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交州文水人。其父曾追随李渊反隋,是唐朝的新贵。武则天天生丽质、妩媚动人,14岁被选人宫,封为"才人",唐太宗赐其号"武媚"。后来,唐太宗去世,她到感业寺出家为尼。
公元649年,太子李治继位,即唐高宗。李治原就钟情武媚,继位后将她召回宫中,立为妃,大加宠爱。6年后又立为皇后。后来,唐高宗患病,委托武则天处理朝政。于是她渐渐独揽了大权。并为了保住权力,废掉了太子李弘、李贤。高宗死后,她又废掉唐中宗李显,立年幼的睿宗李旦,其目的是自己能继续控制国家大权。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是她在掌权时期确实做了一些对国家有利的事。
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亲自在殿廷上主持考试,采取措施提高考试举人的地位,并开设了武举科目,发展了科举制。因而,朝廷上人才济济,文有宰相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武有边将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人。安邦治国,励精图治。她还很重视农业生产,推广和改进农业技术。同时还注意兴修水利,在陕、川、青等地修建了许多闸、坝、沟、渠。她规定,凡田地开垦多,百姓家有余粮的州县,给予地方官奖励和升迁,凡治理不善,百姓流移的州县,地方官要受处罚。武则天在32岁以皇后身份参政,一共执政50年,在她执政期间,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为后来的"开元之治"作了充分准备。
这样一位远见卓识、精明强干、雄心无比、胆识过人的女政治家,临终之前,却嘱人在陵前树立一块"无字碑"。可能她预料到了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定然褒贬不一,所以,功罪任人评说。
果然不出所料,一千多年间,人们对她的看法从未统一过。她死后,其历史功绩和个人才干受到很多人赞赏,但是那谩骂、诅咒也像排天的巨浪不断涌来,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按国人一贯的思维,她有以下罪状:
一是狐媚惑主。
武则天14岁人宫时已出落得一表人才,身体丰满,容貌端丽,但在太宗面前,她并不受宠,只封为"才人",列后妃第六等,与一个侍女的身份差不多。只是到了李治身边之后,她的才干与姿容才发挥了作用。她看透了李治的好色多情、体弱多病、优柔寡断,她以传情的眉目,婀娜的体态,征服了李治,使他神魂颠倒,一往情探。她成了"昭仪",不久又升为"宸妃",后来她精心策划废了王皇后,自己又当了皇后。不到一年,她就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二是严酷专横。
后来,高宗疾病缠身,政事全由武则天处理,臣子们称其为"天后"。高宗死后,武则天更是独揽大权。她废了太子正式登基,成了名副其实的女皇帝。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刑讯逼供,囚禁亲生儿子。宗室、朝臣被冤杀者不少。晚年更是豪奢专断,弊政很多。
三是秽乱春宫。
她不满足富丽庄严、煊赫铺张的排场,不满足锦衣玉食的生活,她还蓄面首、宠男妾。先是宠幸薛怀义,让他入侍。这个街头卖膏药的家伙后来竟被封为左威卫大将军。而后又有御医沈南缪和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张氏兄弟毫无才能,只因相貌俊美,取悦于武则天,并为张易之设立控鹤府,聚集一些青年男子供她淫乐。薛怀义入侍时,她已39岁,张氏兄弟入侍时,她年满73岁。后人非议不绝于耳。
那么,如果客观地分析一下她的一生和所处的环境地位,评价会怎样呢?
首先,武则天和同时代的女子心胸不同。别人认为帝王姬妾成群,固宠者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得守活寡,而且宫门深似海,生离即是死别。而武则天进宫时,却满怀喜悦,满怀憧憬,显示了自立、自强、出人头地的思想。她在太宗面前的不受宠,是因为有两件事令太宗不满意。一件是,太宗问怎样驯服性情暴烈的骏马"狮子骢",武则天说,只要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支匕首。马若不听话,我就用铁鞭抽它;再不听话,我就用铁锤打它,还不听话,我就用匕首刺死它。太宗表面上赞扬了她,实际却心存芥蒂。因为太宗不喜欢这种强悍的性格。他要求的女人是贤德、温顺、体谅、娇柔。另一件是,太宗迷信星象算命之类。大臣李淳风精通天文,善观星象。他向太宗奏称,若干年后,有武姓者起而灭唐。太宗便要将姓武的全部杀掉,被李淳风劝阻了。因此太宗一直不放心武则天,死后把她遣送到感业寺为尼。
按说,她是亡帝的遗孀、佛门女弟子,永无出头之日了。可是,她要征服李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李治被迷得神魂不定之时,她却冷静地看待,谨慎地驾驭,心热面冷,欲擒放纵。至于她被指责"乱伦",还是冤枉的。因为唐室杂有胡族的血脉,唐代胡族的婚俗允许一女嫁给父子两代。唐玄宗李隆基将儿媳杨玉环占为已有,并无人责怪杨贵妃。而当朝大臣反对武则天,并未大加挞伐她的二次进宫。
其次,她成为皇后的头10年,高宗无心朝政,后来简直振作不起来,使武则天独掌国柄。一场特定的婚姻,为这位志向、心智、精力都超群的女人提供了能尽展其风姿的表演舞台。683年,高宗去世,武则天面临重大抉择:是自己称帝还是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作为李氏父子的妻妾,她决定自己先不称帝。待到公元690年她感到时机成熟,才正式登基称帝。这时她兴起告密之风,诛杀文武大臣、囚禁亲生儿子、任用酷吏、极为专横。后人在评价此举时只看到了一面。其实,采取严厉的手段夺取帝位,巩固帝位,是任何一位帝王都避免不了的。尤其是她,作为绝无仅有的女皇帝,面对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礼教,为了排除心中的忧虑和恐惧,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尊严,使天下万民臣服,能不采用一些极端的手段么?她掌权后、更改年号30多个,并大量更改各部名称、地名、甚至自己的名字。这一切都在说明,她是在显示自己的威风,让朝野内外都知道头上有这么个有无上权威的女人在统治着。
最后,关于秽乱之事,无论是薛怀义,还是张氏兄弟等等,武则天以古稀高龄还蓄养面首,不见得完全是从私欲出发,也可能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人登基为什么不能有侍奉的面首呢?从她处理朝臣与面首的冲突的态度来看,她并不偏向面首。她给面首高官厚禄,甚至纵容他们胡作非为,但当危及国家大政,触犯重臣的时候,她对面首并不客气。这说明,她追求的目标,是希望别人能像尊重男性皇帝那样尊重自己。但是,她始终不能挣脱传统的桎梏,始终为自己是个女人而苦恼,临终前,她仍旧承认是李氏皇帝的妻妾,帝位还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她陵墓前的无字碑,大概只是想让自己的功过由后人来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