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14496800000050

第50章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始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为五层砖塔;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在原址上新建为7层青砖塔,取佛家“七级浮屠”之意;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大雁塔再次修葺;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604),在保持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基础上,对其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造型更宽大,气势更雄伟,成为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大雁塔为砖仿木结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基高4.2米,南北长48.7米,东西宽45.7米;7层塔体呈方形锥立,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通高为64.7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坚固异常。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俯瞰古城。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唐代高僧玄奘从天竺(今印度)取经归来,不仅带回了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还带回大量佛舍利及8尊金银佛像。在慈恩寺主持寺务和译经期间,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佛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得到唐高宗的恩准后,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因藏宝而塔成,那么,当年玄奘法师带回的佛经与珍宝到底藏于何处?一直以来都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有专家认为,大雁塔可能和法门寺宝塔一样,塔下都有地宫,只是现在还没有发掘不能确定而已,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经及珍宝。情况是否真如预测的那样,那是考古界的事。作为游客,只管尽情地饱览人文景观好了。

大雁塔塔座四方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南门东西两侧的碑龛内分别镶嵌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墨宝。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从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被称为《雁塔圣教》,是唐代碑刻中的精品。从一层到七层,分别有题名碑、佛塑、佛舍利龛、雁塔模型、佛祖足迹碑、诗会佳作、《大唐西域记》壁文等。其中最让我百读不厌的是第六层上悬挂的诗会佳作。据传,752年的晚秋,唐代五位诗人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面对眼前美景,以酒助兴,赋诗抒怀,每人都赋出五言长诗一首,成了千古流传的美谈。留下的每一首诗中那出神入化的语句,不仅写出了大雁塔气绝寰宇的雄姿,也表达了诗人真挚的人生情怀,为大雁塔铸下了生机无限的文化烙印。除了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佳句外,尤以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最为出名,诗云:“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不仅全景式地扫描了大雁塔的恢弘气势,还以磅礴笔力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引起登临者心灵的强烈共鸣。徜徉在诗句的意境中,自己仿佛也诗意盎然、身心飘逸起来。

远望大雁塔,直插蓝天,遏行云、梳流岚,何等超凡脱俗,与大雁在蓝空上自由翱翔的姿态又是何等的相似。由此让我想起了塔名的来历。据说很早以前,佛教信徒分大乘和小乘。大乘和尚是皈依佛门的正统弟子,不许杀生食肉;而小乘和尚类似俗家弟子,允许“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饮食不受约束。一天,一群小乘和尚在田地里耕作,歇息时都说好久没有尝过肉食了,若能食上一顿,多解馋啊!他们的谈话被正从空中南归的领头雁听到了,并一头扎向地面。和尚们立刻围拢过去,个个心想天上果然掉馅饼了。当看到大雁满身鲜血淋漓时,又都起了恻隐之心,一同将大雁埋入土中,并就地建塔纪念。有的说是一仙人路过此地,被这里的灵山秀水所深深吸引,此时正好有一群大雁带着祥云翩翩而来,仙人为永志自己的欣悦,便点雁成塔,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有的说是唐玄奘西域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得大雁引领才寻到水源,得以生还,完成了取经之事。为报大雁之恩,故建此塔……

无论哪种说法,塔名都与大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又让我想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来了。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是典型的类群鸟类。《吕氏春秋》中说“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就道明了春天北去,秋天南来是大雁生活的习性。每当迁徙之时,大雁总是几十、数百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组成庞大的“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当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仿佛一支巨大的彩笔在蓝天上描摹着图画,十分壮观。古人有“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就是对其群飞形状和季节转换的生动描绘。大雁在群飞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用“伊啊,伊啊”的叫声来呼唤和鼓励飞行的同伴,意即保持距离,不要掉队,体现出了一种相互依存、关怀备至的大爱精神。所以,几千年来,大雁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尤物。如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都是描述大雁时令飞翔的佳句。由于大雁按时南来北往,从不失信,于是就有人将其作为象征坚贞爱情的信使,“鸿雁传书”也就成了天各一方的情侣传递思念的时空之舟,悦心之使了。“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就用“雁字回时”四字传递出了自己对夫君赵明诚的思念之切和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像蜜一样甜、像水一样清的缠绵爱情,把自己忠贞不渝的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惊风悚雨,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刺激和心灵的震撼、思绪的飞扬。大雁在诗人眼中已超越了飞鸟的具象,而演变成传递纯洁情丝的一种符瑞、一种象征、一种吉祥和如意。无论是传说还是史料,大雁塔塔名的由来总寄予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深挚情感和热忱向往。

大雁塔高耸在宏大的慈恩寺内,不仅是慈恩寺的标志,一直以来也是西安的标志。相传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生养和教育的厚恩,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修建了慈恩寺。他继位后勤勉于政,日理万机,平常无暇光顾。但到了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时,他都要亲率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到慈恩寺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拜,不仅体现了他对慈母的虔诚之心,也弘扬了中华民族有恩必报的传统美德。虽然大雁塔与慈恩寺修建时间不同,风格不同,名称也不一样,但无论是传说还是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所载的印度僧人“埋燕造塔”的论说,大雁塔都和慈恩寺一样,一砖一瓦、一檐一角所深含和体现出的真义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感恩”。一个个王朝可以在历史的潮汐中灰飞烟灭,一座座建筑也可以在岁月的轮回中崩塌毁屺,然而,刻写在华夏儿女灵魂深处的感恩之情,纵使泰山崩顶也无法掩埋她的万丈光焰,江河裂岸一样不能阻挡她的源远流长。“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人类所拥有的这份特殊情感,总以其璀璨的光束,穿透古今,朗照未来。大雁塔与慈恩寺一样,正因为注入了人类情感世界中最鲜活的细胞,不仅岿然屹立天地千年,也必将永立岁月万载。

雁南飞,雁北飞,雁南雁北春来归。大雁塔,一座永远翱翔的大雁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