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14496800000060

第60章 晋祠

晋祠是山西省一处集自然山水、古建园林、雕塑碑刻等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区,位于省会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占地两千多亩。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的地形地貌素以“九山一分田”著称,但在广袤的晋中盆地上,要见到一座小山也非易事。然而晋祠就处在盆地边缘的一座山坳里,独得地理优势。山虽不高,但应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长”的哲语,山脚有水从山体流出,形成了晋水源头。水出何处?在难老泉。难老泉就在晋祠内,泉上建有一座八角亭,亭内有一口直径近2米、高出地面约1米的水泥圆箍护着,井内泉水如烧开的沸水,汹涌澎湃,又似盛开的雪莲,簇簇朵朵。就在水花飞溅之间,有声叮咚,如鸣佩环;有音幽咽,似语悠扬……泉水就这样带着抑扬顿挫的韵律,流向大小不一、宽窄有别、长短各异、深浅不同的溪涧沟渠、深潭浅沼。有的细流脉脉,有的如线如缕,有的碧波闪闪,有的如锦如缎……四通八达的水系,不仅构成了迷人的水流景观,更滋养了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各种各样的观赏鱼群随波逐浪,姿态万千。水中的草蔓梳洗着长长的秀发,时而束束微髻、平铺水底,时而缕缕舒展、悬挂岸边,织就了长长的大彩带,飘飘冉冉,连绵不绝。当年李白见到此景,曾喟然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

流水滋润了土地,地上的草青了,树茂了。松、柏、槐、柳,绿叶如盖,微风拂动,草树相探,色泽相映,引人入胜。最让人注目的是那两株父子树,一株叫周柏,一株叫唐槐。两棵古树并排而生,相距不到10米。那周柏,也许是年纪大了,已无法直立,高大的枝干成45度角偃卧在唐槐的躯体上。树兜中空,外皮皱裂,冠顶举着几根青色的疏枝,像是在证明自己的生命犹存,又宛如沧桑老人在述说青葱岁月。而那唐槐,相形之下则显得巍然耸立,笔直向上,苍枝劲干,直冲霄汉。一边用坚挺的身躯扶起周柏沉重的躯干,一边无忧无虑地焕发出枝枝柔条、簇簇绿叶,微风过处,展现一派鹤发童颜的仙风道骨。导游说,这周柏、唐槐,皆源自西周,是初建晋祠时栽下的,距今已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唐槐一直用身体搀扶周柏,使其生命得以延续,情深似海,人们就将他们称作父子树了。在土地贫瘠、缺水严重的三晋大地上,能有一处如此青光闪烁的生命绿洲,还真要感谢这千年不竭的难老泉了。

难老的还有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一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整座大殿宽7间、深6间,殿外设有围廊,大殿所有屋架全靠墙外回廊的木柱支撑,殿内看不到柱子,所以显得特别宽畅。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节节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内有43尊宋代彩色泥塑,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真实反映了宋代宫廷人物的体貌风情。这些塑像,不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对后世雕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二是木雕盘龙。在殿前的8根大柱上,8条木雕盘龙各抱一柱,盘旋而上,怒目利爪,鳞片狰狞,风起云生,势绝寰宇。虽经千年尘封垢污,依然须眉飘飘,身段楚楚。其木质之优良、工艺之精湛,堪称旷世之珍品。三是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前,有一方形的荷花鱼沼,上建一座呈十字形的桥梁,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桥面东西宽,南北窄,中间拱。远望形如一只腾越而起的大鹏,正展翅欲飞。桥边设有形制奇特的栏杆、望柱,高近1米,不碍俯视。驻足桥上,可观鱼跃清波,日浴深潭;行走桥面,如舟行水上,船驶江河,别开生面,趣味难穷。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曾高度赞扬说,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此外,祠内还有唐、宋、元、明、清的各代建筑星罗棋布,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达百余座,被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还有大量的题咏碑碣,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亲笔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和唐代女皇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的碑碣。前者石制于唐贞观二十年(646),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不仅是一座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也是一部研究、探讨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文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的不朽“石史”。后者石刻于唐武周圣历二年(699),是一座记载中国佛教的建宗立说、传译经论及佛教经典的珍贵“石书”,无论是对于保存还是传播佛教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传承意义。

难老的更有信念。晋祠如何而来?这还得从《史记》中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说起。早在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天与弟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对着弟弟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姬虞聪颖过人,立即将“圭”珍藏起来。长大后便拿出“圭”献给成王,并要求兑现承诺。君无戏言,成王于是封他为唐国诸侯(世称唐叔虞)。叔虞到任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不仅使唐国百废俱兴,百姓安居乐业,还奠定了日后该地800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基础,延续了一方兴旺发达的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山西也由此开始简称为“晋”。自唐叔虞立国后,这片土地上就开始一直传诵着被百姓交口称赞的神奇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起兵反隋,夺得了天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匡义在这里消灭了北汉政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959年,陈毅同志游晋祠时被这里美丽的景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动,欣然命笔,用左手写下了“晋祠”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从西周的姬虞在此受封至今,历史已翻过了三千多个年轮,但无论是江山易主,还是社稷轮回,百姓到此瞻仰的脚步总是络绎不绝。何哉?因为无论是在此立国还是开国的代代圣主,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总是和国家的和平统一、百姓的安居乐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这种坚定的信念,在延续和传承中早已演变成了一种爱国爱民的时代标杆,熔铸成了华夏儿女心系天下、怀柔百姓的民族灵魂。无论哪朝哪代,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在观赏怡人的景色、品味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这种信念的召唤,这种灵魂的洗礼,在心灵深处矗立起各自纪念圣贤的永恒丰碑。人生代代无穷已,岁月年年永相随,正是这种无形的碑石,刻满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代代延续,才使得晋祠至今与青山同在,与江河共存。

难老的泉水,难老的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