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14216400000074

第74章 鲁伯特·默多克——“爱而不溺”才是真正的爱

鲁伯特·默多克(1931~),世界传媒大亨。1952年,其父去世后鲁伯特继承了阿德莱德的小报《新闻报》,在三四十年间将其发展为跨越欧、美、亚、澳几大洲,涉足广播、影视、报业诸领域的传播媒介帝国。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负盛名的英国《泰晤士报》,也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80年代初,默多克的国际新闻集团的年营业额已达到12亿澳元,他本人也成为新闻界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

默多克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报业人士。母亲伊丽莎白·格林曾是一名演员,她性格果敢,对儿子是既宠爱又严格要求。

默多克的父亲很喜欢他,甚至有点溺爱他。母亲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便决定充当严厉的角色。母亲专门为默多克在花园里盖了一间小木屋,让他一个人住在里面,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可以和父母以及姐妹们一起在大房子里睡觉。每天全家吃完晚饭、读书看报以后,母亲就要求小默多克去花园的小木屋里睡觉。渐渐地,默多克不再害怕黑暗,并开始喜欢上了这间小木屋。

父亲凯斯不忍孩子受苦,让他搬回大屋。但母亲坚决地说:“我认为在外面睡觉对我们的儿子很有好处,这是对他的一个锻炼。他不仅仅是适应自然界的黑暗,更重要的是适应独处,这会让他变得更勇敢。”

就这样,默多克在小木屋里一住就是好几年。

默多克的母亲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默多克10岁那年,他就被母亲送到了基隆语法学校去寄宿学习。那里位于海风口,冬天非常寒冷。父亲疼爱小默多克,刚开始的时候,以儿子年纪还太小无法照顾自己为由,反对这一做法。但母亲为了默多克能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教育,丝毫不做让步,坚持自己的想法。她对丈夫说:“寄宿学校的生活能教会儿子如何与他人相处,这对孩子绝对有益。”

事实证明,母亲的决定是对的。默多克在学校里不仅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

后来,默多克的母亲在谈到自己对孩子爱而不溺的教育方式时说:“在那些日子里,他们可能全都认为我是一个旧式的、残忍的母亲。但我认为他们现在能真正体会那样做的好处。”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总是轻易就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吗?

2.你的孩子懒散吗?热爱劳动吗?能不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当你训斥孩子的时候,家里有其他人袒护他吗?

随着孩子的呱呱坠地,父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强烈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安全、幸福所应负的责任。家长愿意牺牲自己的舒适和利益,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很多父母更是将自己所有的钟爱与厚望都集中到了这唯一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溺爱的教养态度。长期溺爱孩子,必然造成孩子娇气、野蛮、不通情达理等坏习惯,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爱而不溺”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下面列几种普遍存在的溺爱表现,家长可以对照一下,以便具体地防止和纠正溺爱。

第一,给孩子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好吃的食品归他一人享用;家人可以不过生日,可他的生日却大操大办,等等。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家长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的普通一员,要教育孩子照顾尊敬老人,鼓励孩子“克己利人”,“助人为乐”。

第二,轻易满足孩子物质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应当满足的决不给予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

第三,生活懒散。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到深夜,等等。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家长应严格要求孩子规律生活。具体做到:培养孩子动静有序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帮助孩子养成恰到好处地看电视和按时睡眠的习惯。

第四,不让孩子劳动。对于孩子的劳动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叫他做事太难了,还总是做不好,不如替他做了。”所以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上小学、甚至读中学的孩子还不做一点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

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后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做事。

第五,一切包办代替。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小皇帝”,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保姆、奴隶,生活上包揽一切,孩子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的不良个性。

父母应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自己穿鞋子、穿衣服,整理玩具、学习用品。这样既培养了他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第六,袒护孩子。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有时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出来说话:“你们不要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就像贾政、贾母管宝玉一样。其结果不仅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和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成人都应流露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