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歇后语鉴赏
14451200000942

第942章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出处”《三国演义》。

“注释”徐庶:字元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国名士。

“语义”比喻不讲话或不爱讲话。也指对人有意见对问题有不同看法,闷在心里不讲出来。

“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谋士程昱向曹操推荐名士徐庶。曹操大喜,问程昱如何才能将徐庶招至帐下。程昱回答说:徐庶自幼丧父,只有老母亲在许昌家里,无人侍养,徐庶为人极孝,可用此法。曹操听后便叫人将徐母请来,要她写信劝徐庶回许昌辅佐曹操,不要帮助刘备。徐母不肯,说刘备是当世的英雄,骂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要叫我儿背明投暗,绝无此理!”曹操一见此计不成,又使一计。他将徐母软禁起来,模仿她的字体,假借徐母名义,写信召徐庶弃刘奔曹。

徐庶为人至孝,见到母亲的手迹,事出无奈,只好辞别刘备,投曹操。临行前,徐庶对刘备表示:“在曹营中,无论曹操如何待我,我决意终身不为他出一谋、划一策以报答主公知遇之恩!”后徐母见到徐庶,勃然大怒,拍案骂他:“仅凭一纸伪书,不察详细,便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是愚夫!我有何面目与你相见呀!”徐母骂罢,转入内室,上吊身亡。徐庶心灰意冷,虽然一直身处曹营,但是终身都没有为曹操出过计策。

后人就根据这一个故事,编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一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