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发展、企业成长与跨国企业
14505900000010

第10章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发性与企业国际化成长

一、工业化过程的不平衡性与后进国

工业化是指人类历史上从农业为主的维持生存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转变过程。从技术的角度,通常把这个过程看做是以机器生产方式取代手工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从制度的角度,通常把这个过程与资本主义制度或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则把该过程看做是工业部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提高,农业部门这两个比重下降的过程。并且伴随工业化过程还出现了其他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动,如城市化等,所以,工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人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工业化过程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克拉克(C。 Clark,1940)根据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统计分析发现,工业部门产出和就业份额的上升与经济增长同步。库兹涅茨(1966)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和完善了克拉克的统计结果。钱纳里(1975)则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截面的跨国性研究同样表明工业部门的规模和构成与人均收入相关。

工业化是18世纪中叶在英国首先开始的,产生了以当时技术为基础的纺织、采煤、炼铁这些代表性的第一批工业部门。对于工业化为什么开始,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始终有各种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工业化过程的启动不是许多国家同时进行的,而是英国独自开始的。到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完成了罗斯托所称的“起飞”阶段,进入自我持续的增长时期。19世纪开始,工业化从发源地英国向外扩散,19世纪中叶以前,工业化在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充分展开;19世纪中叶以后,又相继传播到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和北欧诸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代殖民国家也依靠出口初级产品而获得增长。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在北美、西欧和北欧的小范围内形成了一批工业化国家,尽管它们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存在差异。

但是,直到20世纪中叶,亚洲(除了日本)、非洲和拉美的占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均徘徊在工业化门槛之外,并且非洲的国家还没有获得政治自主权。

从上述的历史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过程进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在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世界范围内各类国家之间更大程度的不平衡。1913年代表性国家的人均制成品产出指数大致可以反映工业化过程扩散的不均衡性及其程度。对工业化过程扩散不平衡原因的解释,理论上见仁见智,反映了不同立场和价值观。

由于工业化过程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围内自然有经济发展的先进国和后进国之分。从工业化历史看,最初真正的先进国只有英国,其他所有国家均是后进国,只是所处时期不同;19世纪时期有少数后进国随英国之后相继完成工业化,称它们为“后起国”更恰当。这样到20世纪中叶时,整个世界经济中存在两类国家:一类是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统称为发达国家;一类是尚未完成或未进入工业化过程的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它们是20世纪的后进国。这里我们把先进国等同于发达国家,把后进国等同于发展中国家。

二、后发性与企业国际化成长

后发性是工业化后进国所具有的区别于先进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是先进国家工业化过程所形成的结果。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后发性主要包括制度条件、市场条件、技术条件和产业条件等,这些条件或因素对后进国企业成长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联系机制实现,如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等。

制度条件是指先进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探索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体系和组织机构。现代经济学已证明,制度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诺斯,1990),先进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在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后进国均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公共知识,如企业财产制度、组织制度和形式、管理制度等。同时这些制度也包括先进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国家之间关系的规则,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其他国际关系方面的制度,它们也是后进国家后发性的内容。

市场条件是先进国家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需求结构、需求方式、市场类型和市场交易结构等方面的状况。先进国家工业化过程导致对生产投入品需求种类的增加,也形成新的消费需求,使市场空间获得极大扩充;需求规模扩大和需求种类的增加,导致先进国家对进出口的依赖性逐步提高,这是先进国增长向后进国传导的最重要机制(肯伍德和洛赫德,1991)。与产品需求扩大同时的要素市场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各国经济联系机制的完善。随先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大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市场结构,则是后进国家必须被动接受的条件。

技术条件是先进国家所开发和运用的技术存量,既包括目前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也包括那些现在已不是先进科技、但过去曾是先进技术的知识积累。这些技术在发明时是有成本的,而这种成本通常会得到高额利润的补偿,其后通过技术的模仿和知识的外溢过程,这些技术知识就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免费的“公共知识”,可以为所有需要的经济主体所使用。当然,后进国家在实际模仿和使用这些技术知识过程中,也会进行适应性的改进和创新,但这种创新的成本要低得多。此外,后进国家还可以从先进国家购买相对先进的技术,这也比自己开发这些技术的成本要低。总之,后进国家面临的技术环境是,它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先进国家早期必须以较高成本才能获得的技术知识。

