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14496800000028

第28章 恒山(二)

作为横亘塞上的恒山,自然会有很多记载和传说,而最出名的当属“三皇五帝封北岳”(根据比较流行的说法,三皇为伏羲、燧人、神农,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华夏的先祖们在从原始生存状态走向文明进步的初始,就将辽阔的地域简单地划分成东、南、西、北、中五大板块。这样,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及北岳恒山就成了这五大板块永恒、高大而极富灵气的区域象征和标志了。到了尧帝治理天下时,指派羲和氏的长子羲仲统管东岳,次子羲叔统辖南岳,三子和仲为西岳长官,中岳则属幼子和叔,而北岳直到舜帝后才受封。在北岳受封时还有个传说:舜帝继位后每五年都要巡狩一次四岳,以便了解山川国情,洞察民情民意。有一年的十一月,舜帝冒着严寒北巡恒山,看到恒山峰峦叠翠,银装素裹,雄浑奇绝,不禁大发感慨道:“真乃奇山也!大可与泰山之雄、衡山之秀、华山之险相媲美,实乃天造地设呀!”说完翻身下马面对天峰岭就欲叩拜。忽听“轰隆”一声巨响,只见一块巨石从峰顶飞来,在空中盘旋许久,才落到舜帝身旁。此刻,所有随从都被吓得伏地叩头不止,只有舜帝笑着说:“诸公莫惊,此为灵石显异,必是吉瑞之兆。”于是将此石命名为“安王石”,把飞出灵石后留下的空窟命名为“飞石窟”。5年后,舜帝再次北巡恒山,当他行至恒山东南方的河北阳曲时被大雪挡住了去路,只好决定在阳曲遥拜恒山。此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那块本该在恒山的“安王石”竟然流星般地飞越数百里,落到舜帝的脚前。舜帝见状,欣喜万分,手抚灵石,感慨地说:“灵石兮,助我江山永固,万民安康兮!”又过许多年,大禹接位后,继承舜帝遗愿,正式封恒山为北岳。

自“五岳”尊称齐名华夏后,引起了后代愈演愈烈的推崇与封禅:崇道如神的汉武帝在飞石窟举行“座元玉”典礼,首次封恒山为神;之后的人们不仅在飞石窟建造了北岳庙,还在河北阳曲修建飞石殿;汉宣帝刘询主政期间(约公元前73~前49年),更是对“五岳”推崇有加,举行封禅大典,正式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嵩山为中岳,恒山为北岳,并赐泰山岳神为天齐王,衡山岳神为司天王,华山岳神为金天王,嵩山岳神为中天王,恒山岳神为安天王。之后,随着民间崇拜的愈趋炽热,“五岳”又从神位上被推崇为大帝,东岳泰山为天齐仁圣大帝,西岳华山为金天愿圣大帝,南岳衡山为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为中天崇圣大帝,北岳恒山为安天玄圣大帝。

如果说恒山这位最迟受封的“小弟”是随着人们信仰的渐次浓烈而使其背景越显神秘的话,那么,悬空寺就是从这神秘的背景中脱颖而出的“绝代佳人”,永不谢幕地为恒山演绎着惊天地、泣鬼神的亘古魅力。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巨幅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美视觉。近观悬空寺,又像粘贴在斧劈刀削的悬崖绝壁上的一座云中浮宫,那些微微前倾的岩石,仿佛随时就要携着宫殿一同崩塌而来,叫人惶惶乎不敢久望。而当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曲廊,越屋脊,忽上忽下,在左右回旋中,又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惊悚与舒然。瞧那些殿堂楼阁,在极具对称中变化无穷,分散中有联络,联体中有独立,虚实相间,曲折回环,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布局严紧,极致风韵。既不同于平地寺庙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依山而建的宫殿道观依势升高的分布格局,均是依崖度势,凌空而构,使整个建筑的结合和空间对比达到小中见大、大中见巧的美学效果。

