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14496800000061

第61章 曲阜

在山东省中部,有一座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都城。城池北负泰岱,南引凫峄,东连沂蒙,西俯平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就是在世界享有“东方圣城”盛誉的曲阜。

这座首批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城市虽不大,却是中华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发祥地,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主要地区。不仅是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炎帝统治天下时的都城,是舜帝继位后的重要军事基地,是少昊皇帝的陵寝所在地,还是诞生并养育了孔子、颜子、孟子等一大批儒家鼻祖的人间胜境。

孔府

孔府占地240亩。总体布局分东、中、西三路而进。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其中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部分是花园,是历代衍圣公(指奉祀孔子、护卫孔林孔庙的孔子后裔)及其家属闲暇时的游赏之所。整座孔府共计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构成了庞大的建筑群落,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现存规模最大的封建贵族府第,被誉为“天下第一家”。

这座在中国传世最久、规模最大的封建贵族庄园,其实并非孔子在世时的居所,而是他的嫡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庄园也非孔子在世时所建,而是到北宋仁宗赵祯于宝元年间建造的。明洪武十年(1377),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孔府面积再次拓宽。清嘉靖年间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才形成了今天如此庞大的规模。其中的大堂是历代衍圣公的公堂,也是他们处理事务的重要场所,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府大印、令旗令箭、惊堂木、文房四宝,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凛然。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至今保存完好。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最珍贵的是“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的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赐予孔府,成了孔府的镇宅之宝。

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孔府大门。当我跨入装饰精美的大门时,迎面是一扇宽大的木制屏风,以两扇关合式的门面紧紧关闭着。导游说所有的游客到此参观孔府,都只能从屏风的两边进出,只有古代时的皇帝到了,才可以打开屏风,从正中位置出入。所以从孔府落成后,这屏风就少有打开。当时,我的脑子中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孔子未在此住过,却要建如此大的府宅?历代帝王为什么不惜重金在此建造孔府,并接连不断地进行扩建与维修,使之始终保持一种称雄天下的气势?天下游客到此为什么都能自觉地排队从屏风左右进出,而且保持一种不喧哗、不挤拥的良好秩序?当我参观完孔府,才醒悟到:因为这里代表的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聚徒讲学的场所,寓意的是当年全国教育兴盛与裂变的中心,象征的是中华文化令世界瞩目的“珠穆朗玛峰”。历代以来有作为的帝王为建立太平盛世而推崇儒教,上行而下效,炎黄子孙尊孔敬孔也就自成传统、情在理中了。

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据史料记载,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孔子去世,弟子们就把他葬到了鲁国城北的泗水之上。那时的葬法还只是“墓而不坟”(即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有人将其坟头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户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鲁相韩勅开始修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又在东南造斋宿一间,但仍然“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开始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明洪武十年(1684)孔林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展,接近现在的面积。清雍正帝八年(1730),一场大修孔林的活动展开,清政府不仅投入巨资修建了各种门坊,还派出官员专人负责守护。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共计13次,规模植树5次,扩充林地3次。如今整个孔林占地约2平方公里,四周有基厚约5米、高3米、长达7.25公里的墙垣围住,形成一处独立而完整的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自孔子入葬后,他的弟子各以四方奇木种植开始,历代都在延续着,时至今日孔林内已有树木10万余株,不仅有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以及许多叫不出名称的各类参天大树,还有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最大人造园林。

孔子墓是孔林的核心,墓堆形似隆起的马背,墓前有明正统八年(1443)黄养正书写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的巨碑篆刻,墓的四周环围着约1里长的红色墙垣,墓冢台阶以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成。孔子墓东边是其子孔鲤墓,南边是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深含“携子抱孙”的寓意。除大型墓葬外,孔林内还有二十多万个大大小小的坟包,可谓墓冢累累。此外,这里还有数不清的碑碣石刻,除了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亲笔题碑,形成一道亮丽的碑林风景,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郭沫若曾说过:“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漫步在孔林里,是处浓荫蔽日,花香鸟语,仿佛就是跋涉在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之中。是的,这是一处无边的植物森林,以其各自坚持的位置历经千年风霜雪雨,站就成气贯长虹的守灵卫士;这更是一方无疆的“思想森林”,儒家的思想不仅早已像这森然林立的苍松翠柏枝繁叶茂,而且穿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智慧与财富。

