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货币市场运作导论
14257100000028

第28章 货币市场监管约束的相关理论

金融业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的特征,回顾一下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界主要是从社会利益和金融脆弱这两个大的角度对国家为什么要实施金融监管进行分析的。作为一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监管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既是保证货币市场平稳规范运行、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更是保持国家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安全的需要。对货币市场进行监管的必要性源自于以下相关金融监管理论。

一、社会利益论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人们对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模式产生了信心危机,认为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甚至会形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这就要求政府通过金融监管的方式确保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安全,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

该理论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自然垄断论

该理论认为,竞争是发挥机制的前提,但竞争又会形成垄断,出现垄断价格,损害公共利益。自然垄断产生后,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被破坏,将导致市场失灵。尽管金融市场普遍具有竞争性,但是垄断的倾向一直就存在。因此,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反对垄断,消除价格歧视,保护公众利益,使其价格维持在社会平均成本的水平。开业管制、开设分支机构与金融机构合并管制等措施就是为了防止金融机构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集中和过度竞争而设立的。

(二)外部效应论

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

(三)信息不完全论

在不确定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表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市场中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而陷入困境。然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四)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

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上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导致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因此,自从自由银行制度崩溃之后,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如何在维持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个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安全。

二、金融脆弱性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波动及金融自由化等几方面解释了造成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脆弱性

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对金融市场的微观行为基础有了深刻的理解,对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米什金(Mishkin)认为,正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息优势一方的交易者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存款者的“囚徒困境”可能引起的存款市场上的银行挤兑,因此银行等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他还直接将银行危机与道德风险相联系,认为银行危机是因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而严重恶化。

(二)资产价格波动导致的金融市场脆弱性

奈特(Knight)在其论述里首先从而把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到经济分析中。凯恩斯(Keynes)吸收并发展了奈特的思想,认为大多数经济决策都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作出的。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首先来自于金融资产未来收入流量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来自于生产性投资自身的风险。他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投资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前景的心理预期,而这一预期又是以投资者对于未来模糊的、不确定的、缺乏可靠基础的偏差而发生剧烈的市场波动。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是从价格波动的角度来研究的,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过度波动,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极其容易爆发危机。

1.传统的金融市场脆弱性主要来自于股市的过度波动性。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认为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的过度投机对资产价格有巨大影响,因此过度投机足以引起股市的过度波动。凯恩斯将经济繁荣时推动资产价格上升的现象描绘成“乐队车效应”,即当经济的繁荣推动股价上升时,幼稚的投资人开始涌向价格的“乐队车”,使得股票价格上升的更快,以至于达到完全无法用基础经济因素来解释的水平。由于脱离了基础经济因素,市场预期最终会发生逆转,导致股市崩溃。随着金融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也更为广泛而且深刻。

2.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性引起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法玛(Fama)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有效市场理论,他认为,有效市场是指能够有效利用金融信息并在证券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的反映全部相关信息的资本市场。法玛将有效市场分为弱型有效市场、半强型有效市场和强型有效市场三种。

强有效市场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想型的市场,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上还无法完全杜绝依靠内幕消息牟取暴利的投资者。

在半强有效市场上,投资者无法克服其自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缺陷,也无法解决广泛存在的内幕消息问题。因此,在这类市场上可能会产生大量泡沫,但同弱有效市场相比,半强有效市场上的泡沫膨胀的程度没那么大。

而在弱有效市场上,大多数信息缺乏的投资者往往容易产生盲目从众和极端投机行为,从而破坏市场的均衡,金融泡沫开始形成并迅速膨胀,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增加,等到泡沫破灭时,引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危机。

3.汇率的波动性增加了金融市场脆弱性。汇率的过度波动是指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超出了实体经济因素所能够解释的范围。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经常会出现汇率的过度波动和错位,汇率的易变性是浮动汇率下汇率运动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浮动汇率下,汇率体系的稳定性被进一步的弱化。多恩布什(Dornbush)在汇率超调理论中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剧烈波动和错位的主要原因在于面对某种初始的外部冲击。他指出,市场预期会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在金融市场中,预期是投机资本运动的心理基础,投机是在预期指导下的现实行为。对将来预期的微小变化,都会通过折现累加,导致汇率的大幅度变化。

在固定汇率制下,也存在汇率过度波动的问题。常(Chang)和沃拉斯哥和(Velasco)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市场参与者对该货币当前汇率的稳定性失去信心时,他们就会抛售该国货币,使政府难以维持固定汇率水平,随之发生货币危机。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巨额投机资金,常常使得货币当局维持汇率的努力显得很微弱,而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在面对某种货币汇率的强大调整压力时,其理性的行为方式常常是从众心理,这大大增加了汇市的振幅。

