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53

第53章 袁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见解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24岁中进士。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直抒胸臆;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等。

袁枚出生于仕宦之家、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袁滨专长刑名之学,他的母亲章氏也出生于名士之家。书香传家的袁家很重视子弟的教育,袁枚7岁入学开始读《论语》《大学》等书,后又开始诵读《离骚》《古诗十九首》等诗文,并因此而爱上诗文。

对于袁枚的诗文影响至深的有两位女性,一位是他的母亲,一位是他的姑母。袁枚的母亲出生于名士之家,在深受“三从四德”的训育、恪守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的同时,并没有像当时广大妇女那样吃斋念佛,而是在空闲之余吟咏诗文。袁枚在《先妣章太儒人行状》一文里曾这样说她:“不信阴阳祈祷之事……手唐书一卷,吟咏自娱。”而母亲的闲来吟咏无疑也激发了袁枚对诗文的热爱。

曾影响袁枚诗文创作的另一女性是他的姑母。他的姑母曾寡居在家,她通晓文史知识,于是繁忙之余她勤于督导袁枚的功课。更难得的是她敢于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提异议。例如曾列入“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埋儿事件在封建社会一直受到褒奖,而袁枚的姑母却对此事作诗给予否定:“孝子虚传郭巨名,承欢不辨重和轻。无端枉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

袁枚母亲和姑母的这种有悖时人的言行无形中推动着袁枚反对泥古不化,倡导“人情”、“性灵”的思想。受其姑母影响,14岁的袁枚写出了《郭巨埋儿论》一文。袁枚在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传统的思想受到博学的杨绳武的赏识,他曾在文中加评语说:“文如项羽用兵,所过无不惨灭。汝未弱冠,英勇乃尔。”后来,袁枚受业于杨绳武,学业也日有长进,终成为清代的诗文大家。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听话”的孩子吗?

2.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3.你曾与孩子平等地讨论过有争议的话题吗?

家长们都喜欢孩子听话,这样可以少给自己找麻烦,殊不知,过多地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会变得在家唯命是从、在外不标新立异,当孩子与他人的意见不合时,不敢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因为他们会担心“这样会受大家的讨厌”。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家长千万别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扼杀了第二个“袁枚”。

那么,在生活中,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允许孩子说出不同意见。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封建意识残留在家长的头脑中还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儿女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儿女的反驳。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确。儿女们有时的反对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是这样做,也可以是那样做。在孩子说出与父母不同的见解时,家长不要轻易责备孩子,如果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地跟他说明、解释。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主见、有创造性的人。

第二,与孩子相互讨论辩论。当孩子提出不同见解的时候,家长不妨“借题发挥”,和孩子讨论一番。这不仅仅能让孩子心服口服,更重要的是还能锻炼孩子的口才和思维以及他们的处事能力。

第三,及时给予孩子中肯的赞美。当孩子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后,不论是对还是错,家长都要在最后给予孩子中肯的赞美,至少孩子去思考了,去分析了,去表达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