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总有一条道路抵达心灵
14497500000070

第70章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徒四壁,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将军们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就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廉洁奉公,一不搜刮,二不贪污,日子过得问心无愧,可也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说完,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在官场不能一展抱负的陶渊明反而在文学领域成为一代大师,成为千百年文人心中的田园隐逸圣人。

人活一世,如白驹过隙,只求过个舒心日子,为了金钱、权利、名誉而献媚上司,丧失了真正触动自我内心的价值,待到白了少年头时,幡然悔悟,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还不如学陶渊明一般拒绝献媚,不为五斗米折腰,转身离开,而投身自己的兴趣所在,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名利乃身外之物却最能累人。凡是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将被其所困扰。沉迷于一时名利,人们就难免看不清更好的前途,也容易因此犯错误;而舍得眼前的诱惑,反而能得到最后的辉煌,不拘于物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