给父亲听,只要背错一个字,就会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在父亲的严格监督下,维纳不但避免了因先人一步而最易产生的骄傲情绪,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维纳只读了一个学期的初中,便提前进入高中,跟随已入学半年的高一同学一起学习。即使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十分出色。

父亲在对待维纳的学习上是严父,但在课后,又是他的好朋友,父子俩可以自由地谈心聊天。这时,父亲便成了一个慈父。

1898年夏天,父亲到欧洲旅行,时常往家里写信。每当给妻子寄信,也总不忘给儿子写上几句。维纳读到这些信,深切地体会到,这就是绵长而温暖的父爱啊!

维纳很喜欢玩玩具,于是父亲便经常给他买一些诸如万花筒、扩音器、显微镜之类的玩具。长此以往,维纳积攒的玩具不仅多而且大都功能复杂。父亲清楚玩具对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它适合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而高科技结晶的玩具,还可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开发智力。

1900年春天,父亲买了一座农场。维纳有时会帮父亲拔草浇水,并从父亲那里学到许多农业知识。他还和邻近农场的一些孩子交上了朋友,常在一起玩耍。从这个农场,维纳得到了很多乐趣,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对农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受。

父亲在闲暇时间,经常带维纳四处拜访他的学者朋友们。他家附近住着的许多知名学者、教授,父亲几乎都带维纳去拜访过。在拜访名人的过程中,维纳获得了许多知识和启示,使他受益匪浅。

如果说拜访名人还是维纳受到一些“规矩”的限制,那么,当他和父亲一起尽情投身于大自然时,便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春天,父子俩踏着柔软的嫩草,迎着和煦的阳光,在充满生机的田野上漫游;秋天,他们踩着松脆的落叶,在凉爽的秋风中,去采摘各种蘑菇。在与父亲一起游玩的时间里,维纳真切地体会到了父爱的博大和深厚,往日教学中的种种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是个严厉又慈爱的家长吗?

2.你的严厉是否已经成为了过分约束?

3.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细节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你的慈爱吗?

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在家中受到父母“严慈”呵护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更加优秀,更容易成功。维纳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是成功的,科学的。在儿子的学习上,他非常严厉;在平时的生活中,他又非常慈爱。家庭教育,正是需要严厉与慈爱并行,严厉加慈爱的父母,更容易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

第一,明确什么时候严厉,什么时候慈爱。维纳的父亲在孩子的学业上相当严厉,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十分慈爱,这一点值得家长借鉴。一些重要的原则性的事件,家长不能姑息,一旦孩子犯了错,那么就要进行严厉的批评,让孩子记住教训。但是家庭教育光有严厉是不够的,在一些细节之处,家长也要展现自己慈爱的一面,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爱。

第二,严厉要以不伤害孩子人格为前提。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要不伤害孩子的人格。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成功者的心,孩子更是如此。因而家长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要体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孩子体会到潜藏在家长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亲子关系,也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严厉地指出错在哪儿,怎么改正,不要动不动就大声呵斥、讽刺挖苦,挫伤孩子的身心和人格。

第二,严厉不等于过分约束。父母严厉地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不管孩子则是父母的失职,这是常理。但是,不能对孩子过于约束,管得太多、管得不当会适得其反。有的家长不准孩子去旅行、露营、游泳,放学后不能逛街,不准这不准那,规矩繁多,诸般掣肘。孩子除了看书、学习外,一点自由也没有,形同坐牢,美其名曰“家教严厉”,结果使得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受到了伤害。父母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实际上却管不了孩子的心。而且,这种专制式的管教使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创新思维会受到压抑,在离开了父母以后,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太敢表达出来。对孩子管得太紧,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他的心情不能尽情地释放,对其身心健康影响极其不良。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良好性格的形成,从而会影响到生命的质量。家长应起到帮助孩子、开导孩子、鼓励孩子的作用,过分的严厉,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第三,在生活点滴中体现慈爱。家长如何在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慈爱呢?下面有一些建议供家长参考:

与孩子目光接触。家长温柔而宽容的目光能最为迅速地与孩子建立信任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怒视、直瞪和眯缝眼睛,这些都不是富有慈爱之情的目光接触。在与孩子一起行走,一起聊天,一起游玩的时候,家长的目光应该能充分表达关注和爱。

给予孩子更多的注意。每天,家长应该多次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这样能够最迅速地使孩子相信,他在这个世界上非常重要,在父母的世界里尤其重要。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称呼他。家长要经常喊孩子的名字,每天至少5次,使用一种尊重、慈爱的语调。无论当时多么愤怒或泄气,都不要用他的名字来羞辱或贬低他。要使用他最喜欢的称呼方式。

给孩子一个拥抱。试着每天拥抱孩子三或四次,尤其是早晨、分别时和睡觉前,但在此期间和所有合适的时候也要拥抱。尝试各种不同的拥抱方式:快速地用面颊贴着面颊的拥抱,紧紧的拥抱。如果在拥抱时发现孩子畏缩或扭动,下一次就选择另外一种触摸方式,或者问问孩子希望怎样。在别人面前,孩子也许更愿意您拍拍他的肩膀、挥挥手、致个意,或者说一些诸如“玩得开心点儿”及“一会儿见”之类的话。

用微笑表达慈爱之情。每当开始或结束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时,家长一定要微笑,让微笑显得简单而轻松。微笑决不会削弱家长的威信,它只会增强这种力量,同时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