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42

第42章 丁肇中——分数不是孩子的命根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中学时代是在中国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至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至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任教,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了J粒子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丁肇中是第一位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说的华裔科学家。

丁肇中童年时代正值烽火遍地的战乱时期,东躲西藏的动荡生活不可能给他安排一张安静的书桌,再加上他小时候体质不好,疾病缠身,因此正规教育无从谈起。无奈之下,父母决定自己教丁肇中。白天,父母在大学里教书,就让丁肇中在家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回家后,父母检查与批改他的作业,然后教给他新的功课,如此反复。

父亲丁观海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将科学知识以游乐和聊天的方式一点一滴地教给儿子。父亲经常与他讨论关于牛顿、克斯韦、冯·卡马及其他科学家的生平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给儿子科学的启蒙教育。

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是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她很善于把握丁肇中的心理,能将知识轻松地传递给丁肇中。与父亲的教育相比,丁肇中比较喜欢母亲的教育方法,可以说,丁肇中早期的知识多半都是由他母亲教授的。

10岁那年,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父亲丁观海将丁肇中送到青岛一个德国修女办的天主教学校里读书。由于他小时候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学习遇到了困难,跟不上学校的一些节拍。这时,丁观海夫妇不责怪儿子,他们不像其他许多父母那样强求孩子在学校中拿到好分数。他们认为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培养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母亲曾经告诉过丁肇中,只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无论他取得什么样的分数都能得到她的支持和赞赏。这一点对丁肇中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吗?

2.当孩子考得好时,你是怎么做的?当孩子考得不理想时,你又是怎么做的?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有一天,他到了需要去学校的年龄,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孩子将会进入系统学习知识的天堂,孩子将会和很多同龄的伙伴一起嬉戏玩耍,孩子开始进入社会,有了社交生活……然而,这对有些孩子来说,却是噩梦的开始。因为学校会考试,考试就会公布成绩,而这个成绩就是大多数孩子的“命根”,因为成绩的高低决定着父母、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成绩好,则父母、老师都笑脸相迎,夸奖有加;成绩差,则父母、老师白眼相看,甚至棍棒相加。有些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虽然这源于望子成龙的好心,但过于看重分数的确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第一,过于看重分数,会使孩子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有些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平时都学得挺好,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其实这也是因为父母看重分数的心理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父母看重分数,就会在考前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在考试时就很紧张,越担心考不好,就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这种恶性循环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二,过于看重分数,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天生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不论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都希望考出好成绩,但是,成绩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一段时间的家庭和谐程度、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处于某种特殊阶段、孩子在考场上的情绪状态……如果父母看到分数不高,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辱骂一番,重则毒打一通,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自暴自弃,逐渐开始厌学。

第三,过于看重分数,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与家长的对立情绪。年龄小一些的孩子,他们还不理解父母注重分数是让他好好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他只知道自己没有考高分,会被爸爸妈妈训骂;而得了高分的孩子,大多数都会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因而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只爱自己考的高分而已,这样,孩子就容易在情绪和行为上与父母对立。

以上分析,其目的不是要矫枉过正,让父母彻底不重视分数,毕竟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孩子的成绩,也是父母关心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但如何看待分数,却是一个科学而又严肃的问题,它反映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方法及其成败。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成绩上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重点看孩子的相对分数。试卷上的分数是绝对分数,相对分数就是对孩子做自身的纵向比对,与以往相比,孩子是进步还是退步了,进步就要给予孩子适度的表扬,退步了也要和颜悦色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其实,帮助孩子科学、准确地分析试卷,总结经验教训,这比孩子的分数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

第二,不要规定硬性的分数指标。硬性的分数指标,会降低孩子学习知识的乐趣,压抑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甚至还可能使孩子为了分数指标而作弊、或涂改分数、撒谎等,这些不良品格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更大。在这方面,丁肇中的母亲就做得非常好。她不要求孩子必须考高分,她更注重一个孩子智能的发展,而不是死板知识的获取。

第三,对分数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刚开始上学的孩子,由于知识难度低,以及孩子本身对学习的新鲜感,取得高分比较容易;随着年级的升高,科目会增多,内容会加深,相对来说考高分就不那么容易了。还有很多其他情况都值得分析,这不是在为孩子考低分找借口,而是给孩子一个客观态度的表现。

第四,分数≠才能。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除智力之外,还包含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运动能力等。人的许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都是不能量化的。循规蹈矩的人,在学习上往往容易获得好分数;而在求知上异想天开的人,却常常思维活跃,还可能有创新。论分数,后者不如前者,但论思维能力,后者可能更有潜在优势。社会发展表明,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早已不被人们认可。因此,父母不要仅凭借分数就看高或看低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潜力,千万不要因为分数而埋没一个人才。

总之,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更不应该是衡量家长要不要爱孩子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