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心灵笔记
14517300000001

第1章 理智(1)

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

摘自《旧约全书·箴言》23∶7

沉思诸物的心灵重于世间的圣殿。

摘自《所罗门的智慧》9∶15

苏格拉底请告诉我:知觉物体是热的、硬的、轻的、甜的,知觉这些物的属性所通过的器官,你是否认为也属于身体,或属于其它某物?

泰阿泰德当然,属于身体。

苏格拉底你肯不肯承认,通过某一种器官知觉到的不得通过其它器官,如通过听觉器官的不得通过视觉器官、通过视觉器官的不得通过听觉器官?

泰阿泰德为何不能承认?

苏格拉底分别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而去知觉,然后一统加以思考的东西,不能一统通过其中之一器官去知觉。

泰阿泰德不能。

苏格拉底关于声与色,不能一统加以思维,首先,你认为这二者存在吗?

泰阿泰德是的,存在。

苏格拉底其次,你是否认为二者当中之一与另一个有区别,而各自与自身同一?

泰阿泰德当然。

苏格拉底再次,认为二者合起来为二,各自为一?

泰阿泰德当然。

苏格拉底也能辨别其相似与否吗?

泰阿泰德也能。

苏格拉底凡关于二者的共性,通过什么器官去感觉,然后加以思考?二者的共同之处不能通过视觉或听觉而后加以概括。另一点足以说明我的意思:声与色若有甘苦可辨,不必说,你知道通过什么器官去辨其甘苦,显然不通过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而是通过另一器官。

泰阿泰德不用说,通过舌的器官。

苏格拉底说得对。通过什么器官而后施展融会贯通之能力,而后知晓声色及一切物之共性,如所谓“存在”、“不存在”与刚才关于声色所说的那些情形?你能否指出,有什么器官适用于这些共性,通过什么器官可以一一知觉它们?

泰阿泰德你指“存在”与“不存在”、“似”与“不似”、“同”与“异”、单一物与多数,显然也指“奇”与“偶”及其与之相关的其它概念;问通过身体上的什么器官,以心灵去知觉此种种共性。

苏格拉底你领会得及其透彻,所问正在于此。

泰阿泰德对着上帝,我说,苏格拉底,我指不出;似乎绝无特殊器官专作领略事物的桥梁,犹如感官之各司所职;我想心灵自有其机能,以潜观默察一切事物的共性。

摘自(古希腊)柏拉图《泰阿泰德》184b—185

反应敏捷是一种能立即把握中词的能力。以下情况可以作例证:一个人,他看见月亮总是把亮的那面朝向太阳,就迅速抓住了结论:月亮是从太阳借光;或者,如果看见某人与一个富贵的人谈话,就立即想到此人正向后者借钱,或者这二人的关系根本上是对立的。在所有这些情形中,这个人首先看出了大词和小词,然后抓住了原因,即中词。

摘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后分析》89b10

心灵和灵魂的本性是物质的:因为既然我们看到它能驱策四肢,能从睡眠夺回身体,能使脸色改变,能统治和左右整个人的状况,——而如果没有接触这是永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物体则不会有接触——难道我们还能不承认心灵和灵魂。

乃是由物质的自然所构成?——什么物质,什么部分构成这个心灵,现在我将继续来告诉你。首先,我断言,它是特别精巧的。

是由极细小的粒子所构成的——事实之是这样,如果你留心注意, 就能够从下面所说的看出来:我们看见没有什么事情能发生得这么快,像心灵所设想发生和开始去做的那样;所以比起任何可用眼睛见到的东西,心灵是能更为迅速地激动它自己。

但是如此矫捷的东西必定是由最圆最细小的种子所构成,以致即使为微小的力所撞击的时候。

它们也能被推动起来这个事实也表明心灵的本性,表明它的组织是如何的精细,如何一点点地方就可以包容它,如果能把它缩成一个小弹丸的话:当死的无忧的宁静占有了一个人,当心灵和灵魂撤退了的时候,你看见在整个身体中,就形状和重量而言,并没有什么被取走。

除了生命的感觉和热气之外,死仍然保留一切。所以整个灵魂必定是由最微小的种子所构成,它被联结在血脉和肌肉里面;因为当它从整个身体离开之后,肢体的外表的形状并未受损伤,而身体的重量也未减少分毫。

正如当美酒的香味已经消失,或者香膏的芬芳已随风飘散,或者当任何东西失掉气味之后,它本身看来却并不因此而失去什么。

摘自(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Ⅲ

如果说心灵比肉体强健,那么心灵所染之疾病也比肉体所染之疾病更厉害。

摘自(古罗马)西塞罗《反腓力辞》Ⅺ,4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身量多加一肘呢古时一种量度,自肘至中指端之长,约18英寸至22英寸。这句话的意思是劝人不要忧虑太多,于身体无益。——译者?

摘自《新约全书·马太福音》6∶27

但仍只是为了祈求……

只为一事而祈祷:为在健康的肉体中有一颗健康的心灵而祈祷,这颗心灵,不惧死亡,但安于死亡,并且能够忍受,忍耐折磨它的百般痛苦,为解脱于仇恨与愿望,宁要海克力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译者之劳役,不要穷奢颓废者的软垫、爱情和盛宴。

摘自(古罗马)玉外纳《讽刺诗》Ⅹ

知者有三类:一类人独立理解;另一类人论述他人的理解;第三类人既不独立理解也不利用他人的见解。第一类是最优秀的,第二类尚好,第三类则属无用之辈。

摘自(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君主论》ⅩⅫ

沉闷的思想致使肉体染疾;一旦灵魂受压迫,身体亦受到牵连。

摘自(德国)路德《桌边谈话》H,645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与异教作家相会,我们学学那些令人钦佩地展现于他们作品中的真知吧,我们将看到,尽管人类的心灵失去真诚而堕落和腐败,但仍然被上帝用杰出才智去充实和装饰。

摘自(法国)加尔文《基督教原理》Ⅱ,2

哈姆雷特一个人要是把生活的幸福和目的,只看作吃吃睡睡,他还算是个什么东西?简直不过是一头畜牲!上帝造下我们来,使我们能够这样高谈阔论,瞻前顾后,当然要我们利用他所赋予我们的这一种能力和灵明的理智,不让它们白白废掉。

摘自(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Ⅳ,iv,33

绅士甲可是我很不明白,像您阁下这样生活在富丽舒适的环境里的人,怎么肯在这样早的时间,就抛弃了休养身心的温暖的眠床,既然没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一个人的天性怎么能够习惯于这种辛劳而不以为苦?

