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还讲了西晋巴郡太守王濬(ruì)的故事。西晋灭了蜀汉,王濬做巴郡太守,因为靠近吴国边境,要准备战事,兵士百姓苦于劳役,“生男多不举”,不举,就是不养育,生了儿子就杀掉,或遗弃,扔掉。
生男不举的事,中国历代都有,因为很多人头税是按男丁征收的,劳役是按男丁分派的,你家有几个男孩,就交多少税,分担多少劳役。汉武帝的时候,穷兵黩武,没有钱了,《汉书》记载:“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则杀,甚可悲痛!”如果你生了儿子,到他三岁就要交人头税。人民交不起税,就不敢养儿子,生下来看是儿子就杀掉。我们知道因为计划生育有杀女婴弃女婴的,可能不知道历代都有因为兵役税负杀男婴的。杜甫诗中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实际情况比这更惨!
知道了这种情况,王濬怎么办呢?他一是严惩弃婴杀婴,二是只要有生孩子的,都给产假、免劳役、减赋税,就这样,救了几千男婴!这样过了十几二十年,到了他奉命兴师伐吴的时候,这些男丁正好都到参军年龄。父母们都对孩子说:“你们不是爹妈生的,都是王府君生的,一定为府君效力,不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结果王濬以七十多岁高龄,完成了灭吴大业,三国归晋。
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原文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华杉详解
如果只知厚待而不能指使,一味溺爱而不能命令,违法乱纪也不能治理,那士兵就成了骄子,没法使用了。
杜牧注解说,黄石公说:“士卒可下,而不可骄。”你可以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但不可骄纵下属。恩以养士,谦和待人,这叫“可下”;制之以法,这叫“不可骄”。
《阴符》说:“害生于恩。”我们往往对一个人太好,结果却害人害己,把他害了,把自己也害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味只有恩,只有爱,却没有规矩,没有法,他习惯了、骄纵了、堕落了。你这时候想把关系调整过来,也不可逆,调不了了。你就只好放弃他了。你放弃他,他机会没了。你呢,也白培养人了。
一旦已经习惯了的恩情没了,就成了仇人。其实有什么仇呢?并没有任何伤害,只是停止了恩情而已。但对你来说,是停止了给予;对他来说,却是被夺走了既得利益。
所以恩怨、恩仇,没有恩,就没有怨,没有恩,就没有仇。曾经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就有多大仇。
吴起说:“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得不清;目威以容,不得不明;心威以刑,不得不严。三者不立,必败于敌。故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吴起提出威耳、威目、威心。要经常训练,要有操练,要有仪式,强化指挥系统的权威,养成令行禁止的习惯,这样才能做到不怕牺牲,指哪打哪。旌旗一指,战鼓一敲,马上就冲,因为不冲的后果很严重!
李靖说:“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怕将领的,不怕敌人;怕敌人的,不怕将领。所以将领一定要比敌人更可怕。冲锋陷阵的,不一定会死;吹了冲锋号不冲的,马上正法。
李靖后面说得更恐怖:“古之为将者,必能十卒而杀其三,次者十杀其一。
十杀其三,威震于敌国。十杀其一,令行于三军。”
什么意思呢,先杀自己人。差的杀十分之一,厉害的杀十分之三。杀十分之三,威震敌国;杀十分之一,三军听令。
所以古代出军前要杀人祭旗,不是杀敌国人质。杀敌国人质,比如康熙杀吴三桂的儿子,那只是表示决裂,并不能立威。杀自己内部不听令的,才是立军威、立军法,让三军听令。什么样的人是最好的斩杀对象呢,最好是跟皇上有点关系的宠臣。他以为没人敢动他,吊儿郎当,杀了他,三军将士就都明白人人可杀。先斩后奏,跟皇上汇报,皇上也觉得杀得合适。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孙子跟吴王谈兵,吴王把自己的妃子们交给他,让他演练看看,说你要能把这群女子训练成一支铁军我就信你。妃子们嘻嘻哈哈不听号令,孙子马上把领头的两个吴王最宠的妃子斩了,娘子军即刻练成。
田穰苴斩庄贾,也是最典型的案例。
晋国、燕国都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景公听了晏婴推荐,启用田穰苴为大将。田穰苴打好主意,跟齐景公说:“我出身卑微,您把我从平民直接提拔我大将,大家不熟悉我,也不会服我,我压不住阵。请您派一个您最亲信的重臣来做监军。”齐景公就派了庄贾。
田穰苴跟庄贾约定第二天正午出发。第二天,军队集结好了,庄贾却和送行的大臣们喝到太阳落山才来。田穰苴叫来军法官,按军法,出征迟到,斩首!即刻把他斩了。齐景公接到要斩庄贾的报告,急忙派使臣来救。田穰苴又治了使臣在军营中鞭马疾驰的死罪。念是君王使臣,免死,斩了车夫和左边一匹马。
这一斩,先是威震敌国,晋国军队听说来了这么个狠角色,没等交战,吓得立马撤军跑了。燕军也撤退,田穰苴乘胜追击,收复全部实地。
大军凯旋,齐景公率百官郊迎,哪还记得庄贾!封田穰苴为大司马,田穰苴就成了著名的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的套路,在历史上被不断地抄袭拷贝,但每次都有不读书不晓事的,把自己的人头送上门去。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项梁项羽也起兵了,他们都攻占了一些郡县,玩得风生水起。天下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个个都蠢蠢欲动。彭越的一些小兄弟找到他,说你带我们起兵吧,他们行,我们也一定行。彭越不同意,说现在两虎相争,形势如何发展都不清楚,我不想参与你们的事。
年轻人们不依不饶,纠集了一百多人,一定要跟彭大哥打天下。彭越被缠得没办法,说好吧,既然大家要干,就明天日出的时候开第一次军事会议。既然要成军,就要立军法,迟到的斩首!