悬空寺的建筑构造形制丰富,剖面有单檐、重檐及三层檐,屋顶有正脊、垂脊与戗脊,构架有抬梁式结构、平顶式结构和斗拱式结构,巧妙地形成了一种窟、楼结合的建筑形体,窟中有楼,楼中有洞,半壁楼殿半壁窟的独特建筑;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又体现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特色。凭栏望去,天峰岭直插蓝天,巍峨壮观;俯首而视,峡水长流,袅娜生姿;放眼环视,白云流岚,随风飘荡,飞鸟蜂影,翩然起舞……倚柱立定,闭上双眼,耳边有风的呼啸,有树的低吟,有鸟的呢喃,有水的歌唱……身心完全置放到了天上宫阙、蓬莱仙境之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的《夜宿山寺》不就是悬空寺的真实写照吗?难怪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观赏悬空寺后,要提笔写下:“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了尽善尽美,这种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通过参观,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意大利考古专家尼诺也说:“悬空寺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只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两位外国专家对悬空寺的评价,不正佐证了毕加索“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断言的正确吗?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这么说,恒山因有了悬空寺这一世间绝品,才更加名扬天下,也才真正无愧佩戴“绝塞名山”的桂冠。

如果说逶迤的峰峦是恒山健壮的体魄,悬空寺是恒山这一“人天北柱”胸前一枚别致而璀璨的“金牌”,那么,三教殿就是山与寺的灵魂。悬空寺原称“玄空阁”,取道教之“玄”与佛教之“空”合称而来,充满了宗教奥秘。后为了更贴切地表达其遗世独立之躯,故名“悬空寺”。在悬空寺北楼最高层,有一座三层歇山顶殿堂,就是名扬天下的三教殿。殿内佛祖释迦牟尼慈祥安和地居中端坐,道教鼻祖老子清高豁达地居佛祖之左,儒家始祖孔子则微笑恭谦地安坐右位。释迦牟尼佛祖前为佛教弟子迦叶与阿难,两边为道教弟子。这种塑像方式,可说把三位完全不同教义的教祖内心世界业已存在的“三教合一”的愿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了。悬空寺原本是一座纯粹的佛教寺庙,随着金朝入主到以道教为国教的中原,金王朝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面对中原佛、道、儒教十分活跃的局面,为笼络人心,计划对悬空寺进行维修。本打算继续以佛教作为根本,但却遭到了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同时朝中大儒也提出要在悬空寺建立道场。经过无数次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金世宗(约于大定16~18年)不得不采取折中办法,对悬空寺的立寺根本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修建佛、道、儒三教祖同居一室的方案,才使各派势力得到了均衡,保住了江山暂时的安定。之后的历代寺中主持为避免悬空寺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都灵活地处理好寺中三教的关系,将三尊神像始终供奉在同一殿堂之中,不偏不倚,香火同燃,才使悬空寺千百年来能幸免于政治和战争的灾祸,永葆了旷世“悬空”的奇观。仅这点上,“三教殿”是为天下做出榜样的。

争斗了几千年的佛、道、儒三家,曾有多少风云人物想把他们“统战”在一起,但都无法做到。而在悬空寺一方小小的殿堂里却完成了这一使命,足见和平相处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其实,不管是神还是人,虽然教义有差别,信仰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似的,那就是都以为“人”服务为追求目标。既然有着这样的共同目标,何不求大同而存小异呢?

我想,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也无论你是伟人还是凡夫俗子,看了“三教殿”,都应该会产生几点共识:悬空寺之所以千年不毁,是因有了三教的和睦相处;人与人、教派与教派、国与国之间,一旦发生矛盾,都应多一份谅解和克制,以求得大多数之大同;所有的信仰都应该是建立在与人为善、以邻为伴、人民安康、百姓幸福的基础上,才能造福人类,赢得民心,也才能万古长存。如果真能这样,那么,“三教殿”所展示的就不仅是三教融洽升华出的一种精神境界,聚精会神中还能感觉到他的点化和引导——学会善于化解矛盾、排除纠纷、和睦相处的人生处世哲理。从更高的层面上讲,“三教殿”可说是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一面不倒旗帜,是恒山与悬空寺不死的灵魂。恒山就因其存在而走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