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55

第55章 茅盾——多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早年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后投身文学事业,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他以自己的笔反击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推动抗战文艺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并长期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在当时属于“维新派”。母亲陈爱珠,是清代名医陈我如的女儿,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通晓文史,性情温良而刚强,思想开明而有远见。她有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容易接受新事物。

茅盾5岁那年,父母商量着让儿子读书。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塾师是茅盾的祖父。但祖父教书并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打牌。茅盾父母怕茅盾进入家塾,得不到严格训练,养成不良习惯,便决定亲自教儿子。

父亲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所以教育茅盾的任务就自然落到了母亲身上。母亲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如何教育茅盾上。母亲为茅盾挑选了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为教材,并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茅盾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每当母亲讲述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茅盾7岁那年,当地创办了一所采取新式教学的“立志小学”。母亲把茅盾送进了这所学校。那时,因父亲病卧在床,茅盾经常请假照顾父亲。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便挤出时间,自己拿课本来教他。因此,茅盾的功课不但没落下,反而每周一篇的史论文章经常获奖,每月的考试都名列前茅。

茅盾10岁那年,弟弟沈泽民才6岁,父亲不幸病逝了,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茅盾将来学习理工科专业,以适应将来科学兴国、实业兴国的需要。母亲毅然挑起了养家教子的重担,立志将两个儿子抚养成才。

在母亲的精心栽培下,茅盾的成绩一直非常好,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大学的预科,母亲感到非常自豪与安慰。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每天下班后,会专门找段时间陪一会儿孩子吗?

2.孩子有多久没在你的膝头撒娇了?

3.面对与自己日益疏远的孩子,你有所愧疚吗?

毋庸置疑,每个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每个家长都应该问问自己,到底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有多少呢?茅盾的母亲花费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来教育孩子,为茅盾选教材,给茅盾编歌诀……所以茅盾出类拔萃,终成大家。当然,这里不是要求每个家长都像茅盾的母亲一样辅导孩子的学习,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现在在学校所学的内容系统且十分讲究教学方法,一般家长确实有心无力。但是,除了学习以外,孩子还需要家长在生活习惯、为人处世、人格发展等各方面的教育,而这些教育都是需要家长挤出时间来的!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大,心里也有点儿烦,他想休息一下,而这时,他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爸,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问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您一小时能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我一小时赚20美金,这有什么问题吗?”父亲没好气地说。

“哦,”小孩低下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有些生气了:“别想拿钱去买那些毫无意义的玩具,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呢?我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这你根本无法体会,我没有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孩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父亲生气地坐在客厅里。过了一会儿,他心里平静了下来,觉得刚才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正躺在床上,他悄悄地问道:“你睡了吗,孩子?”

“爸爸,还没,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对不起,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父亲边说边将钱递给孩子,“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有些生气,他不知道这个孩子今天是怎么了。

“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小孩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您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儿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这是我期盼已久的事情,可以吗?”

家长看了这个小故事,可能会有些辛酸,也许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孩子的要求真的不多,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家长懂得珍惜,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就会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伙伴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经常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一起聊天,与孩子一起“疯狂”,在此过程中教会孩子生活,教会孩子做人。所有家长都应该明白,一个健康、成功的孩子,会比工作上的成就更令家长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