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注释”诸葛恪:字元逊,三国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侄。
“语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惊慌失度。
“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自幼聪明过人。当时,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在孙权手下任职,虽然诸葛瑾很有才干,但由于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辞令,经常有人拿他开玩笑,特别是他脸生得较长,这便成了一个笑柄。有一次,在孙权举办的宴会上,孙权命人牵来一头驴,他又命人在驴头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瑾)。宴会上的官员们看了都忍不住哄堂大笑,诸葛瑾面红耳赤,非常尴尬。这天恰好诸葛恪也来参加宴会,看到这种情况,他不慌不忙地拿起白粉,在那几个字的下面添上了“之驴”两个字。结果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只加了两个字,这头驴便为诸葛瑾所有了,宴会上的文武百官和孙权无不为诸葛恪的机智所折服。从此孙权对诸葛恪刮目相看。
诸葛恪成年后,被任命为骑都尉,为太子讲解经史。后来,东吴的周瑜、鲁肃、陆逊等重臣都先后故去,诸葛恪被任命为大将军,统率东吴的兵马。孙权临终前命诸葛恪为托孤大臣之首。不久孙亮继位,孙亮当时不过是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在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孙亮不知如何处理眼前的事物和局势,只好把一切都交给了诸葛恪,让他全权处理。此时的诸葛恪早已将先帝孙权的嘱托忘到九霄云外,他大权在握,神气十足。这种心情在他写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现得非常直接,他在信中写道:“今年四月十六日,大行皇帝逝世,太子以丁酉尊号(称帝),哀喜交并,不知所措。”诸葛恪自立新帝后,更加独断专权。后诸葛恪被孙峻联合孙亮设计杀害,并被夷灭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