产业条件是后进国家工业化启动和进行过程中所面对的已有产业门类和产品种类。经济发展过程的成果从宏观层次表现为人均收入的提高,从产业的层次就表现为产品产量的增加,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使产品价格下降,不断把以前的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并且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技术进步最终总是要通过产业发展和产品的增加或改进体现出来。技术进步、产业随之进步、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先进国家曾有和已有的产业门类和产品种类是后进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后发性是所有后进国家工业化所面对的相对于先进国家所特有的客观因素,它不是同时期的先进国家所能具有的,也不是后进国家通过自身行为或努力所能改变或创造的,而是完全与工业化起步较迟或经济相对落后相联系的,它们对后进国的经济发展可能具有积极作用,也可能具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通常被称为“后发优势”,主要是指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先进国家经过探索而获得的技术、知识、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供了可能性。格申克龙(Gerschenkron,1962)指出,后发优势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后进国家可以选择替代性的方式或途径来实现先进国家工业化已经达到的水平,这些替代性的方式或途径使后进国家能够利用较少的资源和实践达到先进国家早期的同样工业化效果,这种替代性只有后进条件下才有可能,因为可供选择的途径是先进国家工业化的结果,因此,后发优势也就是后进国家可以拥有的特殊利益。例如,根据欧洲的经验,工业化过程早期的资本积累主体,在英国主要是私人企业,后起的德国更多地依赖银行,而更迟的俄国则是依赖国家积累工业化的资本。除了替代性利益之外,后发优势还包括后进国家可以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设备;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形成对经济落后和寻求发展的强烈社会意识。

后进国家工业化过程也面临与后发性相联系的诸多不利条件,因为后发性本身也包含不利因素在内,可以称之为“后发劣势”。首先是后进国家的产业和企业成长均面临先进国家的巨大竞争压力,发展会受到抑制;后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企业,通常采取保护措施,但这些措施又容易扭曲国内的竞争行为,形成效率损失,因此,后进国家经常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境地。其次,先进国家所支配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对后进国经济发展也会不同程度地构成障碍,因为国际经济体制是各国讨价还价的结果,由于已有的体制通常是在后进国家较少或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形成的,自然很少考虑到后进国的利益。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呼吁,就是对已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满的表现,因为它一定程度上造成和维持了不利于后进国家工业化的国际环境。但是,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而言,关键还是国内条件的有效利用和政策的恰当,不过这些均不是本书所探讨的问题。

经济发展或工业化过程与企业成长紧密相关,因为经济发展实质上就是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企业正是这种供给的主体。因此,后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发性必然影响和决定企业成长的所有方面。首先,制度条件使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先进国家企业已有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法,经营较大规模和较大市场范围的业务,即后进国家可以在工业化较早的阶段实现企业的大型化和多元化经营。其次,市场条件使后进国家企业成长可以超越国内市场约束,通过投入品来源和产品市场的区位多元化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比先进国家早期相应发展阶段更多地依赖国外市场。技术条件使后进国家企业面临着丰富的技术存量资源,也面临着巨大跨度的技术选择空间,以及技术进步形式的多样化选择(如企业可以自己进行R&;D投资、可以通过国外技术的引进、模仿、吸收和扩散等等)。产业条件使后进国家企业一方面可以有多种的产业选择,另一方面在同一产业中也可以有产品周期的多阶段以及多样化差异产品的选择,这意味着后进国家企业有可能形成相对于先进国家企业不同的自有优势,获得体现自己比较优势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企业国际化成长方式有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如果把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均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从历史上看,先进国家(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或工业化完成之后,企业才主要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国际化成长,在这之前主要通过出口方式。而发展中国家作为后进国,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按照工业化阶段来判断,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而跨国企业的形成是超前的。

这种超前性出现的一个原因就是后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发性。具体说,第一,发展中国家作为后进国,可以直接利用先进国家发展起来的重要制度资源,特别是企业层级制管理组织,使企业在工业化初期就可以通过多元化形式实现国内成长,而这种多元化成长形式与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实现国际化成长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发达国家在工业后期或工业化完成之后,多元化形式才成为企业国内成长的主导形式。所以,正是发展中国家后发性使得在工业化早期阶段,企业的国内成长就采用多元化形式,导致了跨国企业形成的超前性。第二,发展中国家作为后进国,由于历史原因和工业化过程启动的特殊性,使得企业成长过程中对外部依赖性较强,为确保企业经营和成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促进了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方式保证投入品的获取和国外市场份额的扩大和稳定,从而导致工业化早期,企业国际化成长就较多地运用直接投资方式。第三,发展中国家作为后进国,面对着发达国家不同时代开发的技术和以这些技术为基础的庞大产品类别和产业部门,因此,企业成长以多样化成熟产品为基础的后发性条件,使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尾部同样可以形成自身的特有优势。同时,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极大深化了产品生产分工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可以在新产品价值链的某些环节拥有竞争优势。此外,在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过程进入服务社会、发展中国家快速工业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需求的多样化使产品的差异化空间扩大,也给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创造优势的机会。所有这些由于后发性产生的优势或机会,均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工业化早期就有可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国际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