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51

第51章 苏轼——利用“小事”循循善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他擅长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弟弟苏辙也是文采出众,苏洵、苏轼、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均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小时候,苏轼时常和兄妹们在菜园里玩耍。一天,他们在菜园里挖土玩。挖着挖着,苏轼的小铲子突然铲不下去了。

“快来看呀,我这里有宝贝!”苏轼把大家都喊了过来。大家一起挖开周围的土,挖出了一块青色的石板。他们把石板上的泥土擦干净后,发现这块石板晶莹光亮,上面还有美丽的绿色条纹,用手轻轻敲击石板,石板还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孩子们当真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宝贝,全都欢呼起来,然后好像献宝似的捧起石板去见苏洵。苏洵看着石板,用手在上面抚摸着,微笑着说:“你们确实发现了宝贝。”

过后,苏轼差不多把这件事忘了。有一天,苏洵把他喊到了书房,拿出一方砚台,递给苏轼,说:“这送给你。”

苏轼赞叹道:“好漂亮啊!这是用我在菜园里挖出来的那块石头做的吗?”

苏洵说:“是呀。这可是上天赐给你的,是‘天砚’啊!那天,你把它交给我后,我立刻请工匠把它磨成了这方砚台。这砚台的颜色像鱼皮一样温莹浅碧,暗纹道道,还点缀着一些细小的银星;砚台的表面光滑细润,敲击时铿锵有声,用起来效果奇佳,能吸收湿气,保留湿气,即使是端溪砚也不能跟它相比啊!你可要好好用它,并像传家宝一样珍惜它。”

苏轼爱不释手地抚摸着砚台,欣喜地说:“我知道了。”

“不过,”苏洵话锋一转,“有了好砚台,可并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和好字。要想写出好文章,还得靠勤学苦练。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的狂草自成一家,他之所以能成为世人的楷模,是因为他练字非常勤奋用心,写秃的笔堆积如山,埋在一起被后人称为‘笔冢’。你要写出好文章也要像怀素练习书法那样勤奋用功。写文章与练书法一样,都需要勤学苦练。孩子,希望你能效法古人,可不要辜负了这天砚啊!”

听了父亲的话,苏轼郑重地点点头。之后,他常常用小手摸着这方砚台,想用它写出一篇文章给父亲看。10岁那年,苏轼果然写了一篇奇思异想的《黠鼠赋》。

一方小小的砚台,加上父亲的循循善诱,便为苏轼打开了通往文学创作的大门。或许在那时,苏轼的脑海里就已经有了成为文坛名家的梦想了。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给孩子送过礼物吗?

2.你的每份礼物是不是都有寓意?还是随性而为,想到什么送什么?

3.你知道如何从生活的小事中循循善诱自己的孩子吗?

教育孩子时,喋喋不休地讲一些大道理,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但是,如果家长肯花些心思在一些“小事”上,比如送给孩子一些有意义的礼物,和孩子在一起读书,给孩子讲讲故事,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轼的父亲苏洵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苏洵的礼物激发了苏轼上进的热情,使苏轼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我国历史上才有了一位才识卓异、震古烁今的大文豪。

利用小事循循善诱,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好这一点呢?

第一,肯定孩子的长处。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孩子的过错给予纠正,这样孩子就较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使孩子产生自闭、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第二,所说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比如,家长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却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半点都不会听从的。

第三,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和孩子说理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会愈来愈明显,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进行申辩。应该清楚,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让孩子申辩,能培养孩子思辨能力、判断能力、表述能力。给孩子申辩机会,家长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孩子存在的不足,使家长对孩子的讲理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第四,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在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而不高兴时,明知忠言却十分排斥。因而,和孩子说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或者要事先营造一个兴奋场,让孩子情绪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对其进行教育,孩子会很理智、很自然地接受。这种状态中的教育是非常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