萨利蒙我一向认为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你们知道我素来喜欢研究医药这一门奥妙的学术,一方面勤搜典籍,清益方家,一方面自己实地施诊,结果我已经对于各种草木金石的药性十分熟悉,不但能够明了一切病源,而且对症下药,百无一失,这一种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断不是那班渴慕着不可恃的荣华,或是抱住钱囊、使愚夫欣羡、使死神窃笑的庸妄之徒所能梦想的。

摘自(英国)莎士比亚《配力克里斯》Ⅲ,ii

人的心灵远不具有一面光洁平滑的镜子所具有的性质,即,使事物的真实状况反射到镜中;实际上人心很像一面魔镜,满是疑虑和欺瞒,除非人心得到帮助和转变。

摘自(英国)培根《学术的进展》第二卷,ⅩⅣ,9

人类理解力依其本性容易倾向于把世界中的秩序性和规则性设想得比所见到的多一些。

摘自(英国)培根《新工具》Ⅰ,45

涉及哲学和科学方面,不同的人心之间有着一个主要的也可说是根本的区别,这就是:有的心较强于和较适于察见事物的相异之点,有的心则较强于和较适于察见事物的相似之点。大凡沉稳的和锐利的心能够固定其思辨而贯注和紧盯在一些最精微的区别上面;而高昂的和散远的心则善能见到最精纯的和最普通的相似之点,并把它们合拢在一起。但这两种心都容易因过度而发生错误:一则求异而急切间误攫等差,一则求似而急切间徒捉空影。

摘自(英国)培根《新工具》 Ⅰ,55

何谓思想?在此我发现思想是属于我的一种属性;它不能独立地与我分离。我活着,我存在,这是确定无疑的。但何时?正当我思考之时;因为可能有这种情形,如果我完全停止思想,我将同样一举不复存在。我现在不承认一切非必然地真实的东西:准确地说,我只不过是思想着的物体,也就是说是一个心灵或灵魂,或一种理解、一条理由,这些术语的意义我以前全然不知。总之,我是实体,我真实地存在着;但什么样的实体?我已有答案:思想着的实体。

摘自(法国)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2

人们隐秘的思想是无所不包的,无论神圣的、亵渎的、圣洁的、淫秽的、庄重的、轻佻的事,莫不尽有,既没有羞愧,也没有谴责。宣之于口时,则不能超出判断所能许可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摘自(英国)霍布斯《利维坦》Ⅰ,y8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摘自(法国)帕斯卡尔《思想录》Ⅵ,339

理智之命令我们,要比一个主人更专横得多;因为不服从主人我们就会不幸,而不服从理智我们却会成为蠢材。

摘自(法国)帕斯卡尔《思想录》Ⅵ,345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指导。我占有多少财物都算不了什么;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犹如我是一原子,由于思想,我却拥有了世界。

摘自(法国)帕斯卡尔《思想录》Ⅵ,348

心是以自家为宅宇,它可以化地狱作天堂,也可以化天堂作地狱。

摘自(英国)弥尔顿《失乐园》Ⅰ,254

虽然周身遭苦痛,却有谁愿归于尽,愿使这贯彻无常的智慧,消失在那无知无觉的冥冥界?并且即使毁灭之后果尚有幸运,又谁知我们的敌人肯给不肯给?

摘自(英国)弥尔顿《失乐园》Ⅱ,146

人,即能思想者。

摘自(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Ⅱ,公理二

一物愈是圆满,那它就愈具有实在性。……

心灵中长存的部分,无论大或小,比另外一部分必定更圆满。因为心灵中永恒的部分乃是理智,只有通过理智的力量,我们才可以说是主动的。但是正如我们所已经指出的,心灵中〔随身体之消灭而〕消灭的部分乃是想象力,只有通过想象的作用,我们才可以说是被动的。所以心灵中长存的部分,无论大或小,比另外一部分必定更为圆满。

这些就是关于心灵方面我打算提出来加以阐明的。我只是单就心灵本身而没有就它和身体的存在关系而加以讨论。从这些说法出发……显然,我们的心灵,就其理解来说,是思想的一个永恒的样式或形态。这一个思想的永恒的样式是为另一个思想的永恒的样式所决定的,而这另一个样式又为另外一个样式所决定,如此递推,以至无穷,所以思想的永恒的样式的全体便构成神的永恒无限的理智。

摘自(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Ⅴ,命题四十

借自星月的微弱之光,照耀孤寂、疲惫的路人,犹如理智照耀灵魂。

摘自(英国)德莱登《宗教俗化》Ⅱ

人们知觉的连接,只是根据记忆的原则而造成的;就这一点说,人的活动是和动物一样的,很像经验派的医生,只有单纯的实践而没有理论,我们在四分之三的行为上,只不过是经验派。例如,当我们期待明日有白天时,就是经验派的做法,根据的乃是一向如此。只有天文学家才用理性来对这一点作出判断。