第二天中午彭越等着,小伙子们稀稀拉拉地来了,迟到了十几个人。彭越说,军法是迟到者斩首,可是迟到的太多了,也不能把你们都斩了,就斩最后一个到的吧!大家嘻嘻哈哈地说有必要吗,下次知道了。彭越不说话,一步上前,亲自斩了最后一位。众人吓得发抖,都不敢抬眼看他。彭越就立土坛,以那人头祭奠,成为一方豪杰,后投靠刘邦,成为西汉开国功臣。
这三个案例,算是“十杀其一”,有“十杀其三”的吗?古代的不知道,近现代史可是大有特有,就是斯大林的大清洗。
据苏共第20次党代会前苏联内政部的统计数目,仅在1937年至1938年一年中,斯大林本人就签署了681692人的处决命令。但是被害人的总数至今不明。
有人说斯大林把红军能打仗的将领都杀完了,以至于希特勒打进来时红军都没有能指挥的将领。这个说法不对,斯大林并没有输掉第二次世界大战,恰恰相反,他是二战的大赢家。
内部清洗,在理论上就是保持组织强大的手段,因为这能让“士畏我而不畏敌”。所以如果没有选举机制,就必然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一回。
今天讲反腐,有所谓“不反腐要亡国,反腐要亡党”的说法,那是不想反腐的人说的。不反腐才会亡党。把贪官都抓完了,党不会没有官用的,只会更加强大和更有生命力。
张预注解说:“恩不可以专用,罚不可以独行。专用恩,则卒如骄子而不能使。独行罚,则士不亲附而不可用。王者之兵,亦德刑参任而恩威并行矣。”
只有恩,兵就成了骄子,没法用。只有罚,士卒不亲附你,也不可用。
《尉缭子》说:“不爱悦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
所以有爱,才乐于效命,有畏,才不敢不出死力。
将驭之道,就是爱与畏,赏与罚。
畏的本质,在于“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怕上级的,他就不怕敌人不怕死。不怕上级的,就一定怕敌人怕死。所以畏的标准,就是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没本事知道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只要能知道自己,也不会失败。而人们的毛病都不在于不知道别人,而在于不知道自己。
原文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华杉详解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这是知己,不知彼。知道我军能打,不知道敌军也很强大,不一定打得下来,那胜算只有一半。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
知道敌人有懈可击,却不知道我们自己的部队不行,不一定能拿下来,这是知彼,不知己,胜算还是只有一半。
所以知己不知彼,或知彼不知己,都不能决胜。
唐太宗说:“吾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
察敌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己知彼,兵家大要。今之大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李世民说,他每次临阵对敌,总是先分析敌人的作战企图,和我方的作战企图,到底谁更审慎周密,这样就可以知彼了。然后再查看敌军的士气,和我军的士气,谁更旺盛,这样就可以知己了。所以知己知彼是兵家大要。
今天的大臣,就算不能判断敌人,但只要对自己有判断,有清醒认识,也不会轻易失败。
李世民能看透敌人,也能认清自己,而且能动态地把握、驾驭敌我军情、军心的变化,制造必胜的时机。他说如果你们没有我这个水平,不用把敌人看透,只要能认清自己,也不至于失败。
这是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你没本事知道别人,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我很认同这一点,我们学习知己知彼的时候,关注的都是怎么知道别人,自以为对自己当然很了解。实际上,人的毛病,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不能认识别人。做企业也是,别老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知道别人在干啥,没多大用。要知道顾客需要啥,知道自己能干啥。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我军能打,但不知道地形不可以打,还是只有一半胜算。
这是说知己知彼还不够,还要知地形。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所以懂得军事的人,行动不会迷惑,措施变化无穷。
行动之前都看透了,想透了,所以不会迷惑。知己知彼、知天时地利,所以有任何变化都了然于胸,随时应对,不会穷困而无计可施。
张预注:“不妄动,故动则不误;不轻举,故举而不困。识彼我之虚实,得地形之便利,而后战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所以知己知彼,胜利就没有危险;懂得天时地利,胜利就有完全的保障。
附录:《地形篇》全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