孔庙

孔庙位于曲阜城内,庙宇总面积约327.5亩(合13万平方米),呈狭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米,纵贯旧曲阜县城南北,将城池分为东西两部分。整体建筑模仿皇宫规制,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共九进院落,包括五殿、一阁、一坦、两庑、两堂、17座碑亭,总计466间。四周有高墙环绕,配以门坊角楼。院内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孔庙与孔府、孔林一样,随着朝代的变迁、治政的需要而不断得以扩建。据《史记》载,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故所居堂”改成庙宇祭祀。当时只3间庙屋,内藏孔子的衣、冠、琴、车、书等遗物。至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十一月,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曲阜,亲自前往祭祀孔子,开了皇帝亲祭孔子的先河。东汉建武五年(29),光武帝经过曲阜,也下令祭奠孔子。随后的明帝、章帝、安帝均到曲阜祭祀。永兴元年(153),桓帝下诏重修孔庙,并任命守庙官,立碑记之。到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开始大张旗鼓地维修孔庙,并首次为孔子及弟子塑像。隋唐以后,朝廷提倡儒学,孔庙面貌更是随之大为改观。仅在唐代,对孔庙的修葺就达5次。到元、明两代,对孔庙重修重建更是有加无减。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当时孔庙遭到雷击,大成殿等120余间建筑化为灰烬。此次重修,共历时5年,耗银15万两。清代时,孔庙又一次毁于雷电火灾。清雍正二年(1724),雍正帝胤祯“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及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才完成重建。据有关资料统计,千百年来,孔庙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今天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不仅是我国渊源最早、历史最长的一组建筑群落,成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古代建筑群(曲阜孔庙、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之一,也是海内外数千座孔庙的范本。其主体建筑大成殿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而载入世界建筑史册。

随着祭孔、修庙浪潮的迭起,孔子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自元始元年,汉平帝刘珩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宋真宗赵恒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等桂冠,还诏令各州兴建孔庙;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赵佶更是特赐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这样,孔子不仅获得了帝王的地位,成了“功能溯自生民始、地辟天开第一人”,还成了华夏民族心目中永远的“至成大圣”。在大成殿里,所有的游客到此都会在圣像前神情肃穆地进行一番三拜九叩。这“三拜”,拜的是苍天、大地、圣人;这“九叩”,叩的是一种崇敬、一种信仰、一种上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当我在圣像前虔诚俯仰的瞬间,领悟到了这种含义。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子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竟然引起世人如此的顶礼膜拜,匡亚明先生在他的《孔子评传》中说孔子有两个“第一”: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的确,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仅培养出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对《诗》《书》《礼》《易》《乐》(后失传)《春秋》等“六经”进行修订、编纂与增减,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编纂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同成为儒家思想的传世经典“四书五经”。

我觉得孔子除了两个“第一”外,还有两个巨大贡献。一是首创了“仁与中庸”的学说。所谓“仁”,就是“爱人”,是一种没有阶级和等级甚至没有家族限制的大爱与博爱;所谓“中庸”,就是凡事不偏不倚,讲究平衡与协调,尊重并遵循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二是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论。这理论强调:大到自然界的山河湖海、飞禽走兽、草木虫鱼,小到人类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制度,只有和谐共处,才能生存发展。由此,他在《礼记·礼运》中对人类社会进行了设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一幅大同社会的蓝图,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么?

两千多年来,儒学的思想就如和煦春风、温暖阳光一直吹拂、普照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土壤,儒家的精神实质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方式,成为一种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陈炎先生在《多维视野中儒家文化》中说:“在当今世界上,一个中国人要想真正理解自己的民族特征便不得不首先理解儒家文化;一个外国人要想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便不得不首先理解儒家文化。”可见儒家文化何其博大精深。正是基于孔子为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世界遗产委员会才有了这样的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

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我想,这种推崇在今天的中国已演绎成百姓的一种自觉行为,在未来的世界也一定会演变成一种时代的潮流。

可以这么说,儒学因有了曲阜这片神奇的土壤而长成不可撼动的文化大树,曲阜因承载了儒家庞大的思想体系而成就了东方的圣城。今天的曲阜,就如磁力强劲的磁场一般,吸引着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人们,纷纷前来观光考察、修学旅游;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和海峡两岸同胞纷纷回来寻根参拜、认祖归宗。“今日自然时代异、斯民怀念胜前王”。曲阜,这座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耶路撒冷”的历史文化名城,正敞开“三孔”圣地的“万仞宫墙”,走出时代的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深邃而璀璨的魅力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