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50

第50章 欧阳修——在孩子面前“装装穷”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有《欧阳文忠公集》遗世。

欧阳修诞生在一个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欧阳修4岁那年,父亲离开了人世,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郑氏出身于贫苦家庭,只读过几天书,却是一位肯吃苦、有毅力又有见识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她坚强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郑氏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想方设法教欧阳修读书认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的诗及当时的九僧诗。欧阳修因年纪小,对这些诗只是一知半解,但这却使他对读书产生了兴趣。

郑氏一心想让儿子学写字,但家里一贫如洗,根本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的芦荻,便突发奇想:用荻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写字。在母亲的教导下,欧阳修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他反反复复地练,一丝不苟,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在母亲的教育下,幼小的欧阳修渐渐爱上了诗书。他每天坚持读书写字,知识越来越丰富,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过目成诵。

那时候,社会上的文风多华丽浮躁、内容空洞。欧阳修偶然看到韩愈的文章后,觉得清新自然,文风别致而不同于众。他高兴地说:“世上竟然有这么好的文章。”

尽管当时欧阳修年纪还小,对韩愈的文学思想未必能领悟多少,但他却被韩愈不平凡的文风所打动,为他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是否经常因为自己贫穷而牢骚满腹?

2.你是否能够看到贫穷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3.你是不是认为不管经济实力够不够,孩子的要求都应该尽可能满足?

再穷不能穷教育,但再富不能富孩子。欧阳修家境贫寒,可是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养成了在困境中努力奋进的好品质,并没有因为条件所困而放弃学习、放弃努力,甚至比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成功!对今天的独生子女而言,“贫穷”这一课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往往不懂珍惜。让孩子做精神上的富翁,避免孩子形成物质上互相“攀比”的坏习惯是家长的责任,所以,即便是富爸富妈,也得学着在孩子面前装装穷。

第一,在孩子身上花钱要有准则。想“装穷”,先要明确在孩子身上花钱的两条准则:不该买的坚决不买,孩子的物质要求,凡是过分的一概不满足,就算要求合理,只要不是急需,也别立即满足;必须“跟孩子过不去”,一定要在满足他们各种愿望的过程中设置“障碍”,让孩子明白要想得到,必须先有所付出。

第二,不要让贫穷成为孩子的借口。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会把贫穷当成失败的借口。比如,他的学习成绩不如人,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那是因为别人买了许多辅助习题和各种辅助记忆的工具;当他跑步比赛输了的时候,他埋怨说,是因为贫穷而导致的营养不充分,体力不支……总之,他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全总归结到“贫穷”的头上。家长要提防孩子把贫穷作为失败的借口,多给孩子讲讲诸如“欧阳修”等从贫穷生活中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而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第三,注意尺度,小心过犹不及。虽然父母要“装穷”,但是也要注意分寸,不要因为“装穷”,让孩子的穿戴、孩子的玩具等等都比同龄人差很多,孩子的自尊心也是要有所顾忌的,所谓过犹不及,最好的尺度在于:“我们家不富裕,但也不是最贫穷的”。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在“贫困的家境”中塑造良好的品质,又不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