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言理论与实践
14395800000012

第12章 语文学科该如何落实研究性学习

重结论,轻过程,过分强调灌输与接受,过于倚重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是我们以往各科教学的通病,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这种现象表现得似乎更突出,衍生出的问题也更多。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新课程”鲜明打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旗帜,主张在尊重“接受性学习”存在价值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预见,这种全新而先进的思想与理念,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而言,更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现实中,也许是我们学科特有的“灵性”使然,在跟进潮流方面,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行动上,我们的语文教学界似乎从未落后过。以前的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创新创造教育是这样,现在“走进新课程”仍然如此。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各类教育教学报刊报道的“走进新课程”的辉煌成果看,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类的可以说数量最多,尤其是在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方面,设计操作的方法步骤比较完备甚至相当完备的经验成果,从数量上看,更是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教学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非常高,我们不仅关注课文承载的风土人情文明文化,还特别注重课内外的延伸衔接,甚至直接关注社会热点,今天可以关注“非典”,明天就可以关注“伊拉克”。据成果的呈报者称,他们的教育教学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成功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认识、能力、习惯、素养等各个方面。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成功”与“成果”的真实性,但笔者认为,我们同样没有理由盲目乐观——如果我们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认真地观察思考、真正理性地权衡出这“成功”“成果”的含金量与获取这些“成功”“成果”所付出的代价孰轻孰重的话。

据“成功”人士们自称,他们的每次“关注”与“研究”都得到了学生们空前的欢迎他们的每次“关注”与“研究”都至少持续一星期,有的则要十天半个月,学生们的万丈激情也都能持续一星期,甚至十天半个月。可笔者认为这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学生们可以头脑发热,我们切不可头脑发热,我们需要冷静的观察与思考,需要冷静认真地反思——我们一个学期能有几个一星期甚而十天半个月?我们的学生长时间如此热情地“关注”“研究”一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妨碍我们语文学科其它方面内容的教学,甚至影响妨碍其它学科的学科教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这种教育教学行为符不符合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教育教学规律的根本要求?

众所周知,言语作品(课文)是我们各科教育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具与平台,任何言语作品都有其形式与内容,但我们语文学科的言语作品与其它学科特别是一些理科有着根本的不同:其它学科特别是理科的言语作品的内容都承载着本学科的学科体系,或者说,其言语作品的言语内容承载着其言语形式;语文学科的言语作品,其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文明文化,都可为其所包容,而承载学科言语形式的作品(语文知识类文章)则不多。这也便要求我们,其它学科特别是理性学科的教学应特别关注言语内容,精通了言语内容,学生们自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实却不然,我们的理科教学过于急功近利,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题目的解析,远未真正关注过课文的内容,这其实正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理科方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根本原因);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则应特别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注重学生思维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能过分关注言语内容——言语内容并非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质。的确,任何学科都是一种工具,语文学科更是一门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型的学科,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我们的学生打好基础,我们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自然也应定位在让学生真正理解、熟练掌握学科工具,而不能定位在“创造性”地运用学科工具上——因为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的有些教师,都还远未真正理解、熟练掌握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实在太多,多得成了国人关注的一大焦点,其中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其根本的症结在于,我们太过于急功近利了,我们总是过于关注言语内容,总想用语文去包打天下,结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里几乎没有了语文的位置。现在人们的“关注”与“研究”更是聚焦在了言语内容方面,并且很有进一步向课外延伸的趋势。根据我们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教育教学规律的根本要求,我们无需等待时间的验证便可断言,除了可以收获一些虚妄的成功和一时的热闹喧嚣,我们将一无所得。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这是在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啊!是的,笔者承认,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语文教学特别成功,他们的语文教学也特别看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生自主的“探究”与“研究”,他们让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着写关乎国计民生的论文,初中毕业时就可写出像模像样的论文,而我们培养的许多中文系大学生,却连本专业的学术性较强的论文都读不懂——我们确实应当好好地向人家学习!但有一点我想特别提醒大家,据笔者所知,人家关注国计民生,但更关注论文创作的规律,关注学生的思维思辨形式。人家师生的“关注”“研究”出现在社会的“关注”之后,学生借助互联网,几页几十页的论文材料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而主要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思路的整理上,人家的“关注”的并非“关注”本身(事实现象),而是借助“关注”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我们的“关注”呢,我们整天关注社会的热点,我们关注的就是“关注”本身(事实现象);我们的“关注”一直与社会的关注同行,有的甚至总想站在社会关注的前沿,“关注”自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且与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没有多大关系。这样一比较不难发现,我们不少人的所谓“借鉴”只是“借鉴”了人家的皮毛,人家的精华我们却视而不见,甚或被当作污水给泼掉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落实研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是我们时代的呼唤,但我们整个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在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现在的“落实”亟需理性的规范与引导——事实上,我们从事教育教学,但从未真正关注并全面认真地研究过我们教育教学本体的本质特点及其根本要求,我们的“新课程”对我们教育教学主体(教学师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仍未真正关注认真研究我们教育教学的客体(教育教学的内容,即我们学科教学中的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根本的要求;我们语文学科如要科学地落实“研究性学习”,首先应充分考虑语文教育教学客体(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根本要求,切实关注言语形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国情,起码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方向应着眼于学科内部。我们应打破现行语文教材教学单元的构成过于偏重言语内容的现状,下大力气研究我们语文学科的言语作品(课文)的言语形式;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既要考虑学科教学进度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思辨能力培养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单元。

第二,为了真正“关注人(学生)”,我们首先应真正“关注学科”。我们常讲“既教书又育人”,学科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掌握学科工具,就不能说很好地完成了“教书”任务,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工具,就必须去“关注学科”;“育人”当然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将“育人”挂在嘴边。我们当然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但这“关注”应在我们的学科教学、我们“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而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只能欲速则不达,这可以说已经为我们以往教育教学的“育人”实践所充分证明——我们既无视教育教学客体的本质及其要求,也无视教育教学主体(学生)身心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甚至不惜牺牲学科教学,各门学科都在整天喊“育人”,结果却总是不见效——如果说已经见效的话,那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承认,我们花了这么大的功夫,“育”出的却是学生的“伪个性”“伪人格”!

第三,鉴于我们现在的国情与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笔者认为,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提炼生成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本地的实际,决不能好高骛远,因不切实际而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地方的学生手头资料非常匮乏,大部分学生没有地方、没有能力去收集,我们就应尽量地多提供一些材料支持;整体而言,现在的学生处理信息、形成观点、组成行文的能力较差,甚至可以说非常差,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他们就可能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多提供一些方法支持——这决非不相信学生,更不能说是“关注学科而不关注人(学生)”。事实上,不尊重学科本体,不按照学生的现状及其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去做事,学科教学不努力地让学生掌握学科工具,才是既不关注学科,也不关注人,不关注我们远未真正掌握学科工具的学生!

有人说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当然很正确。但我觉得,现在首先应强调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艺术”虽然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可以成为我们美好的理想,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还远未走向科学,我们总不能还没学会“爬”,就幻想“飞跑”。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的支持,更需要理性的规范与引导,我们的基础教育现在所缺的不是那些毫无现实根基的功利性假设(无论这些假设多动听、多美妙),而是对我们教育教学本体(包括主体与客体)全面深刻而又严肃认真的研究。这一点我们应当认识到,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否则,我们的“走进新课程”、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就会如以往的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创新创造教育一样,最终只能走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