(三)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率自由化导致的金融脆弱性。长期以来,利率自由化被认为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尤其在计量研究中,利率自由化变量常常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替代变量。因此,有关金融自由化会导致金融脆弱性的研究,也主要从利率自由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利率自由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一是利率自由化后,利率水平显著升高影响宏观金融稳定;二是利率自由化后,利率水平的变动不定,长期在管制状态下生存的商业银行还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

2.混业经营与金融脆弱性。金融自由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放松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使得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日益融合的情况下,为竞争证券发行的承销权,双方通过各自的信贷、投资等部门向产业资本渗透,资本的高度集中会形成某些垄断因素,人为因素增加,金融业的波动性加大,同时也极易造成泡沫化。在资本市场欠发达国家,银行资金雄厚,但过度介入证券市场,将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促成“泡沫”形成。

银行间并购也是银行业扩大业务范围的一种方式。一般认为,银行并购可以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实现规模效益。但银行并购也存在着风险,一旦投资失败,即使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大银行也难逃厄运。银行规模过大,也会失去一定的灵活性,其脆弱性也不断增加。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的国界正在逐渐消除,但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垄断全球金融,因此当今全球银行并购潮将会增加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3.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脆弱性。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格局与方向。但随着新市场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许多传统风险和新增加的风险往往被各种现象所掩盖,给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金融创新在整体上有增加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倾向。格林斯潘(Greenspan)就曾经指出,金融衍生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其风险更具有系统性。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品本质上就是跨国界的,系统性风险将更多地呈现出全球化特征。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原生产品之间以及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加。由于金融创新大大丰富了银行资产的可选择性,商业银行不再轻易向中央银行借款,因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也在下降。

4.资本自由流动导致的金融脆弱性。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各国资本项目的开放逐步加速,资本自由流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人认为资本在所有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与商品和服务的自由贸易一样,可以互利互惠。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上又开始重新重视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和脆弱性。

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国际资本私人化以及大量的资金在境外流通,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的特征并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通讯和电子技术条件下,资金的转移非常迅速,它能随时对任何瞬间出现的暴利空间或机会发出快速攻击,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游资常用的投机做法是运用杠杆原理,以较少的保证金买卖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其保证金金额的金融商品,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吹起经济泡沫,引发市场的大幅波动。

此外游资还会妨碍一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增加其宏观调控的难度。游资引发的主要后果是经济泡沫化、汇率无规则波动、货币政策失灵以及传播扩散效应,也是整个国际金融市场脆弱性增加的根源之一。

三、货币市场运作特性下监管的理论依据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资金要素市场。它与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类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统一市场的有机整体。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货币市场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因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无论是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买卖,还是技术和劳动力的流动等,各种市场的交易活动都要通过货币的流通和资金的运动来实现,整个宏观经济运作都离不开货币市场的调节与润滑作用。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作为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主体调剂短期资金的重要场所,货币市场体系掌控着巨大的资金流,是资金批发市场的中间媒介,在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等方面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货币市场在国家金融体系运转中发挥着核心的功能。

同时,货币市场的运作也是存在着高风险的,其风险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不能及时被发现、化解和控制,则容易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货币市场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一)具有易发性特征

货币市场运行能否规范和效率不仅与市场内部约束力、市场参与主体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有关,还要受到国家的经济基础、社会信用、政府行为、社会心理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特别在开放性金融政策下,影响货币市场稳定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越来越多金融创新业务与工具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货币市场运行的风险系数,尤其是对于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新兴国家的货币市场来说,市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体系并不完备、风险管控能力弱,这就更容易导致货币市场风险易发性的隐患。

(二)具有传染性的特征

现代金融系统的构建结构不仅造成了内部机构之间、业务之间高度交融和关联,而且由于货币市场中大量的金融工具广泛扩散、渗透到社会经济体系中其他各行各业,因此一个金融产品的风险扩散、一个金融机构的破产失败都可能连锁造成其他金融领域和其他行业投资者的损失或破产倒闭,从而传染为全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外,信息不对称将会使市场中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被误认为整个金融系统出现问题,从而引发社会恐慌,传染成信用危机,引起资金大规模的无序流动,造成货币市场的运行紊乱,甚至诱导出更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三)具有毁灭性的特征

源自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肆虐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可怕。在规模与结构正迅速发展的货币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广泛扩散性和金融风险的快速传染性,将会使货币市场中众多投资者,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投资后果,再加上金融杠杆原理的数倍扩散效应,货币市场风险和危机一旦形成和扩散,难于立即控制和消除,往往产生大范围的惨重损失,多年聚集的社会财富顷刻间化为乌有,再加上居民对金融信心的丧失,使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业及其支持的国家实体经济发展都可能造成致命性的打击,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恢复金融风暴给国家经济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